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4 ,大小:35.99KB ,
资源ID:1270671      下载积分:8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127067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3年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新编.docx)为本站会员(la****1)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3年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新编.docx

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开展 1.西汉的郡县制度 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96)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更名牧,秩二千石。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复为刺史,元寿二年(公元前1)复为牧。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景帝中二年(公元前148)更名太守。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循禁贼盗。

2、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乡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 【解读】 这条资料集中反映了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汉承秦制,除西汉末短暂的几年外,西汉都是实行郡县两级制。郡守为郡的行政长官,都尉掌管地方武装。郡之下为县,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称为“道,列侯所食的县称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的封邑称曰“邑。县与“道“国(侯国)、“邑为同级的行政区划单位。县、“道“国“邑之下为乡。乡、里为基层行政组织。西汉末曾一度改刺史为州牧。设州刺史时,州为监察区,不是行政区,州刺史的级别也较低(相当于县令)。设州牧

3、时,州既是监察区,也是行政区,州牧位崇权重。设州牧时,地方行政制度为州、郡、县三级制。 【注释】 部刺史:即州刺史。诏条:此处特指有关部刺史职责的六条诏令。守:此处指郡守。减万户:不满万户。蛮夷:此处指少数民族。国:此处特指侯国,与诸侯王的“国不同。诸侯国之“国,时称王国,与郡同级。 2.西汉的郡县两级制 尹湾六号汉墓一号木牍正面(顶端有集簿两字。行数为笔者所加):(第1行)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堠。都官二。(第2行)乡百七十, 百六,里二千五百卅四,正二千五百卅二人。(第3行)亭六百八十八,卒二千九百七十二 人;邮卅四,人四百八。如前。 -1- 尹湾汉墓简牍 【解

4、读】 这是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西汉永始四年(公元前13)前后的东海郡集簿的前3行,是研究汉代地方政权职能及其与中央政府关系的珍贵资料。上引资料显示:西汉实行郡国两级制。郡国直接向中央政府汇报郡国的经济、财政情况,并不通过州刺史。说明州在当时不是一级行政组织。县、邑、侯国为同级行政单位。县、邑、侯国之下为乡、里。乡、里与亭、邮属于不同系统,没有上下级关系。 【注释】 集簿:即计簿,是地方郡国向中央汇报郡国经济、财政情况的重要文件。堠():指烽燧之类的军事设施。都官二:此处指该郡设有盐官与铁官两种官营矿业机构。(方框):表示出土文书中缺一字。如前:与上一年度一样。 3.西汉初的诸侯王“国 诸侯王,

5、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解读】 上述资料反映了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制度的变化。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汉景帝时诸侯王失去对其封国的统治权,失去官吏的任免权,行政

6、机构的规模也大幅缩小;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国的机构进一步缩小,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与郡已经没有多大差异,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 【注释】 盭()绶:即紫绶。盭:可以染绿的草,此处指紫色。 4.唐代的方镇 及府兵法坏而方镇盛,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然那么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故曰措置之势使然者,以此也。 夫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 -2- 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 其军、城、镇、守捉皆有使,而道有大将一人,曰大总管,已而更曰大都督。至太宗

7、时,行军征讨曰大总管,在其本道曰大都督。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 及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久之,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兵志 【解读】 这段资料表达了唐代方镇的兴起经过。资料显示。最初节度使只管兵。随着府兵制的破坏,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可以专制一方,不仅管军事,也管地方的民政、财政,俨然成为各州县之上军政合一的一级权力机构。安史乱后,方镇越来越多。方镇的规模不固定,大者可以有十多州,小者那么有三四州。因为具体的方镇置废不常,方镇的规模、权

8、力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所以方镇虽然拥有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但它还不是正式的一级行政组织。 【注释】 方镇,亦称藩镇,方镇的长官即节度使。 5.宋代的路、州(府、军、监)、县 制置使不常置,掌经画边鄙军旅之事。 宣谕使掌宣谕德意,不预他事,归即结罢。 宣抚使不常置,掌宣布威灵、抚绥边境及统护将帅、督视军旅之事,以二府大臣充。 经略安抚司经略安抚使一人,以直秘阁以上充,掌一路兵民之事。皆帅其属而听其狱讼,颁其禁令,定其赏罚,稽其钱谷、甲械出纳之名籍而行以法。 都转运使转运使副使判官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岁行所部,检察储积,稽考帐籍,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

9、之事。 提点刑狱公事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所至审问囚徒,详覆案牍,凡禁系淹延而不决,盗窃逋窜而不获,皆劾以闻,及举刺官吏之事。 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义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之法,视岁之丰歉而为之敛散,以惠农民。凡役钱,产有厚薄那么输有多寡。及给吏禄,亦视其执役之重轻难易以为之等。 -3- 商有滞货,那么官为敛之,复售于民,以平物价。皆总其政令,仍专举刺官吏之事。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宣布条教,导民以善而纠其奸慝。岁时劝课农桑,旌别孝悌。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 通判。建隆四年(963),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

10、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县令。掌总治民政、劝课农桑、平决狱讼。有德泽禁令,那么宣布于治境。凡户口、赋役、钱谷、振济、给纳之事皆掌之,以时造户版及催理二税。有水旱那么有灾伤之诉,以分数蠲免。民以水旱流亡,那么抚存安集之,无使失业。有孝悌行义闻于乡闾者,具事实上于州,激劝以励风俗。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 【解读】 资料显示。宋代的路较常设的机构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制置使、宣谕使、宣抚使等不常置。路的各机构互相牵制。安抚司掌一路军政、民政。转运使掌一路财政,同时又有监察一路官吏之责。提举刑狱公事主要管一路司法事务,同时

11、也兼管监察一路官吏。提举常平司那么管常平、义仓等。这四司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互不统属,互相牵制。不仅是路这一级的行政权力一分为四,甚至连一些具体的权力都一分为几,如转运使与提举刑狱公事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提举常平司与转运使都有财权等。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连署才有效。通判虽是郡守的副手,但不是郡守的下属,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不为郡守所左右。 资料还说明。宋代地方行政制度仍实行郡县两级制。路的各机构已经有了行政权,不单纯是监察区,但尚未形成为州县之上的又一级行政区划,尚处在由单纯的监察区向一级行政组织的过渡阶段。 路的各机构互不统属、互相牵制,郡守与通判的互相牵制

12、,目的都是通过地方分权而强化中央集权。 【注释】 倅贰郡政: 为郡守的副职。 6.元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材料一 -4-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那么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为路二十九,州八,属府三,属州九十一,属县三百四十六。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七、府一,属州十二,属县十

13、。徒存其名而无城邑者,不在此数。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为路十二、府七、州一,属州三十四,属县一百八十二。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为路四、府五、州二十七,属州十二,属县八十八。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九、府三,属府二,属州三十六,军一,属县八十一。蛮夷种落,不在其数。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七、州二,属州五。 云南诸路行中书省,为路三十七、府二,属府三,属州五十四,属县四十七。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三十、府一、州二,属州二十六,属县一百四十三。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一十八、州九,属州十三,属县七十八。 -5-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三十、州十三、府三、安抚司十五、军三,属府三,属州十七,属县一

14、百五十,管番民总管一。 征东等处行中书省,领府二、司一、劝课使五。 明宋濂元史卷五八地理志 材料二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每省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右丞一员,左丞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甘肃、岭北二省各减一员。丞相或置或不置,尤慎于择人,故往往缺焉。 明宋濂元史卷九一百官志 【解读】 两条资料说明。元代国土比汉唐更辽阔。太行山东、西与河北之地,谓之腹里,由中书省直接统治。其他地区那么设行中书省,地方行政区划实行行省、路(州、府)、属州(属府)、属县四级制或省、州(路、府)、县三级制。行中书省类似于中央的中书省派出机构,设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平章政事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