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22.50KB ,
资源ID:1390821      下载积分:8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139082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3年生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较.doc)为本站会员(g****t)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3年生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较.doc

1、生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 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之比拟 生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拟朱丽(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也倍受人们的关注。在历史上,杜威曾提出过“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二者看似仅是语序作了变化,但实际上,二者是有区别的。本文比拟了两个命题的相同点及不同之处,揭示了其现实意义。关键词:杜威;陶行知;生活与教育中图分类号:40-059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8-228(2023)04-0051-04生活与教育,一直是人们无法回避的话题。二者的关系经历了笼统整合别离重新整合三个阶

2、段。在原始社会,教育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产生,教育此时是上代将生产与生活的经验传递给下代的桥梁,有生活便有教育;随着生产的开展,教育从生产与生活中别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机构,有专门从事教育的人,有专门供学习的地方,有专门进行学习的人;随着社会的继续推进,人们越来越发现,这种独立式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儿童不能适应社会的开展,于是重新提出要将教育与生活整合,这种整合是超越了原始混沌的笼统的整合,是更高水平上的整合。在近代,对教育与生活之关系探讨较多的应首推杜威,其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主张;在我国,生活教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

3、“教学做合一等流传至今,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教育思想。人们不难发现,杜威的观点与陶行知的观点只是语序作了变换,那么,二者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呢笔者认为二者不是一回事,它们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一、两个命题的相同之处对生活与教育之关系的重视从“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这两个教育观点中,人们能够发现杜威和陶行知都是很重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的。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包含了两层意思:(1)教育为社会生活之必需,杜威认为,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2)教育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如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所说的:“社会不仅通过传达、通过传递而继续生产,而且可以公正地说,在传递中、在传达中

4、生存。“不但社会生活和传达是一件事,而且一切传达(因此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都具有教育意义。他所说的“传达其实也就是“教育,因此“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更倾向于一种“群众教育,在他眼里“生活教育是群众的教育,群众自己办的教育,群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他认为要让民众在生活中接受教育,他还提出“社会即学校,整个社会便是一所学校,因此“生活即是教育,教育即是生活,二者是统一的。总的来说,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很重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打破了传统教育所提倡的“教育自教育,社会自社会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导致了学校与社会的脱节,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不能适应社会

5、的严重后果。即使在今天,二者的观点对我们所提倡的“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仍具有重大意义。(二)“终身教育二者题中之意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二者都非常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开展;不断开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而所谓的开展“就是将能力引导到特别的渠道,如养成各种习惯。什么才能引导能力呢很显然,是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未完成的儿童才能获得其生长、开展所必需的知识、能力。杜威指出:“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产物。

6、因此“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从这句话中,应该说可以看出杜威的终身教育思想,只是他没有正式提出终身教育这个观点。如果说杜威“教育即生活中所含有的终身教育思想还比拟隐晦的话,那么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那么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陶行知认为教育应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广阔人民在生活世界中学习。他提出“终身教育,培养求知欲。学习为生活,生活为学习,只要活着就要学习。一旦养成学习习惯个人就能终生进步不断。“教育最重要的成就在使众人养成一种继续不断地共同求进的决心。我们要对众人养成的态度是: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这是多么珍贵的思想,即使在今天也决不会落后于时代。因此,细观杜威与陶行知

7、二者的观点,它们都含有终身教育的思想。二、两个命题的不同之处“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看似仅是语序不同,但实质上,二者还是有区别的。陶行知早年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从杜威处接受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1919年杜威来华讲学,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进而掀起了国内学者“教育救国的热潮,陶行知便是其中一员。然而,经过几年的实践,陶行知深感处处碰壁,从而使他清醒地意识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必须有适合自身实际的教育理论;同时,在哲学的根本问题上,他认识到不应该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而应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还将自己的名字“陶知行改成“陶行知以表决心。

8、陶行知认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也是主观唯心主义,于是他将杜威的观点“翻了半个筋斗,成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对杜威的观点的改造,决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从实践中经摸索而得出的。因此,陶行知所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不是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翻版,二者是有区别的。(一)两个命题产生的背景不同从时间上看,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要早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跃居世界第一,产业工人巨增,机器工业逐步推广。经济的迅速开展,大工业的出现客观上要求劳动者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具有适应生产大变动的多方面的才能。然而,当时美国的学校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都是承袭欧洲大陆和英国的旧学校传

9、统,形式主义的、呆板的教育仍占统治地位。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即在此种背景中产生,以期对学校进行改革,使学校教育适应社会的开展,从而培养资产阶级所需要的人才。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便是围绕两个课题而展开:“一是使美国学校和儿童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育规律合拍;一是使美国学校和美国社会开展的需要合拍。杜威的教育思想猛烈冲击了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成为“现代教育派的创始人,对教育领域乃至整个社会都是功不可没的。陶行知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用于实际,希望其能帮助他实现自己“使全国人民都有受教育时机的美好愿望,使教育真正成为“群众教育。可是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传统的学校要收学费,要有闲工夫去学

10、,要有名人阔老介绍才能进去。“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而群众百姓连根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更何谈进入学校学习。当时的中国可谓是“文盲遍地。陶行知认为要“教育造国,即通过教育培养一批救国志士,必须推行群众教育,而杜威的教育思想只是对学校教育的变革,但当时中国的学校数量是极少的,不是仅仅进行学校变革所能解决问题的,也就无从实现陶行知“群众教育的理想。同时,陶行知觉得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而是把生活加了工之后搬进学校去的,这样便不能培养学生真正的社会生活能力,不如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去,在真正的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受教育,在生活的实际斗争中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

11、上的需要而教育,以到达解放民族、解放群众、解放人类的目的。鉴于此,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及“学校即社会,他强调生活就是教育,“有生活便有教育,对人民群众实行的“生活教育要随着人民生活需要的变化而变化,人民需要什么便要进行什么教育。正如他所说的“教育与生活是互相推进的。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产生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各自的国家也为其成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我们不能脱离其产生的具体背景而空泛地谈其适用性。两个命题的侧重点不同由于两个命题提出的背景不同,其侧重点也就有所区别。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从生活的角度来阐述教育,强调教育的生活意义。杜威看到当时美国的学校“一片死

12、气沉沉,课堂教学采取的是一种“静听模式,教师是权威,处于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儿童服从教师的权威,服从教材。杜威阐述了旧教育的几个主要特点:“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法的划一。概括地说,学校的重心是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其他你所快乐的任何地方,惟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在那样的条件下,就说不上关于儿童的生活。儿童在这种教育中,逐步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学校成了一个铸造厂,用一个“模子造人,结果“千人一面,万人一校。这是杜威所竭力反对的,他认为学校教育要照顾儿童的生活世界,从儿童的生活世界出发,设置课程,编制教材,最好使学校成为儿童真正生活的地方,并从中

13、获得他会感到快乐和感到有意义的生活经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并非20世纪80年代有些学者所认为的仅是鸟笼式学校,为防止鸟儿在笼子里的生活过于单调,将几根树枝扔到笼子里,供鸟儿嬉戏。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不过是因为传统教育的“三中心严重脱离了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为改变这种现状,他提出以“儿童为中心,“活动为中心和“经验为中心的新“三中心;针对学科课程的弊端,设置了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杜威的教育思想无疑给当时的教育带来了一线希望与一股新鲜气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从教育的角度来阐述生活,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或生活对教育的意义。他的“生活即教育有三层涵义:其一,有生活即有教育,生

14、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其二,教育必须作用于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其三,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更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他认为“鸟笼毕竟是鸟笼,决不是鸟的世界,因此他主张扩大教育的范围,把鸟儿放到天空中去,而学校教育要把完整的社会生活向学生开放,与儿童的生活世界保持紧密的联系。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他甚至还主张学校不设围墙,与社会连成一片,如他所创办的晓庄师范的校舍是“上面盖着的是青天,下面踏着的是大地。他提倡“社会即学校,惟此人人才能接受教育,他的“群众教育

15、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陶行知还独创了“小先生制,让识字的小孩去教不识字的人,“小先生制对当时的中国奉献确实不小,也是实现“群众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小先生制还曾被介绍到日本,被其所效仿。因此,两个命题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决不仅是语序作了改变。陶行知也不是毫无根据地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翻了个筋斗,而是经过实践及通过对实践的反思,从而得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思想,我们要从二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出发,分析其教育思想。三、两个命题的现实意义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正如前面所表达的,都十分重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今天的根底教育改革实质上也是围绕这一对根本关系而展开的。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过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承,学校中仅设置学科课程与分科课程,将知识分解成一个一个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而没有看到各学科间的紧密联系和社会生活的整体性,这样不利于学生形成“统一的世界图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而无视了现实成长中的儿童,儿童作为教育对象,被看成一个“客体,但事实上儿童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对事物执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与学生不是“存储员与“仓库的关系,即并非教师教得多,学生便学得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