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 ,大小:21.40KB ,
资源ID:1393950      下载积分:8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13939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3年企业理论中的资源能力学派.docx)为本站会员(g****t)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3年企业理论中的资源能力学派.docx

1、企业理论中的资源能力学派: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源和“能力成为企业理论研究的主流视角。二者在对立统一的根底上推动着企业理论中资源能力学派的开展。本文在回忆文献的同时,梳理该理论学派的演进逻辑,为综述企业理论的研究者们提供一个梳理思路。关键词:资源根底;核心能力;动态能力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初,管理学领域以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为根底,将产业结构和市场时机视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但随机的实证结果却未能证实波特的这一观点,Rumelt (1982)认为,企业超额利润源于企业自身的独特性而非产业内的相互关系。而这种关注企业内在特点的观念早在彭罗斯的企业内在成长理论中便有表达。此后,理论界关于竞争

2、优势的研究从企业外部环境转移到企业内在因素上来。本文认为,基于内在因素的企业理论研究可以划分为“资源和“能力两个视角。二者在对立统一的根底上推动着企业理论中资源能力学派的开展。二、资源学派:资源根底观1984年,Wernerfelt在拓展企业内在成长理论的同时提出了资源根底观。资源根底观将企业视为资源的集合体,管理的首要任务那么是通过优化现有资源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Grant, 1996)。随后,研究者们分别对组织文化、战略要素、首动优势和资产存量积累等变量能否成为或如何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资源进行了讨论和补充。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资源都能够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1991年,Barney首次提

3、出了能够形成竞争优势的企业资源特征: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完全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正式为资源根底观的理论模型构建拉开序幕。资源根底观开辟了企业理论研究的新思路,对于人们探究企业“黑箱问题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企业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只有该资源创造出的价值才能成为竞争优势的来源。2001年,学者们正式向资源根底观发出挑战。研究者们认为,资源根底观只能作为一种潜在的企业理论,其真正奉献在于为战略管理中的知识根底理论奠定根底。面对诘难,Barney (2001)发表文章建议引入“能力的概念来弥补资源根底观过于强调竞争优势来自企业有形资产的缺乏,提出“

4、企业的本质是利用资源的能力这一观点。这场论战促使学术界就“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无形的能力这一观点达成了共识。自此,企业理论的研究视角从资源根底理论向能力根底理论发生过渡。三、从资源到能力学派:知识根底理论在统一“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来源这一观点后,学者们开始关注隐藏在企业能力背后的变量。其中,组织知识作为一种独特的战略资源影响着企业能力,它既涉及资源学派的内容又包含能力学派的内核。因此,在理论演进的过程中,本文将知识根底理论划分在企业理论由资源学派到能力学派的过渡时期。早在资源根底观成熟之前,Kogut和Zander(1992)就提出了“企业是组合能力的储存库的观点:社会知识决定了组织原那么构建

5、的持久个人关系,个人关系的稳定性使得企业能力产生惯性进而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其中,组织不仅仅是传递社会知识的机制,同时也是创造知识的机制;为了探索创造知识的机制,“组合能力这一概念被引入以综合和应用获得的组织知识。随后,二人在阐述 “企业是代表协调和学习社会知识的组织这一观点的文献中进一步完善了先前的理念。从上述学者阐述知识与能力关系的过程中不难发现,隐藏在企业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能力的正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知识资源。他们的探索为企业知识根底理论的成型奠定了根底。Grant (1996)在前人研究根底之上构建了知识根底理论的根本假设。模型构建上,Holsapple和Joshi (2001)提出

6、了一个知识资源框架用来识别知识资源的属性维度。四、能力学派:核心能力和动态能力理论如前文所述,企业理论过渡到能力学派时已经开始强调企业能力来自企业自身独特的资源,而无形的知识作为一种独特的战略资源影响着企业能力。换言之,只有组织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资源才是企业能力的核心根底。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逐渐成为能力学派初期的研究重心。1990年,Prahalad和Hamel正式提出“核心能力这一概念并提出识别企业核心能力的方法:能够接近广阔的市场;能够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产品或效劳;企业战略不被竞争对手模仿。而企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能力需要在“核心能力核心产品最终产品这三个企业竞争层级上参

7、与竞争。概念提出后,企业界掀起业务重组的热潮,无利可图的非核心业务被组织淘汰剥离。与Prahalad和Hamel注重企业价值链上个别关键优势不同,Stalk等(1992)通过案例分析将核心能力理解为“组织成员的集体技能和知识以及成员间相互交往方式的组织程序,是一种整体能力观。关于核心能力的其他定义,学者们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了阐述。总体而言,定义倾向于两种认识:一是根据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定义;二是从核心能力的知识性来进行定义。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们围绕概念界定、能力测度、能力建构与提升和能力规划这五个局部完整且富有逻辑地归纳总结了国外有关企业核心能力的观点,为国内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做出了極大的奉献

8、。这些观点各有侧重和优劣之处,但本质上都突出了“核心能力是企业一系列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体,能够为企业带来强劲且持久的竞争力的观点。因此,如何构建和提升核心能力成为该理论讨论的另一个焦点话题。随着对核心能力理的深入,研究者发现,在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某种抗拒环境变化的惰性,即“核心刚性。这种核心刚性不仅不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可能还会禁锢企业竞争优势的发挥。因此,要想在动态复杂环境中突破这种能力刚性企业需要改变组织惯例进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在此根底之上,Teece等人(1997)将企业组织长期形成的学习、适应、变化和变革的能力定义为“动态能力并提出了一个分析框架。在动态能力的分析框

9、架中,“过程位置路径三个关键要素决定了管理层的组织能力。事实上,动态能力理论打破了核心刚性的桎梏,将能力学派的研究指引到新的领域之中。此时,战略分析的根本元素不再是针对某一项“资源或某一种“能力,而是有利于形成动态能力的组织过程、专有资产的情况和获得这些资源和能力的路径。结论通过回忆企业理论中的资源能力学派的开展历程的以及阐述四大理论的核心内容,不难发现,该学派突破了以往企业契约理论的缺陷,试图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视角寻找企业维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其中,“资源和“能力两个理论视角在对立统一的根底上相互补足开展至动态能力理论。然而,关于动态能力的讨论和争议仍在持续。Pisano (2022

10、)认为,关于动态能力的研究方案需要围绕公司面临的根本战略问题重新设定,即如何识别和选择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的能力。为此他开发了一个框架,试图将公司的能力搜索策略与他们在产品市场中的策略联系起来。该框架将企业的能力搜索策略作为不同类型的能力增强投资的选择,其中能力的关键区别特征是它们的可替代性,为传统战略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因此,关于企业理论中的资源能力学派的讨论仍在持续的开展过程中。参考文献:1Barney, J. B. Is the Resource-Based View a Useful Perspective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 Yes. Ac

11、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J.2001,26(1):41-56.2Grant, R. M. 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J.1996,17(S2):109-122.3Holsapple, C. W., & Joshi, K. D.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Resource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J.2001,31(1):39-54.4Kogut, B., & Zander, U. Knowl

12、edge of the Firm, Combinative Capabilities, 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Science J.1992,3(3):383-397.5Pisano, G. P. Toward a Prescriptive Theory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Connecting Strategic Choice, Learning, and Competition.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J.2022,26(5):747-762.6R

13、umelt, R. P.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nd Profitabilit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J.1982,3(4):59-369.7Stalk, G., Evans, P., & Shulman, L. E. Competing on Capabilities: The New Rules of Corporate Strate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1992,70(2):57-69.8Teece, D. J., Pisano, G., &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J.1997,18(7):509-533.作者簡介:刘亚(1995- ),女,汉族,北京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2022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