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秩序下的人性思索与落寞黄秀峰欣赏完水兵先生书生风骨这部洋洋洒洒近十八万字的散文集的时候,已是9月4日的晚间,刚刚敲打出这个标题,便获知往年文友八十高龄的张清义先生突然病逝的噩耗,思绪从水兵先生的文章里走出来,那些文人风骨与世间冷暖的词汇便接踵而至,心绪一下子又变得沉重起来。我是格外崇尚士林情怀和文人风骨的人,走进水兵的文字世界俨然走进了自己的家,不仅仅似曾相识,又不乏久违与亲切的感觉。大凡文学,承载着的情怀与忧患意识正是作为文人所孜孜以求并身体力行来践行的一种操守。正是基于这种情怀才有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风范,这也正是文人风骨之所在。读水兵的文字,家国情怀
2、与乡土忧患意识让我感到一份沉重,这是一个当代作家走进钢筋水泥禁锢着的空间里所发出的呐喊与呼声。寻觅乡愁与捡拾乡愁,从历史悠久的南阳、从游人如织的白河到一次次走进梦里挥之不去的乔湾,从唐河岸边的郭滩到老宅里那一块留下诸多情趣的巨石,从高楼庭院的花花草草到漫掠城乡走进梦里的麦香,从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到改变了容颜到不曾改变的乡村现状,从父老乡亲的衣着变化到不曾改变的贫穷与逐渐被搁荒的操守这些与生俱来的乡村回忆,从农耕文明一路走来的艰辛记忆,与逐渐走向没落的农耕记忆,无不让作家陷入沉重的煎熬與思考。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对乡土故园的热爱,是走进现代文明以后对农耕文明的回望与守护。人类社会的法那么正是沿着社
3、会秩序与自然秩序的规那么开展到今天的。海洋文明、游牧文明、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交替之中,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相互融合,便引发了社会变革中的剥离与开展。在这部文集的第一辑与第二辑作品中,看似作家水兵在书写亲情友情与乡情,透过作家的情感河流,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触到作家无尽的焦虑与无助,无限的惆怅与惋惜,难以抑制的茫然与落寞。河水被污染了,乡村的河流枯槁了,乡村中不见了炊烟、田园中不见了耕牛,乡间小路上没有了人欢马叫、牛羊成群的欢跳与鸡鸣狗吠。看似进步的光鲜掩盖不住与时代不协调的臭水沟与残破的乡路,新盖的房舍除了简陋的时新电气与留守在家园的妇孺老幼,就是紧闭的临近年关也不曾翻开的大门。外表的繁荣掩盖不住
4、乡村萧条与没落。急躁与迷茫、责任与担当让作家水兵通过连篇累牍的文字给予警示与唤醒。唤醒人类社会中久远的敬畏之心,警示人类社会呵护自然,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悲悯之心。我读水兵的文字,除了内心的纠结便是负重般的压抑,为社会为自然为人类社会所萌生的这份忧患意识,眼下还有多少人会有这样的担当?“多情未必不豪杰,恋子如何不丈夫?作家水兵在审视社会与人生之际,依然把内心中最纯洁的情感交给自己的父母兄弟亲朋好友,正是这些人饱满了作家良心写作的羽毛,成就了作家水兵为良心写作的丰碑。在这部文集中,水兵深厚的历史知识也给人一种另类的解读。文人风骨与士林情怀,如历史上的建安风骨、卧龙孔明、谏官王禹偁正是这些闪烁在历史
5、长河中铮铮作响的文人风骨传承,才有了心怀天下满腹忧患与匡扶社稷的文人情怀。这就足够,在社会秩序与文化秩序的夹缝中,还能够突破坚硬的现代文明的禁锢与封锁,让文人的骨头刺透森严的钢筋水泥勾勒的现代文明所代表的繁荣,这份担当正是我赏读这部文集时感到沉重的主要原因。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是唐河的水,也是白河的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上的一副骨骼,才有了这篇游离于风花雪月之外的厚重文字。或许,这就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文化的滋养,才让我们远古流传下来的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正是这灿烂星河中无以计数的文人的骨头才堆砌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感谢中原这片厚土,也感谢我们这个时代中与水兵一样一并秉承着风骨操守行走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