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公开公众认同度与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客观政治环境的变化,公民意识的觉醒,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并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学术和政治焦点问题。公信力下降原因可从政治主体和客体的信息沟通角度思考,发现现今政府信息公开存在内容形式化、渠道单一化和公开差序化的问题,而信息的受众方公众,对于政务公开的信息不了解和不满意,从信息公开和公众认同度两方面思考,提出提升政府公信力的举措,真正保障公众对政府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享有广泛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同时可以通过畅通沟通路径,广泛享有参与权,消除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隔膜,增强政治互信,提升政府公信力。 关键词信息公开;公众认同度;政府公信力 “信任危机、“信任赤字的浪潮已
2、经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巨浪,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指出,工业化和科技的开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人口膨胀、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诸多社会问题,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乱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了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客观上引发了政府的信任危机。数据调查的结果中可以发现,在西方国家中,比照建国初与现今的民意调查,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已经大幅下降,我国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在世界范围内尚属前列,但是在新媒体时代的跃进,公民意识的觉醒,政府的转型等特殊背景下,特别是近期频频曝光的“政府丑闻,使得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出现下滑现象。为此,我国学者之前也做出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提升政府公信力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对策。
3、 一、背景与内涵 政府信息公开是我国一项与时俱进的法治化开展成果。在党的十五大中明确提出政府信息公开,其中明确规定政府是包括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内的政府机构,信息公开是政务和财务信息公开。通过此项制度加强与民众之间的沟通,主动接受公众的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公布是我国政务公开走上法治化轨道的。酥尽诖酥。后,党和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并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政府希望通过政务公开的制度安排,打破政府与公众沟通的传统模式,借助现代新媒体的新生力量,主动让公众了解政府的工作内容以及办事流程,保障公民享受根本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相互沟通的根底上,建立“政治互信,从而提
4、升政府公信力。在公众认同度和政府公信力是涉及到的三个概念。政府信息公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授权和委托的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主动将政府信息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而向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的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包括政府信息公开内容、公开渠道、公开方式及公开效果等几个方面内容。公众认同度是公开效果的延伸,本文侧重指公众对政府公共政策即信息公开的了解程度和满意程度。本文主要是因为依据的主体不同,根据涉及到的主体,将开展行政活动的政府作为主体,将社会公众作为客体,进而对政府公信力进行定义,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政府的权责对等,即政府享有管理职权并要承当的相应法定
5、责任,维护公共利益,满足公众的需求,从而赢得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 二、政府公信力下降及其成因 目前我国政策参与的现实是,一方面利益格局的变化和利益关系的调整极大地激发了公众的参与热情,要求形成完善的参与机制,满足政治民主的需要,使政策制定更好地表达和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政治制度化水平不高,政策参与方式不完备,不能满足公众对政治体系的期望,政策制定中社会主体的参与面临一系列问题和困境,不利于政策结果的公平和公正。在变化的客观环境要求政府不断自我升级和转型,在这一进程中,频频曝光的恶劣事件,使得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出现下滑现象。为此,我国学者之前也做出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提
6、升政府公信力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对策,其中政府信息公开措施为多数学者赞成。 一政府信息公开 以托马斯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信息传播的形式让公众感知到政府行为活动,从而获得公众的满意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有利于打破“官本位思想,一方面让政府了解到真正的民意所向,从而科学的开展执政活动,另一方面让公众知晓政府的执政措施,同时可以通过意见反响,表达自己的真正意愿诉求,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信息沟通需要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协调,才能到达“共赢。政府要做到在实际权力运行的过程中公开透明,公众要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但是在我国,由于政府信息沟通机制尚未健全,政府无法
7、获得真正的公众需求,公众也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实际感受到政府管理的实际效力,这种无效的沟通模式,不仅影响政府的管理同时也能激发人民对政府的不信任,继而引发信任危机。 1.政府信息公开内容形式化 信息公开主要有三种类型,“利益类信息、“参与类信息和“行政机关自身信息。从实际情况来看,政府信息公开内容形式化,“利益类信息和“行政机关自身信息公开较少,“参与类信息最多。在多数情况下,信息公开只是政府机关单向度的一种“社会承诺。在目前政务信息公开的内容方面看,根本上是在告知的阶段,多数为办事流程的告知。在我国,公民文化正经历这从“臣属型向“参与型演变,公众已经不满足做政策的“冷眼旁观者,还要求扮演特定政策
8、积极的“利益持有者。公民希望通过信息公开了解更多政策制定的原因和政府怎样去做解决难题,而不是简单地以告知的形式通知公众。 2.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单一化 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主要包括政府网站、机关报、新闻发布会和网络发言、现行文件查阅等渠道。在2023年政府信息公开第三方评估报告,中国社科院将56家国务院部门、31家省级政府、5家方案单列市政府作为评估对象,发现截至2023年底,开通政务微博的有25家国务院部门、31家省级政府、4家方案单列市,开通政务微信的有22家国务院部门、22家省级政府、4家方案单列市,由此可以看出微博、微信等微平台成为发布政府信息的新渠道。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主
9、要渠道之一,就全国范围来看,基层县级政府多依靠播送电视、报刊进行信息公开,在政府网站的建设和宣传方面仍缺乏,政务微博微信也几户没有。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已呈现多元化开展的定论还为时尚早。站在公众的角度理解信息公开渠道多元化,是指同级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多样,而不是宏观角度看多级政府的信息公开渠道。综上可见,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仍未到达多元化程度。 二公众认同度 1.公众对政策的了解程度缺乏 我国自古以来官本位的思想至今仍然束缚着公众的思想,一些公众对于地方政府的失职行为往往采取退让或者躲避的对待方式。从XX省统计局2023年度全年政府信息公开情况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政府主动公开的信息数量占据信
10、息公开总量的90%以上,回应解读情况和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数量全年仅50例,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数量为零。这一明显的数字比照,可以发现,对于政府的政策信息公开,公众是用一种消极了解的方式对待。这一举动又变相地助长了个别政府官员的失信行为,成为弱化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2.公众对政策的满意度无从得知 公众对于公共政策的了解程度满意度调查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没有通过这一途径,而是从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中,探究公众对政策的认同度。着力建设基于新媒体的政务信息发布和与公众互动交流新渠道,各级政府网站根据文件指示进行网站建设和整改,在网站中我们可以看到政民互动一栏,政民互动一般包括信箱
11、、在线访谈、民意征集和网上调查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从中我们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对于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后的民意调查往往回复是零。 三、政府公信力提升路径 一政府信息公。_自查和他查制度化 为提高政府对网站的管理、全面提升各级政府网站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维护和提高政府公信力,国务院于2023年对“上至国家部委,下至地方乡镇开展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政府网站普查。随着普查结果的陆续公布,让全国各级政府和公众了解到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根据结果通报不合格政府网站。这次全国范围的普查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央政府应当将此项举措形成制度化,把政府自查和他查相结合,并将最终的调查结果列入各级政府的绩
12、效考核中,形成相对应的奖惩措施,这样才能使政府信息公开的道路越走越宽阔。在新媒体快速开展的时代背景下,发挥媒体的双向沟通功能,让政府的政绩和缺乏客观地展现在公民面前,同时也将民众的意见全面、客观地传送给政府。政府信息公开需要政府自身的不断完善,也需要听取公众的不满之声。 二重视持久和系统的独立民意测验 通过民意测验可以调查到公众对于政府的整体评价,以及对特定议题的评价。公众的民意调查结果可以形成压力,使得政府不断改革体制,完善效劳。总体上来说,制度化的施政满意度调查已经成为政府信任的晴雨表,既定期反映出民众对政府官员和政策议题的感受,又成为标准政府行为,提高政府绩效的重要驱动力。开展专业的民意
13、测验机构,客观地测量政府信任的开展变化和存在病症,为社会监督政府以及政府改善自身的缺乏提供客观的依据。在我们国家相对独立的民测系统难以建立,可以结合我国实际,发挥社会自治组织的作用,现阶段,政府已经开始重视信息公开化,但是对于公众认同度的调查尚未启动,政府和公众的沟通需要通过民意测验,让政府真正了解公众对于政府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暴露的问题,加强自身建设,同时将公众不满或者不了解的问题再通过政务公开信息化的渠道,传递给公众,如此良性的沟通过程才有益于政府的政务信息公开质量提升,真正到达政府信息公开的目的。“信息沟对公众利益表达最显著的影响是:社会经济地位高、文化水平高的公众会主
14、动接近和使用媒体,而社会经济地位低、文化水平低的公众一般只会坐等“无冕之王“的到来或在无可奈何情况下做出最后的选择,这就使得媒体的代表性进一步出现偏离,公众利益表达机制走样“或受损。所以,我国系统的独立民意测验应当更加外乡化。 三增强公众的政策影响力 “如果,公民们理解复杂政策问题的能力与以批判的眼光考虑政策研究的能力没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那么,公民也许在政策方面的作用要么会丧失,要么导致更糟的政策。戴维。伊斯顿把政治系统的运行视为与环境不断交换的过程。由公民意愿形成的压力机制输入到政治系统内部,政治系统按照一定程序,把公民的利益诉求转换为决策依据,从而反响至环境,接受公民监督。可见,公众的参与
15、作用对公共决策的完善,改善政府信任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公众的利益诉求,现阶段只有增强公众对于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力,让公众认识到自身的利益诉求是可以输入到政治系统内部,从而转化为公共政策,这一过程才能引导公民对政策的关注,加强公民对政府的监督。建立在公众和政府的良性沟通机制根底上,提升政府公信力。 第二篇:提高政府公信力方法大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本周话题 人民日报2023年07月15日07版 编者的话 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不仅关系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而且涉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我们党和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再次强调要提高政府公信力,并将其作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政府公信力指的是什么。为何如此重要。怎样才能提高政府公信力。本期“本周话题的3篇文章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把握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着力点 南开大学教授朱光磊 一个政府要保证稳健运行并让公众满意,取得公众信任至关重要。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取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如何面对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多样化评价,是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问题。我国也把政府公信力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2023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了提高政府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