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8 ,大小:1.07MB ,
资源ID:1354893      下载积分:13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13548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HJ 1155-2020 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规范.pdf)为本站会员(la****1)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HJ 1155-2020 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规范.pdf

1、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规范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规范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规范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规范TechnicalTechnicalTechnicalTechnical SpecificationsSpecificationsSpecificationsSpecifications forforforfor EmergencyEmergencyEmergencyEmergency MonitoringMonitoringMonitoringMonitoringinininin RadiationRadiationRadiationRadiationAccidentsAccidentsAccid

2、entsAccidents(发布发布发布发布稿)稿)稿)稿)HJHJHJHJ1155115511551155-20-20-20-202020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2020-12-30 发布2021-3-1 实施生 态 环 境 部发布II目目目目次次次次前前言言.III III III III1 1 1 1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1 1 1 12 2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1 1 1 13 3 3 3 术语和定义术语和定义.1 1 1 14 4 4 4 目的目的.2 2 2 25 5 5 5 一般原则及总体要求一般原则及总体要求.3 3

3、3 36 6 6 6 现场监测现场监测.3 3 3 37 7 7 7 采样分析采样分析.6 6 6 68 8 8 8 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7 7 7 79 9 9 9 质量保证质量保证.8 8 8 810101010 数据处理与监测报告数据处理与监测报告.8 8 8 8附录附录 A A A A(资料性附录资料性附录)放射源辐射事故应急情况下内警戒区的建议范围放射源辐射事故应急情况下内警戒区的建议范围.10101010附录附录 B B B B(资料性附录资料性附录)根据根据 辐射水平监测结果估算辐射水平监测结果估算 源距离的方法源距离的方法.12121212附录附录 C C C

4、 C(资料性附录资料性附录)根据根据 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估算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估算 源活度的方法源活度的方法.13131313附录附录 D D D D(资料性附录资料性附录)个人体表监测方法个人体表监测方法.14141414附录附录 E E E E(资料性附录资料性附录)控制应急人员受照剂量的指导值控制应急人员受照剂量的指导值.15151515III前前言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规范辐射事故应急监测,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辐射事故应急监测工作的一般性原则、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的附录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

5、生态环境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生态环境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广东省环境辐射监测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本标准生态环境部于 2020 年 12 月 30 日批准。本标准自 2021 年 3 月 1 日实施。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1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规范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辐射事故应急监测的一般原则、现场监测、采样分析、安全防护、质量保证、数据处理与监测报告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核技术利用、放射性物品运输以及放射性废物处理、贮存和处置设施或活动等原因引发的辐射事故的应急监测。涉及铀(钍

6、)矿、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放射性污染事件,国内外航天器在我国境内坠落造成的环境放射性污染事件,以及可能对我国环境造成辐射影响的境外核与辐射事故、事件的应急监测工作,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 10264 个人和环境监测用个人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GB/T 11743 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能谱分析方法GB/T 14056.1 表面污染测定 第 1 部分:发射体(Emax0.15MeV)和发射体GB/

7、T 14583 环境地表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HJ/T 61 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1127 应急监测中环境样品核素测量技术规范HJ 1129 就地高纯锗谱仪测量土壤中核素技术规范GBZ/T 216 人体体表放射性核素污染处理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辐射事故radiation accident主要指下列设施或活动的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物质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2意外的异常照射,或者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的事件。(1)核技术利用;(2)放射性物品运输;(3)放射性废物的处理、贮存和处置。3.2(辐射)源(radiation)source可以通过发射电离辐射

8、或释放放射性物质而引起辐射照射的一切物质或实体。例如,辐照装置是食品辐照保鲜实践中的源,X 射线机可以是放射诊断实践中的源。3.3放射源是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3.4放射性污染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在本标准中提及的污染均指放射性污染。3.5辐射事故应急监测radiation accident emergency monitoring在辐射事故应急情况下,为查明放射性物质的核素、位置、状态以及场所或环境放

9、射性污染情况和辐射水平而进行的监测。在本标准中简称应急监测。3.6应急人员emergencyworker直接或间接参与辐射事故应急监测的指挥、组织、采样、监测、处置、保障、待命等人员。3.7对照点 comparison point指具体评价某一辐射事故区域环境放射性污染程度时,位于该辐射事故区域外,能够提供这一区域环境辐射本底值的点。3.8警戒区precautionary area在事故应急情况下,为了控制辐射剂量或防止污染扩散,需要采取专门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以控制人员和物件进出的区域。警戒区一般分为内警戒区和外警戒区。4目的实施应急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公众健康和辐射环境安全,减少事故造成的危

10、害,为事故的判断和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提供决定实施紧急防护行动所需的监测数据;为开展事故定性定级、环境影响及剂量评价提供关键数据;搜寻丢失、被盗、失控的放射性物质;向公众提供辐射环境状况监测数据。35一般原则及总体要求5.1一般原则5.1.1 快速响应。应急监测应快速响应,尽快获得监测结果。5.1.2 重点优先。应优先对事故现场及周围可能受影响的人员活动区域开展监测,尽快确定警戒区。5.1.3 风险导向。应根据事故源项大小及可能产生的后果,确定应急监测范围、监测项目、投入力量等内容。5.1.4 数据可靠。应采取有效的质量保证措施,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5.2总体要求5.2.1 通过对事故

11、相关人员(如管理、技术和使用人员及出现放射病的病人等)的询问、有关资料的调查等多种途径收集事故信息,尽可能掌握源的类型、状态、核素种类、射线类别、活度大小、屏蔽情况、数量、来源、生产或使用单位等信息,以及事故现场和周围环境状况。5.2.2 根据源项和现场环境状况进行应急监测方案设计。应急监测方案应以快速确定源的特性、位置及现场环境辐射水平为目的,内容应包括事故概况、监测任务或目标、监测范围、监测项目、监测仪器与方法、采样布点、安全防护和质量保证等。5.2.3 应急监测以 X/辐射周围剂量当量(率)、中子辐射周围剂量当量(率)、/表面污染水平和就地核素能谱分析等现场监测为主,必要时开展采样分析。

12、5.2.4 应保证监测仪器的量程满足应急监测要求,通常 X/辐射水平监测仪的高量程应不低于100mSv/h。5.2.5 应使用长杆并具备声光报警功能的监测仪器,以保证监测人员与潜在源保持尽量大的安全距离,并及时获得声光报警信息。5.2.6 保证应急监测过程中监测仪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时有一定数量的冗余或备份。5.2.7 应急人员在应急监测全过程都应做好个人安全防护工作。6现场监测46.1源的搜寻6.1.1通过对事故信息的分析和判断,估计源的潜在位置和影响范围,确定搜寻方案。6.1.2一般以源的潜在位置为中心,从多方位、由外及内逐步靠近的测量方法进行搜寻。6.1.3搜寻的移动速度应满足仪器的响

13、应时间要求,路线间隔距离应满足覆盖监测的区域,仪器探头应避免与待测物体表面接触。6.1.4在大范围内搜寻/中子源时,可采用车载巡测、航空测量、远程遥控测量以及综合运用多种测量方法。6.1.5搜寻中应密切关注辐射监测仪读数和声光报警信息,一旦监测到辐射水平异常升高的区域,应增加监测点位和监测频次进行测量确认。6.1.6根据事故信息、现场环境状况和搜寻测量结果确定警戒区(见附录 A)。6.1.7在内警戒区,通过 X/辐射水平、中子辐射水平或表面污染测量,进一步确定源的位置。也可辅助以金属探测、摄影摄像辨识等方法确定源的位置。6.1.8内警戒区内剂量率水平超过 100mSv/h 的危险区域,应采用远

14、程遥控测量方法确定源的位置。6.1.9对于源,可根据辐射水平监测结果估算源的距离(见附录 B)。6.1.10源的位置确定后,应监测确认源是否破损、裸露、泄漏以及源容器的准直口是否处于关闭状态。6.2源特征识别6.2.1通过测量获得源的核素种类、射线类别和活度大小等信息,判断和确认源的特征信息。6.2.2对于源,一般使用便携式高纯锗谱仪进行源的核素识别和半定量或定量分析,也可根据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结果估算源的活度(见附录 C)。6.2.3采用便携式高纯锗谱仪无法识别源的核素特征时,应使用/表面污染仪进行/源的识别和确认,用中子辐射监测仪进行中子源的识别和确认。6.3环境污染监测6.3.1根据 5

15、.2.1 的调查结论选定合适的监测仪器,对事故现场及周围环境进行测量,必要时,对可能5受到污染的空气、土壤、水体等环境介质进行采样分析,监测结果与历史数据或对照点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环境污染水平及范围。6.3.2面状污染源可通过辐射成像的方法,分析环境污染水平及范围。6.3.3为了掌握事故发生后的环境污染水平、范围及变化趋势,一般需要扩大监测范围,在污染物扩散方向开展监测,并对可能或已受污染的环境进行连续跟踪监测,直至环境污染得到控制且恢复至本底水平或满足相关标准要求。6.4人员污染监测6.4.1个人体表监测6.4.1.1 应急人员在进入和离开事故现场前应进行个人体表监测,通常采用直接测量法

16、进行测量(见附录 D),重点测量脚、臀部、肘、手、脸和头发等暴露部位。6.4.1.2 应对可能受污染的个人物品进行表面污染监测,个人物品包括手表、钱包和个人剂量计等。若发现个人物品已经污染的,应把已污染物品密封包装,做好登记并注明处置方式。6.4.1.3 尽可能采用灵敏窗面积不小于 20 cm2的全身/表面污染监测仪,快速开展个人体表监测。6.4.1.4 个人体表监测面积一般皮肤和衣服平均取 100 cm2,手部平均取 30 cm2,手指平均取 3 cm2。6.4.1.5 当个人体表污染两倍于天然本底以上者,应视为放射性核素污染人员,可按照 GBZ/T 216 进一步测量和去污处理。6.4.2个人内照射监测6.4.2.1 若发生应急人员因食入、吸入或通过伤口渗入放射性物质的情况,应进行个人内照射监测。6.4.2.2 可用 X/X/X/X/辐射监测仪对沉积于人体(如甲状腺)内的放射性物质所发射的或 X 射线(包括轫致辐射)在体外直接测量;对于不发射或 X 射线(包括轫致辐射)的放射性核素,应对可能受到污染的个人有关生物学样品(包括:尿、粪便、呼气、血液、鼻涕、组织样品)或者实物样品(如气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