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道酬勤风筝飞呀飞伊兜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中有这样一句诗:“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yun。意思是说: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的季节最适合放风筝了。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风筝身上也有中华文化与千年历史的积淀,一起来了解下吧。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放风筝曾作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流传已久,所以古时也把清明节称为“风筝节。不过,这样的习俗在当时还颇有些“迷信的味道。风筝高飞后剪断引线,据说可以带走烦恼、倒霉、疾病与忧患,人们把不好的事写于纸上,然后扎在风筝上,坏运气就“远走高飞啦。风筝,在中国北方被称为“纸鸢,南方那么叫“鹞yo子。那“风筝这个名
2、字怎么来的呢?据明代郎瑛询匈录记载,说五代有位叫李邺的人,在宫中做纸鸢放飞玩儿。他在纸鸢头上系了竹哨,纸鸢高飞,风入竹哨,发出像“筝一样的声音,就有“风筝这个名字了。国际风筝界普遍认为,最早的风筝出现在中国,而后传于全世界。追溯到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的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哲学家墨子用了三年时间制成木鹞,但只飞一天就坏了;后来,他的学生公輸班也就是鲁班加以改良,用竹作材料,竹鹞在空中可飞三日之久。说到风筝最初的用途,你可能不信,其实是用在军事侦察上。据史料记载:公输班曾“制木鸢以窥宋城,汉将韩信也曾根据风筝放飞线的长度测算距离。到了唐代中期,社会繁荣稳定,风筝的功用也参军事转向娱乐。这个时候
3、,制作风筝的材料已经变成纸张,风筝得以很快传入民间。在宋代,风筝的流传就更为广泛了。不仅扎制和装饰工艺有了很大开展,甚至成为小孩儿们的普通玩具。为了迎合当时社会的需要,还出现了专门制作风筝和放风筝的职业。明清时期,风筝的开展渐至鼎盛,无论扎制还是装饰手法都较从前更丰富,还和各种民间工艺有机结合起来。在当时,文人将亲手扎绘的风筝赠予友人,被认为是一件很风雅的事。等到近代,特别是近二十几年,风筝在我国作为体育运开工程和健身休闲活动变得普及。在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上,各种各样的风筝竞逐在天空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上,桔祥的图案很常见,像人物、走兽、花鸟鱼、器物等都是。人们将这些图案呈现在风筝上,寄予了福寿安康、幸福桔祥的寓意,表达的是善良朴素的情感,传递的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千百年来的中国风筝,一直融入在传统文化之中,渗透着喜闻乐见的民间风俗。责任编辑 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