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展高效农业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论坛共识 加快现代农业开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XX市地处黄淮海平原,全市农业人口122万人,常年耕地面积204万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400万亩,大宗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2023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5.3%;农民人均纯收入到达8240元,比上年增长13.1%。 多年来,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无视的问题。 一、根本情况 (一)农业政策支持逐步完善 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现代农业和食品工业开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重点支持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开展、高效农业规模化开展。近三年来,全市共落实农业“四项扶持工程202300多家,落实财政补贴资金近6000万元,拉动社会资本投入2023亿元。农业根底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市旱涝保收面积12023.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4.2%。涉农信贷投放不断加大,涉农贷款保持快速增长。至2023年6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89.75亿元,较年初增加25.65亿元,增长15.63%,高于各项贷款增幅9.73个百分点。 1 (二)农业科技奉献率持续提高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平安体系等不断完善;与中农大、安农大、省农科院开展
3、战略合作,技术引进、人才培训等效应显现,科技兴农步伐不断加快。推动实施了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方案、畜牧科技进万家、测土配方施肥、农村沼气建设及新型农民培训等一系列农业科技进步工程。近三年来,累计引进、试验、推广应用新品种20230余多个,主要农作物良种根本实现全覆盖,畜禽良种率到达90%以上。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4%,小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优质麦、优质肉猪、设施蔬菜、大中型沼气管理等综合生产水平走在全省前列,科技进步对全市农业的奉献率达60%。 (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与“十二五初相比,蔬菜总产由42万吨提高到58万吨,增长38%;肉蛋奶总产由13.7万吨提高到15.2万吨,
4、增长2023.9%;粮食生产获得“十连丰,优质小麦订单面积从202223年的50万亩迅速开展到2023年的20230万亩,订单优质率20230%。今年全市小麦单产到达52023公斤,总产达92.6万吨,增长4.5%,单产、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在全省第二个成功创立小麦千市斤,标志着XX市在良种运用、农机农艺结合、社会化效劳、高产技术集成运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农业生产加速向优质、高效、规模开展,土地流转面积到达25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6%;已建成百亩以上规模连片蔬菜种植基地200多个,是全省最大的日光温室蔬菜基地之一;形成塔山石榴、和村苹果、段园葡萄、黄营灵枣、东
5、山杂果5个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建成规模养殖小区(养殖场)2022余个,规模养殖比重已超过80%,走在全省前列。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开展,2023年全市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428亿元,是“十二五初2.2倍,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到达4.4:1。 (五)农业经营方式加速转变 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核心的产业化经营机制逐步建立,全市已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0余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32家;培育农民合作社202336家,带动农户14.6万户;培育各类种养大户3970多家,注册家庭农场395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等模式,建立起150万亩优质麦等8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全
6、市培育农机效劳队等社会化效劳组织200多个,建立各类农产品市场182个,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3万余人。 (六)林业开展步伐持续加快 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林地78万亩,林木蓄积量达27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9.11%,林木绿化率23.23%,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5.2023亿元。把创立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作为统筹城乡绿化、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高位推进。市财政每年拿出202300万元,用于开展创模工作。全市森林增长工程累计完成造 3林83826亩,完成省下达造林任务的116.2%。累计完成石质山造林14.6万亩,栽植各类苗木1200余万株,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编制完成的石质山造林技术规
7、程已作为XX省地方标准公布实施。2023年XX市可如期实现全市可绿化石质山全部披上绿装目标。 二、存在问题 当前我市在加快现代农业开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人才短缺 基层绝大局部农技人员从事着非农技推广工作,相当局部农技人员还存在着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现象,基层农技人员从事农技推广的时间、能力和效劳水平严重下降。大量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逐渐流出农业领域,进入 二、三产业务工,出现农民兼业化、农业副业化现象。农业从业人员大多缺乏专业技术,难于适应现代农业开展的需要。农村现代农业人才匮乏,特别是懂生产、会管理的土专家更少。有钱的人不懂农业,不敢投资农业;想投资的农民没有
8、钱,也不会经营现代农业,成为当前农业人才状况的新常态。 (二)农村根底设施薄弱 农村根底设施配套不完善建设历史欠账多。一是机耕条件差。机耕道路缺失和落后,农业机械往往进得了村下不了田。二是水利条件差。农田水利等根底设施薄弱,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低,4连续数小时下雨那么涝,连续几天未雨那么旱,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三是农业根底设施管护不到位。新建农业根底设施无人具体负责管护,机井、涵闸、抗旱设备等普遍存在“平时无人管,忙时不能用的问题。四是设施用地缺乏。一般规模的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需要配套建设仓储、晒场、机库及简易办公设施等,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调研中普遍反映,家庭农场设施用地不具备合法
9、性,造成有“农无“场,严重制约家庭农场的开展。 (三)土地稳定长期流转难度较大 土地分散经营仍然是当前制约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开展的首要问题,尽管我市在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开展适度规模经营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农村土地产权仍不清晰,“三十年不变与“长期不变概念模糊,确权颁证不到位,农民对土地流转特别是长期流转不放心,土地承租者也不能放手、放心经营。很多种粮大户反映,在土地流转中约2023%农户不愿将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造成种粮大户流转土地很难集中连片。由于流转关系不稳定,种粮大户们对土地投入动力缺乏,“怕变、“不敢投入成为普遍心态。与此同时,由于土地规模经营承担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工商资
10、本轻易不介入土地规模流转,农村规模流转面积难以扩大。 (四)财政、金融和保险效劳供给明显缺乏 一是财政扶持政策针对性不强。现有的农业补贴政策以家庭 5承包经营为根底,未表达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倾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传统农户待遇一样。支农政策执行存在脱节现象,如种粮补贴按“一卡通发放给原承包户,流转大户得不到补贴,形成拿钱的不种粮、种粮的不拿钱,增加了种粮大户的生产本钱。促进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开展的政策还未出台,一些规模较小的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很难得到工程和资金支持。二是融资困难。XX省农业银行分行转发的中国农业银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贷款管理方法(试行)规定家庭农场抵押物除与一般商业贷款相
11、同外,还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和农房抵押应优先,但实施过程中农民拿不出三者合法的权证和手续。大多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中小型农业企业由于缺乏有效地担保抵押物,加上申请手续繁杂、隐性交易费用高等问题,也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而小额信贷等扶持性贷款规模又小,远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三是农业保险效果甚微。由于目前农业保险存在法律缺位、财政补贴少、保险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等问题,农业保险尤其政策性农业保险远远满足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的需要。 (五)农业效劳体系不健全 我市虽为扶持农业出台了不少政策和效劳措施,但整体来说效劳效果不理想,效劳体系不健全。一是公益性技术效劳
12、职能弱化。乡镇农技效劳人员少、经费缺乏、设施落后;村级农技效劳机构断层、体系断网,农业技术公益性效劳难以全面落实到位。6二是经营性社会化效劳缺乏。农业经营涉及产、供、销等各个环节,对物资、信息、资金、科技等社会化效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市社会化效劳渠道和内容较为单一,效劳效果不明显,效劳体系不健全。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制度创新 一是配套制定辅助设施用地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假设干意见(中发20231号)规定,“在国家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建议按照国家文件精神,尽快制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配套辅
13、助设施用地标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生产、经营需要兴建的简易仓(机)库、生产管理用房、晒场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按规模经营面积的一定比例占用土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但不得改变用途;优先安排一定的用地指标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产品仓储、加工、包装等永久性根底设施建设。二是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在总结土地确权试点经验的根底上,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实权、登记、颁证步伐。稳定农民土地预期,防止由于土地“四至不清、账实不符产生纠纷,让农民放心流转土地,防止农业经营过度兼业化和副业化。探索建立村级集体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调配权。对于在土地流转过程中,90%以上的农户同意流转,而
14、个别农户没有正当理由和原因的, 7经协调、说服仍然拒绝流转,致使欲流转的地块无法形成连片集中的,可以赋予村集体对个别农户拒绝流转的地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配权。三是创新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保额低,“两年收一年歉就足以打垮家庭农场。统筹金融保险机构,探索扶持农业开展的有效途径。提高投保保费和赔付标准,使农业保险真正起到保险作用,有效地降低农业风险;增加农业保险品种,针对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计多种类型、具有个性化的保险险种,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保的积极性。四是研究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鼓励工商企业进入农村、投资农业,但应着眼于效劳、带动农民,与农民共同开展、
15、共同富裕,而不是取代农民、兼并土地。研究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对那些只“代替、不“带动农民,甚至违反土地流转“三不得(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规定的工商企业经营行为,应加以引导和标准。 (二)强化政策支持 一是加大农业根底设施投入。着力解决“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各级财政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列支相应的根底设施建设经费。进一步健全农田灌排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加快病险闸(库)除险加固,全面提高防洪减灾能力。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改造提升工程,落实农民承担主体,建设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切实做好管护工作。二是8做好农民转移性增收工作。落实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实行粮油、生猪等财政奖励补助,完善现代农业开展奖补政策,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增加转移性收入。同时,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财政补贴,按照粮食的调出量,安排对种粮大户的补贴,补贴标准应至少不少于农户“一卡通额度。三是进一步明确政策扶持重点。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重点扶持农民举办的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扶持特色农业,着力打造特色园区和精品基地,支持股份合作经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