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位苏联导演展现的高加索民族恩怨一位苏联导演展现的高加索民族恩怨 粤力 帕拉杰诺夫的电影给人一种强烈的历史沧桑感。隐晦而富有诗性的高加索电影,依然掩饰不住紧张的民族关系。在格鲁吉亚的首都第比利斯,有这样一个亚美尼亚族的年轻人,他从小就显示出对色彩的敏感和高超的绘画天赋。高加索民族独特的对称图案、斑斓而且对比强烈的色彩,以及丰富的宗教内涵符号,成为这位年轻人在日后闻名于世的视觉语言。恩恩怨怨就像古老插画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是苏联时期的著名电影导演,父母都是亚美尼亚人。1924 年,他出生于格鲁吉亚第比利斯,深受第比利斯混杂的高加索文化影响,自小就对波斯和亚美尼亚的微型插画感兴趣。在他回忆中,格鲁吉
2、亚的首都是一座汇集了高加索地区丰富文化的大都会。在苏联压抑民族主义的日子里,帕拉杰诺夫挖掘了不少黑海沿岸的民族元素作為电影素材。也正因如此,帕拉杰诺夫的电影曾一度被苏联禁止上映。长期在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等地生活,帕拉杰诺夫对高加索三个民族的视觉元素非常熟悉,各种符号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帕拉杰诺夫的电影给人一种强烈的历史沧桑感,演员们的肢体语言有一种古老的舞蹈效果,展现出古代高加索民族的久远历史。而在短短的一个小时框架里,整个高加索的历史都在各种隐喻中展现出来,而这些隐喻往往借用高加索地区的民间物品来展示。他的好几部广受好评的巨作,题材都跟高加索地区民族有密切的联系。在局势依然动荡的今天
3、,这些画面惊艳但是主题隐晦的作品仿佛告诉我们,高加索地区的民族因为宗教和地缘政治引起的恩恩怨怨,就好像古老插画那样久远,也许难以消除。苏拉姆城堡的传说:高加索民族大拼盘 苏拉姆城堡的传说是帕拉杰诺夫在 1984 年执导的电影,围绕一个名为苏拉姆的城堡,讲述了高加索地区在中世纪的一段往事。在电影中,城堡几次易手,从东正教势力转移到穆斯林,再从穆斯林手中回归东正教。在影片的最后,城堡主人为了防止再次落入外族手中,选出了一个金发碧眼的年轻美男子作为活祭品,把他活埋在城堡的墙里,成为日后城堡永固不倒的一种精神寄托。苏拉姆城堡的传说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高加索民族真的非常喜欢美的事物。导演对美有着无可置疑的
4、鉴赏力,从构图到颜色都让人感到绝妙。我们也可以看出,高加索山地大部分荒凉贫瘠,可以说连一棵树都难以找到。然而,荒凉的山地与鲜艳的民族服装、图案复杂的地毯、家具和花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冲击力十足的画面相反,帕拉杰诺夫的电影情节艰涩,叙事分散而且凌乱,颇有几分诗意。除了民族纷争之外,电影还铺设了一条爱情悲剧的剧情线。那个被抛弃的女人,成为了当地的一名巫婆,而这名巫婆选定活埋进城堡的美男子,正是抛弃自己的旧情人的儿子。演员演出了对死亡的坦然和从容,让不熟悉高加索文化的人感到错愕。在今天血腥的高加索战争中,也许更能看出他们对死亡的坦然了吧?石榴的颜色:亚美尼亚传教士的故事 1969 年,帕拉杰诺夫
5、拍摄了石榴的颜色,这部体现导演浓厚个人色彩的电影,立即成为了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的禁片,也让帕拉杰诺夫受尽牢狱之灾。这部电影在公映时被多次剪辑修改,也因此出现了好几个版本。石榴的颜色讲述的是一个中世纪亚美尼亚传教士的一生,然而大部分取景是在格鲁吉亚完成的。在原始版本中,电影突出了传教士遭遇的种族冲突,包括与波斯人的较量,以及阿塞拜疆诗歌在亚美尼亚历史中的体现。亚美尼亚教会与阿塞拜疆穆斯林之间的张力,在电影中若隐若现。然而在苏联剪辑版本中,宗教冲突元素被大大缩减,镜头叙事变成了以亚美尼亚文化为主。当然,剪辑不掉的是导演唯美而富有诗意的镜头构图,以及帕拉杰诺夫特意安排的亚美尼亚传统哑剧元素。帕拉杰诺夫的诗意电影,用一种沧桑的手法展现了高加索民族之间的恩怨,显得轻描淡写,仿佛与今天毫无关系。然而苏联解体后,这个地区长年累月的冲突,也许让人更加理解,为什么当年苏联对这种即使是隐晦反映民族矛盾的电影,依然那么高度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