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日根据地教育创新经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坚持教育必须为抗战效劳的教育政策的创新、在职干部教育居于首位的教育理念的创新、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内容的创新,培养出大批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根底,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抗日根据地;教育;创新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为了抗战需要,在抗日根据地内制定了一系列具有抗战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政策,突破陈旧的教育模式,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而有创新的教育措施,为实现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根底。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围绕抗日根据地教育创新的历史经验和启示略作探讨。
2、1教育必须为抗战效劳的教育政策的创新 教育政策的创新应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全面抗战爆发后,实行为抗战效劳的教育政策是全民族的紧急任务。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中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其中明确提出:“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所有工作的生命线。为了使抗日根据地的教育有效的为抗日战争效劳,中共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从思想上来唤起干部和群众的革命觉悟,提高民众的政治参与度。教育体系中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而只有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军事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如果一个受教育者没有从思想上获得提高,没有一定的革命觉悟,光讲组织
3、性,纪律性是不够的,如果群众没有对革命理论和革命道路的自信,就会失去斗志任人宰割,更无法坚决而勇敢的去为抗战的胜利而奋斗,为建设自己的家园而努力。为此,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开办全日制的小学和中学,还办了各级各类的干部训练班,包括高级和初级干部训练班,在抗日根据地积极开展扫盲运动,中共针对农忙无法参与学习的情况专门开办了夜校,冬学识字班和俱乐部。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把干部及群众召集起来,教员不仅教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采用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向干部和广阔群众宣传积极抗战的革命任务,使人民认识到实现民族解放的重要性。实践证明,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内实行抗战教育,使教育为抗战效劳,这一政
4、策的制定和贯彻都是正确的。寓教于乐,不仅能提高了广阔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人民的参战热情高涨。也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干部人才。这一政策无疑对当时的时代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在职干部教育居于首位的教育理念的创新 通常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学校教育,但在战火连天的抗日根据地,必须把干部教育摆在第一位,这是由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的。为了更好地开展组织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军队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就必须把在职干部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1)干部在人民群众中起带头作用,是宣传中共方针政策的重要群体,处在组织群众和带着群众英勇战斗的重要位置。而抗日根
5、据地的干部,大局部是抗日战争开始后参加工作的新干部,新干部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都需要迅速提高。即使是抗战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有些人虽然读过许多马列的书,但只是教条式的,不懂得读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甚至还有文盲不识字或者很少识字的,很难学习党的方针理论。而干部的政治文化素养不高,直接影响着中国革命事业的成败,只有各级各类干部都能站定自己的岗位,通过工作和学习不断进步,才可以肩负起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交给的千斤重担,为革命胜利英勇战斗。2)抗日根据地的一切工作,都需要干部去做,需要培养大批优秀干部。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尤其是军队干部常有牺牲,需要源源不断的得到补充,而且随着抗日根据地的日渐扩大,需要干
6、部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从中共政府到地方群体,从前线战场到前方阵地都不能缺少干部的领导。面对这种情况,如果只是用办干部学校一种方式来解决干部来源问题,显然是行不通的,并且抗日根据地资金短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只有大办在职干部教育,才可以迅速的培养出大批的优秀干部人才。为了防止在革命的紧要关头和实际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错误,使干部真正懂得我国的实际国情,准确理解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就必须加强在职干部教育。 3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内容的创新 在革命战争的特殊背景下,经济受到封锁,物资极度匮乏,前线战场和抗日根据地内都需要大量的物资,为了使教育不与实际脱节,在抗日根据地继续实行教育
7、与生产劳动相联系更为重要和迫切。首先,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生活遭受战争的迫害,加之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极度困难。面对这种情形,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把领导人民群众开展生产放在重要位置。在抗日根据地内,不仅成人要忙于生产,而且儿童在学习的同时也要参与到生产中去。各级各类干部更要做好典范,积极投身到大生产中。其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必然会导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别离。只有把教育和生产劳动这两者结合起来,知识分子才能深入群众,了解实际,养成劳动的习惯,成为真正具有实践经验的脑力劳动者。而拥有实践经验的体力劳动者在接受教育之后,才能更好的开展生产,提高政治参与,为支援抗战效劳。正因如此
8、,即使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革命根据地在实施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中,依旧注重将劳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即开展了生产,也使教育到达了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宋荐戈,张腾霄.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m.中国文史出版社,2023. 2芮鸿岩.建国初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的三维向度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223. 3刘婷婷.抗战时期教育救助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2. 4谢彦华.论山西抗日根据地小学教育特殊的经济条件j.山西播送电视大学学报,202223,14(4):20236-12023. 5贾钢涛.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2223(2):128-130. 6张金川.毛泽东建国初期教育思想j.河北大学学报,1995(4):44-46. 7冯毅主编:太岳革命根据地教育文献选编.8业务教育与政治教育n.解放日报,1942-03-02. 第5页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