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汇报材料:关于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吴如生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环境教育新课程标准下,通过模块组织教材,新教材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师生通过主题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人为本,科学开展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开展理念。新课程注重探究与实践,环境教育也需要探究与实践,方法上是相通的;新课程处处都熔合了环境教育的理念与内容,环境教育又为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的大量的素材。环境教育的深入开展有助于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同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创造性地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下面,我就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环境教育谈几
2、点初浅的认识:一、新课程标准下环境教育的根本理念 一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 生态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全球生态环境与区域生态环境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相互依存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个人、家庭、社区以及国家相互之间,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之间,同样也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此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对人类的生存和开展至关重要。 二引导学生珍视生物多样性,关注不同文化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环境的活力和潜能的重要表征;文化多样性是人类
3、文明进步的基石。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保持生物多样性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可持续开展的重要前提。在全球化进程中,尤其应该重视维护不同物种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权利,尊重各民族在不危害人类共同利益和环境的前提下,为适应和保护自身生存环境而采取的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开展模式。 三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开展的内涵 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取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潜能和地球资源的再生潜能。社会环境的健康开展受到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类应当了解自身行为对环境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在开展的过程中减少乃至防止对环境造成破坏。正是在反思历史开展进程的根底上,人们提出
4、了可持续开展的概念。可持续开展强调人类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协调开展,要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上加强交流、理解与合作,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保护好作为人类后代及其他生命生存和开展根底的资源与环境。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 引导学生参与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是培养学生环境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获得对环境的敏感性和关于环境的知识,另一方面,认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培养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同时,应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不同性质和程度的影响,增强忧患意识,对影响环境的行为采取审慎的态度。二、新课程标准下环境教育的具体目标 一情感
5、、态度与价值观 1.关爱自然,尊重生命 2.关爱和蔼待他人,能积极、平等、公正地与他入合作,尊重不同的观点意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3.意识到公民在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有建设可持续未来的愿望 4.关注环境,积极参与有关环境的决策和行动,做有责任感的公民 内容与要求活动建议 认识自然规律,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人定胜天为题组织一次讨论或辩论活动,反思人类盲目改造自然的行为及其带来的恶果。理解关于环境的不同观点,通过交流和协商,形成保护环境的共识。共同设计一套参加“联合国可持续开展教育十年的行动方案方案。以京都议定书为例,分析国际合作保护全球环境的意义和策略。以“保护母亲河为
6、题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认识团队合作对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珍视文化多样性,关注濒危文化遗产的保护。分析讨论全球化对外乡文化的冲击,认识到保护外乡文化的紧迫性,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愿望。 列举地区歧视或文化歧视的现象,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提出消除偏见或误解的建议。 以不同形式,如诗歌、绘画、广告设计,表现不同地域文化对不同生存环境的反映。意识到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需要关注弱势群体,愿意采取行动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调查外来民工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在城市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将调查的结果与更多的人分享以减少偏见,增进相互的理解。在反思个人行为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
7、响的根底上,从本地着手,关注全球环境,并积极落实在行动上。搜集古今中外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事例或文学作品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及其积极意义。搜集各国和国际社会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协定了解各国环境保护的重点和开展动向。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并分析周围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 2.识别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环境问题,并设计、实施和评价解决方案3.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主动而有效地搜集与环境有关的信息 4.围绕环境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有效沟通 5.批判性地思考区域或全球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并比照各种解决途径 内容与要求活动建议 观察、描述并批判性地思考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环境现象或环境问题。在实地观察、绘制
8、地图、查阅资料的根底上,说明一个区域在土地利用方面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针对私人购置轿车既带来污染又促进经济开展这一争议性问题,提出个人观点并陈述理由。农用机械、化肥、农药大量使用的利弊分析和防止环境污染的对策设计。围绕自己选定的环境问题确定调查范围 设计调查方法制定调查方案 针对本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设计调查方案。就本地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设计调查方案。明确各种信息来源与各种调查类型的对应关系,对自己搜集的环境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性进行评价。 围绕某个地方性的环境问题,从不同途径搜集信息,比照判断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性。搜集并比照不同媒体对某一环境问题的报道,分析各方立场。根据搜集的信息,设计
9、几种解决方案,比照并确定行动方案。根据本地条件,提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地方性对策。 比照解决某个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的不同提案,分析它们的适用条件,以及反映的不同观点。 实施环境行动方案,评价并提出改良建议。 参与社区环境建设。针对当地突出的环境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向地方政府提出建议。 三知识与能力 l.知道人对环境的依赖,反思个人生活对环境的影响 2.理解环境问题及其对个人、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影响 3.知道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 4.分析和理解经济技术、社会生活、政策法律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5.知道公民参与保护环境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并比照其效果1 自然生态内容与要求活动建议 描
10、述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破坏等现象中的元素循环过程及其环境特征。描述地球上水循环和碳、氮、氧等化学反响。运用二氧化碳的源和汇的知识,解释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措施的作用。说明影响地球表层的主要自然过程,特别是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自然过程以及随之产生的地球环境特征。以厄尔尼诺或拉妮娜现象为例,描述海水温度变化或风型变化对世界各地天气及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考察周围地区的不同景观,描述其地貌特征并解释其形成的过程。解释生境破碎、酸碱度、氧气、光照或水分等自然条件的波动对动 植物种群的影响。 探讨不同生境中能量和水、氧气、矿物等物质的数量及获取方式的难易程度对生物种类和分布的制约作用。考
11、察一片森林或草地,观察、测量并记录植物的种类或演替情况。调查采矿或道路、水坝、农田建设等人类活动造成的生境破碎对物种的影响。说明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意义。收集全球和我国有关生物多样性损失的统计数据,制作海报,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结合中国21世纪议程讨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和行动方案。 说明生命环境是由彼此相互联系统的演变是不可逆的,理解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性。举例说明气候变化、引进物种等因素引起的动态系统组成;举例说明生态系的环境变化。选择一种野生动物或植物调查其物种分布和生境的历史变迁,
12、并分析其原因。比照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生态功能,探讨生态恢复的困难性。二社会生活内容与要求活动建议 了解人口控制的措施及其作用。 比照分析不同国家的人口控制措施及其效果。讨论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知道多种多样的有利于可持续开展的生活方式。列举古今中外符合可持续开展的生活方式。反思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调查各国环境保护纲领中涉及休闲娱乐方面的条款。调查高尔夫球、狩猎等活动的环境影响。三经济与技术 内容与要求活动建议 了解技术在人类与环境关系演变历史中的作用及其影响。知道误用和滥用技术会破坏自然环境。利用人类经济和技术开展史上几次革命性变化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交通运输革命等,描述
13、技术开展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和人类对资源的使用。 讨论现代武器和现代战争对环境的影响。知道技术在给一些人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可能对其他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分析水利设施对不同区域居民的影响。搜集有关转基因食品的信息,分析其利弊。理解可持续开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收集国内外有关可持续开展的论述,设计一个活动,帮助人们理解可持续开展的重要性。在对社区进行调研的根底上,设计建设可持续开展社区的规划。四参与与决策 内容与要求活动建议了解环境政策和法律的制订过程井提出建议。与环境政策与法律方面的专业人员座谈。了解学校和社区环境建设的决策机制与过程。归纳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中不同参与者的立场和行动并进行反思。围绕本地
14、的一次环境污染事件,开展一次角色扮演活动,体验与事件有关的各方人士的不同立场。分析影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开展建设的原因个人的、文化的、政策的、制度的等,并就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提出建设。分析在抵抗一次性消费品的生产、销售、使用过程中如何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了解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的现状、作用和面临的挑战。三、新课程标准下实施环境教育的方式“渗透于课堂,师生互动;寄寓于活动,参与体验;示范于师德,行胜于言;训练于习惯,潜移默化;熏陶于环境,润物无声四、新课程标准下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1必修课渗透即在中学学科中,尤其是相关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学科教师运用该科的相关内容及根本原理去帮助学
15、生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点时,也增强了环境意识和环保技能。学科渗透是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经常性渠道,它的实施分为两个单元:(1)明确各科与环境教育关联的渗透面。例如理科综合是一门集物理、化学、生物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学习范畴物质(生物和非生物)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及运动规律涉及环境教育的很多领域,所以可与环境教育关联的渗透面包括:生物与环境。如生物种群的数量、遗传变异及行为活动等对环境的影响;保持生态系统平衡,保障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对环境的作用;环境保护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等。.非生物与环境。如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物质的工业化生产对环境影响产生噪声、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等;城市布局、环境规划对环境保护的作用等等。除此之外,生物、地理等学科也明确制定与环境教育相关的渗透面。(2)确定教材内容与环境教育关联的渗透点。地理:在地理课程性质方面指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