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把握现代农业结构调整的根本特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农业根底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一要从中国人口、农业资源和农业现状出发,二要从中国农业现阶段开展特征出发,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结构特征、现代农业开展方式、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许多兴旺国家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经验说明,现代农业开展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它不仅仅是进入石油农业指农业开展建立在以石油、煤和天然气等能源和原料为根底,以高投资、高能耗方式经营的大型农业的开展阶段,更重要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物质装备的提高和开展方式的创新,不断构建现代农业结构,以减少石油农业对生态的不利影响的开展
2、进程。 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仍然是农业现代化的主线。因为农业的根本状态是结构状态。传统农业转型为现代农业,根本的表现形态也是结构形态的转变。建设现代农业,就是要适应现代农业开展要求,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结构调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科学把握现代农业结构调整的根本特征。 现代农业有立体性的结构调整特征 现代农业的结构调整不同于传统农业结构调整,它不再停留在农作物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的种什么不种什么、养什么不养什么、种多少和养多少的“加减式农业内循环的平面式调整,而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的第一二三产业转化、互融、开放的立体式的产业化调整。 回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和结构调整的特点,我们不难
3、看出,整个调整的进程是从农业内部平面式的调整,转向第一二三产业相互转化的立体式调整。在上世纪年代初期,大包干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唤起了广阔农民空前的生产积极性。为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为适应方案经济调控下的市场供求,在追求各种农产品数量增加的前提下,主要是对农作物种植面积进行增减调整。这种调整是农业各产业间封闭式的平面调整,其主导方针是“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随即,一大批农业生产专业户应运而生,粮食连年丰收,经济作物获得较大开展。因此,这次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在农业内部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协调开展的调整。 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进入本世纪后,全国农业结构调整进入了主要以农业龙头企
4、业带动的农业产业化的调整。这次农业结构调整有非常明显的两大特征,一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链的延伸调整,产前、产中和产后连接,第一二三产业互融,形成种、养、加一体的立体式结构;二是农业工业化进程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就是加快农业工业化进程,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业产业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小循环,建立农业工业化的产业流程,初步形成了以农兴工、以工带农、农工并举的现代农业经济的立体循环流程。显然,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农业结构调整,再不仅仅基于农业自身的平面式结构调整,而是多产业延伸、多要素组合,并着眼于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和消费等各方面利益关系的立体性的结构调整。这是现代农业结
5、构一个重要的调整特征。应该说,从上世纪末开始,这种以现代农业结构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建设已有明显的进步。进入新世纪以后,全国各类型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增多,农业产业化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已经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现代农业有多功能性的结构调整特征 农业是多功能性的。正是农业的这种多功性确保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根底的战略地位,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能动摇。人类社会开展说明,农业的多功能性一直在演变和开展。不断新兴的农业功能和跨产业功能,显示出农业一直有着支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开展的巨大潜在能力。这既有农业开展在任何阶段都改变不了的根本功能,如食品保障功能、原料供给功能、就业增收功能、市场供求功能和为二三产业提供
6、劳动力功能;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开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的多功能性被人们不断注入新的认识和新功能的开拓,如生态保护功能、生物能源功能、观光休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等。但是,农业这种多功能性不完全基于农业的原生态资源结构,更多的是经济开展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功能结构的开拓。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不仅是农业开展方式和农产品质量供给要求的转变,更是农业功能结构的拓展而带来对农业内涵的丰富。 很显然,农业功能结构调整是根据农业多功能的拓展,扩大农业结构空间的调整。它不是基于传统的农业功能,而是由农业新功能而新兴的产业结构调整。所以,农业多功能结构调整,主要取决于对农业资源的深广度开发,取决于
7、科技进步对农业功能的开拓,取决于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基于此,农业功能结构调整前景广阔。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开展,为适应人们对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需求,农业功能结构不断获得新的认识和开拓。人类社会开展的表现形态,说到底就是需求与供给相互促进而不断推进的形态。物质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是最根本的,以此带动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政治生活的需求。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既是农业功能结构开拓的根本动力,又为农业功能结构的开拓提供了无限而广阔的前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人们社会活动空间会不断扩大。娱乐、休闲、观光、美食,不管是文化的,还是生态的,都是对农业功能结构的开拓,也是
8、现代农业开展的必然内容。 现代农业有要素性的结构调整特征 农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是以市场为根底的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现代农业的结构调整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结构调整,就是新的生产要素作为农业新资源被引入,并与原始农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而不再是仅仅依存农业原始生产资源的结构调整。现代农业是依靠现代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科技农业和知识农业,现代农业整体效益的目标追求,不仅取决于自然生产要素的作用,更取决于现代生产方式的多方面的经济要素,即资金、技术、信息、管理、人力资本和知识劳力等。这就决定了建设现代农业,其结构调整必须输入现代生产要素,进行以市场为根底的资源合理配置的调整。 农业原始资源,如土地、劳动力
9、等,这些对农业开展的效益作用趋向都是有限的。另外,政策性效应也是效益边际递减,乃至到达极限。激发农业的活力乃至可持续性作用的,唯有现代生产要素的注入。特别是农业先进技术的应用、农业机械化的推进、经营方式的变革、工业管理制度在农业上的推广、组织制度的创新、知识农民的培养等,这些现代生产要素资源作用于原始农业资源,构建了现代农业生产力要素性的结构调整特征。 现代农业有生态性的结构调整特征 现代农业是生态形态的农业。这种生态形态的农业包括农业文明的两大内容:它要以消费者的营养、健康和安全的食品需求为目标,生产优质、标准和无公害的农业产品;它要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对农业生态旅游的需求,提供以农业多
10、样化资源为内涵的,包括环境景观、古村名园、古树奇珍、田园风光、特色园区、农耕文化、传统美食等乡村旅游产品。这两大内容为现代农业的生态性结构调整开辟了广阔空间。在建设现代农业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农业生态资源,正待人们进行整体性、保护性和合理性地科学挖掘与开发,以构筑生态形态的多产业的现代农业结构,如农村文化产业、农业旅游观光产业、农村休闲产业、农业环保产业和农村美食产业等。 充分有效地发挥农业生态资源优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方式生产,能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为市场提供优质安全和营养健康的食品。更重要的是,一方面,能把一些本来荒毁了的资源,如荒山、荒坡、荒滩、荒水等,通过
11、农业现代化生产措施和现代化经营形式,进行更充分的有效利用,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数量和使用质量;另一方面,又能将农产品的剩余物和副产品,如秸秆、牲畜粪便等,通过农业先进技术进行转化,变废为宝。所以,进行生态性的农业结构调整,既能保护性地有效利用好原始农业资源,又能消除污染,实现农业生产的再生产和农业生态的自然再生产相结合,这是开展循环农业的必然路径。 现代农业有开放性的结构调整特征 现代农业的结构调整不仅是立体性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开放性的调整。所谓农业结构的开放性调整,决不仅仅是方位的、空间的外向开放概念,即吸纳本区域外生产要素,以招商引资和拓展对外市场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更重要的是农业产业系统性的
12、开放概念,即农业产业自身形成产业开放,构建多产业结合、多层次开展的系统性开放。传统农业长期是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以粮食为主的“两为主结构状态,这种结构格局明显表现为内向功能强、外向功能弱的封闭性,内部产业链短、结构发育落后、关联度低、循环性差,对外吸引资金、技术、人力能力弱,开放水平低。所以,现代农业结构调整,一是要产业的开放,既建立农工商一体的多产业相连、多产业融合的结构形态,转变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为主的“两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态,建立以主导产业引领的多产业关联的开放系统;二是要区域开放,建立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这两个市场为引导的开放度广、外向力强、吸纳力强,形成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吸引、相互融合的外向型农业结构体系。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