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46 ,大小:190KB ,
资源ID:117521      下载积分:11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11752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儿童悲伤辅导.ppt)为本站会员(g****t)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儿童悲伤辅导.ppt

1、兒童悲傷輔導 南華大學 生死學系 何長珠教授 目次 一.兒童期的定義 二.悲傷的內涵與型式 1.何謂失落 2.悲傷的定義 3.悲傷的反應 目次 三.兒童的悲傷 1.兒童的死亡概念 2.各死亡概念所使用的問題 3.以年齡區分的死亡概念之認知發展 4.兒童失落類型 5.兒童悲傷反應 6.兒童悲傷與哀悼的能力 7.兒童獨特的悲傷反應 8.影響兒童悲傷結果的變項 9.成人與兒童悲傷任務的比較 10.喪慟兒童的心理任務(早期、中期、晚期)目次 四.兒童悲傷輔導策略 1.兒童悲傷輔導策略 2.兒童悲傷輔導技巧 兒童期的定義 兒童期的定義 1.牛津英文字典(Simpson&Weiner,1989)自中世紀起

2、即用兒童(child,古英文cild)一字形容人類父母的後代,亦指未出世或新生人類,更原始的意思是母親子宮內的果實。2.兒童期通常只小於青春期的個體。3.兒童期的定義:從出生到青春期或青少年開始時的生命週期。4.根據Erikson的人格發展兒童的分期為: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兒童期、學齡兒童期。悲傷的內涵與型式 何謂失落?1.一個人原來已有的東西被剝奪了(如:失去朋友)。2.無法保住或獲得我們覺得有價值的東西(如:被搶劫而造成的損失)。3.在物質方面或過程中有所減損(如:喪失某種能力)。4.受到破壞或毀損(如:因戰爭而造成的失落)。5.非常個人化的認定。6.生命中從過去到現在無法表達出意義的失

3、落。悲傷的定義 悲傷是個人在獨特地經歷任何一種關係的失落後,所產生的自然情緒及感覺的正常過程。1.悲傷是正常的 2.悲傷是自然的 3.悲傷是一種過程 4.悲傷是表達情緒的時期 5.每一次的悲傷都是獨特的經歷 6.任何失落都能造成悲傷 悲傷的反應 (一)單純的悲傷反應(Worden,1991;李開敏譯,2004)感覺:悲哀、憤怒、愧疚感與自責、焦慮、孤獨感、疲倦、無 助感、驚嚇、渴念、解脫感、放鬆及麻木。生理感官與知覺:胃部空虛、胸部緊迫、喉嚨發緊、對聲音敏 感、一種人格解組的感覺(我走在街上,可是沒有一件 事看起來是真實的,包括我自己在內)、呼吸急促,有 窒息感、肌肉軟弱無力、缺乏精力及口乾。

4、認知:有困惑、沈迷於對逝者的思念、感到逝者仍然存在及幻 覺。行為:有失眠、食慾障礙、心不在焉的行為、社會退縮行為、夢到失去的親人、避免提起失去的親人、尋求與呼喚、嘆氣、坐立不安,過動、哭泣、舊地重遊及隨身攜帶遺 物、珍藏遺物。悲傷的反應 (二)複雜性悲傷反應 Longaker列出複雜性悲傷的徵兆(陳琴富譯,1999)1.延長憂鬱和沮喪的時間。2.暗示有關自殺的傾向或新增的恐懼感。3.輕忽健康。4.對親人已死的事實過渡退縮或持續抗拒等。兒童的悲傷 兒童的死亡概念 SPeece與Brent(1996)研究中歸納出死亡概念有五個要素:普遍性:指所有生物必死的事實。包含三個面向概括性、不可避免(死亡無

5、可避免的事實)及不可預測(任何特定個體死亡的時間是無法預先得知的)。不可逆:一旦身體死亡及無法復活。包括過程不可逆(從活到死之狀態過程不可逆轉的事實)和狀態不可逆(死亡進行的狀態一旦完成時,便是一個永久不變的事實)。兒童的死亡概念 無機能:一旦生物死亡,其所有活著的生理身體的生活能力都終止,特指生理身體方面的死亡。原因性:導致個體死亡可能的內外在原因抽象與真實了解。非肉體延續性:生理身體死亡後,個人延續存在的某種形式,被許多人稱為對來生的信念。其他要素:死亡有靈論、安喪、腐化、對死亡的態度、童話中的死亡主題。兒童的死亡概念 Kane以不同年齡層的兒童,對死亡認知內涵概念歸納九項:1.真實感(R

6、ealization)2.分離感(Separation)3.不可移動(Immobility)4.原因性(Causality)5.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6.無機能性(Dysfuncionality)7.普遍性(Universality)8.無感覺(Insensitivity)9.外貌(Apperance)各死亡概念所使用的問題 普遍性:每個人遲早都會死嗎?、有一天你會死嗎?、兒童會死嗎?、人匙麼時候會死?、我能做什麼讓我不會死嗎?不可逆:死了的人能再活過來嗎?、你死後會發生什麼事?、你死後能復生嗎?、如果我給已死亡的人一些藥物,他能再活過來嗎?、我朋友的父母會停留在死亡狀態多

7、久?調查各死亡概念所使用的問題 無機能:死人還聽的見嗎?、死後會發生什麼事?、有任何事是人死後可以做的嗎?、人們死後會有什麼不同?原因性:人為什麼會死亡?、你會如何死?、人會因為使壞而死掉嗎?非肉體延續性:死後會發生什麼事?以年齡區分的死亡概念之認知發展 1.Nagy(1984)3到5歲 認為死亡是一個可逆的過程,人死了還可復生,就如旅行一樣還會再回來,死亡是暫時的,認為死的東西也具有生命。5到9歲 是一個擬人化的階段,認為死亡是一個人叫死亡先生(death-man)。死亡是終止的,但不是普遍的,如聰明、幸運的人,是不會被死亡先生帶走的。9歲以上 知到死亡是真實、普遍的,是不可避免的,兒童的死

8、亡認知已經可以達到成人般的理解能力。以年齡區分的死亡概念之認知發展 2.Salter 4到7歲 會有經常變化的想法;認為死亡現象是暫時的,是可無數次來來回回的。7到8歲 會有外在性(externality)的想法;知道死亡是不可逆的,但人可以避免死亡的,對死亡有擬人化的想法。10到11歲 會有內在性(internality)的想法;兒童對死亡已有類似成人的想法,認為死亡是永久且不可避免的。以年齡區分的死亡概念之認知發展 3.曾煥棠(2005)嬰幼兒期 死亡可能被視為分離或剝奪。學齡前 兒童期 死亡是可逆的;以泛靈論、奇幻的和人為的觀點來思考死亡;死亡焦慮雖然是短暫的,但會一再循環;害怕被拋棄和

9、對死者有罪惡感;關心死後是否會餓,是否溫暖。學齡 兒童期 死亡是終止與不可逆的;對死亡的思考是特定的,具體的;死亡恐懼增加;認為死者還可以看、聽及接收訊息。兒童失落類型 1.個人意義關係的失去:個人必須在一個彼此有投入的關係中,才會經驗到失落。對象可能是父母、祖父母、兄弟姊妹、親近的朋友或寵物、或孩子生活中其他重要的對象。2.依附對象的失去:一種特別緊密且全面的個人關係。依附對象只一個養育兒童,照顧他們身體和情緒上的需要,提供他們生活必要的保護和安全,而且是為兒童所認同的人(Bowlby.1982)。如父母、祖父母。兒童失落類型 3.次級失落:只生活中某一部份的失落造成另一種失落,它的存在是依

10、附在主要失落。例如搬新家、轉到一個新的學校、生活作息的改變等等。兒童的悲傷反應 嬰幼兒時期:1.表現出高度的焦慮,可從激動及煩躁的行為上看出,如大哭大鬧、吸吮拇指、咬人或丟東西等。2.心智上對創傷所留下的記憶不會很強烈,但可能保留身體的記憶。兒童的悲傷反應 學齡前兒童期:1.最常出現焦慮,分離焦慮通常最顯著,深怕與照顧者分離,包括黏住大人、不願單獨睡覺、希望人家抱、以及當主要照顧者或父母不在時,會過份哭鬧。2.大發脾氣或攻擊行為。3.行為和身體功能上的退化,例如:間歇性大小便失禁、拒穿衣服、拒吃飯、拒洗澡。4.變得不愛說話、退縮、沈默。5.睡眠受到干擾,如常做惡夢。6.將固定生活的改變視為威脅

11、。7.有憤怒和抗拒感。兒童的悲傷反應 學齡兒童期:1.否認死亡的發生,不是否認人死亡的事實,而是在情緒上否認死亡,維持情緒的控制和持續如往常般的生活,希望別人視他們為成人,反映出對無助和脆弱的恐懼、希望在同儕眼中表現正常。2.承擔主要照顧者的角色,將注意力集中在照顧他人,而抑制了個人的情緒。3.過度的罪惡感。4.恐慌和慮病行為。5.難以集中注意力。6.行為發生極端的改變。7.不信任成人。兒童悲傷與哀悼的能力 Bowlby(1980)指出影響兒童有效適應死亡的因素。認為兒童無法適切表達悲傷,常是因為沒有給予死亡相關的正確知識。四個有助於兒童哀悼的要素:1.死亡發生之前:與父母的關係 2.死亡發生

12、時:立即得到正確訊息 3.死亡發生之後:參予相關喪葬儀式 4.死亡發生一段時間後,可得到其中一位 位父母或替代父母的安慰 兒童獨特的悲傷反應 1.在時間上,兒童的悲傷反應會比成人長久。(漸進式)2.兒童需要得到類似父母般成人的照顧,以度過失落和失落所引發的痛苦。3.在失落的調適上,有不同於成人的方式。例如:比較常使用分散注意力,利用熟悉的活動和日常例行的飾物來找到慰藉,否認和運用幻想調適突如其來的失落。兒童獨特的悲傷反應 4.認同往生父母的發展任務,將強烈影響兒童的悲傷反應。認同死去父母的需求,使緊抓住父母的特質不放。5.兒童的自我認同常受其失落經驗影響,因兒童的自我發展尚未穩定,且是持續進行

13、 中。6.悲傷和哀掉的過程,常與兒童發展的過程交織在一起,所以很難判斷悲傷何時以停止,正常發展已重新開始。7.未滿十一歲的兒童因認知上的限制,較無法了解死亡的自然現象和死亡隱含的意義。影響兒童悲傷結果的變項 有關的變項 死亡 逝者 活著的父或母 家庭 活著的孩子 無法參與 死亡的型態 活著的父母反應 缺乏對葬禮的準備 逝者的性別 死亡前與死者的關係 功能失常或脆弱的層度 親子間觀念的不一致 提供給兒童的準則不一致 家庭的大小 凝聚力 反應方式 社經地位 有無能力提供支持 年齡 性別 出生順序 對死亡的了解 早年的心理困境 成人與兒童悲傷任務的比較成人與兒童悲傷任務的比較 成人的悲傷任務(Wor

14、den,1991)兒童的悲傷任務(Baker、Sedney和Gross 1992,1996)從發展背景中看兒童生命階段影響悲傷的情形(CookOltjenbruns,1998)接受失落的事實 了解某人已死 成熟的理解有繫於了解死亡是永 恆的認知能力 經歷失落的傷痛 和 情緒的狀態 面對失落的心理傷痛 處理階段性所感受的傷痛 兒童因應機制的不成熟影響一些 悲傷反應 當發展任務轉變和認知能力的成熟,個體通常會再經歷早期的失落的悲傷 調整適應逝者 不存在的環境 發展新的人際關係 發展失去逝者的新的自 我認同 兒童的發展需求促使他們對特別 生命階段所遇到的失落做有意義 的解釋 兒童時期所受重大失落的悲

15、傷 通常會再度經歷。舉例來說,在 青春期年青人努力通過重新定義 個人自我認同的任務 成人與兒童悲傷任務的比較成人與兒童悲傷任務的比較 成人的悲傷任務(Worden,1991)兒童的悲傷任務(Baker、Sedney和Gross 1992,1996)從發展背景中看兒童生命階段影響悲傷的情形(CookOltjenbruns,1998)情感上重新定位逝者 在心目中的位置:繼續生活的步調 重新評價與逝者的關係 隨著時間流逝,兒童使用不同的策略與逝者做連結(附註:這樣的重新定位,允許與逝者做一個連結)與過世的人在心理面 仍維持一種關係 回到適齡的發展任務 假使兒童無法完成在這個時間的特別任務,將會阻礙在

16、不同發展領域未來成功的可能 對於兒童而言,悲傷介入的目標:是必須建立一個允許兒童繼續達成他們特定生命階段重要任務的合適環境及支持性環境。(WolfeSenta,1995)。喪慟兒童的心理任務-早期 1.了解:兒童需要知道死亡的生理層面幫助他們了解失落,不只是概括性地了解死亡,而需要是以他們可以了解的語言,知道這個特殊死亡的細節。2.自我保護:悲傷是一種情緒冒險,只有在安全和被保護的情境中,才可能冒險,因此,自我保護要保護著兒童的身體、精神、情緒和家庭。喪慟兒童的心理任務-中期 1.情緒接受:兒童從理智上的了解死亡,進展到深一層情緒層面,體認失落的意義,全盤接受失去的這個人以無法復返,也不能被取代。2.關係的重新評估:兒童將回顧記憶中正向和負向的回憶,所有與死者相關尚未解決的情緒,此時都可能浮現出來,必會激起矛盾。喪慟兒童的心理任務-中期 3.承擔痛苦:不是逃避,不是否認,而是去感受它,承擔痛苦。兒童在處理這個任務時,通常是緩慢嘗試且斷斷續續的,不成熟的自我防衛,使他們無法調適自己去忍受情緒上的痛苦,也使得他們哀悼的過程顯得比成人久。喪慟兒童的心理任務-晚期 1.形成新的個人認同:結合失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