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 ,大小:11KB ,
资源ID:1450786      下载积分:8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14507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3年邓石如临《峄山刻石》.doc)为本站会员(sc****y)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3年邓石如临《峄山刻石》.doc

1、邓石如临峄山刻石邓石如临峄山刻石 打开文本图片集 篆书,一般可以按年代分为大篆和小篆。通常我们把秦以前的文字如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六国文字等归作大篆范畴。而小篆特指秦统一六国实施“书同文”统一文字以后的文字,其作为官方文字使用于秦朝和西汉早期。自西汉以降,隶书逐渐兴起。隶书变转为折易于书写,从而取代了小篆,成为通用书体。退出了官方书体的秦小篆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仅有唐朝的李阳冰对其做出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余书家,或不涉及,或亦步亦趋,直至清朝前期,再无扛鼎之才。秦朝统一后,丞相李斯上书奏,上古字体,广为流传,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识者不多,且口口相传,多有错讹处。李斯的字在秦朝是一流的,故而秦始皇

2、让他主持,对文字进行改革。这次文字改革以秦国原有的文字籀文系统为主,废除六国文字中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对原有字形进行省改,并保留粗细一致的线条,对过于繁复的字进行减省,对写法多样的字进行统一,成为秦小篆推行天下。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秦始皇先后五次巡视天下。秦王赢政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 年),他出巡山东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山(今山东邹城东南)时,登高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臣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李斯当即成文篆字,勒石于峄山之上。这就是著名的秦峄山刻石。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石被野火焚毁,幸好有拓本传世。今天所见到的是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 993 年)郑文宝根据五代南

3、唐徐铉的拓本所翻刻,现藏在西安碑林。虽然是翻刻,但与其他典型秦刻如琅邪刻石相比,此刻本的字体基本保留了秦小篆的特点,而且字迹清晰、字数较多、拓本精良,因此仍然是我们学习篆书的良好范本。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邓派创始人。初名琰,字石如,因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邓石如书工真草隶篆,尤其善长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参以隶意,开清篆一脉先河。对邓石如早年影响最大的是唐朝的李阳冰,在形成自己的风格前他曾经长期对李阳冰进行深入的学习,现在存世的邓石如书作中仍有大量以李阳冰风格呈现的作品。邓石如此临峄山刻石时间不详,但

4、从正文的字形和款字的随心所欲大开大合来看,应该不会太早。邓石如之所以后来可以开宗立派,跟他选择的切入点有直接关系。典型的秦小篆用笔过于规范,结字太严谨,给实用和普及带来了先天的障碍。到了李阳冰这里,小篆用笔和结字的严整性都得到了一些松绑,而邓石如在其基础上又融入了提按和欹侧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书写性,不仅丰富了线条形态,也降低了用笔难度,终于使得“完白山人既出以后,三尺竖童,仅解操笔,皆能为篆”。下面我们对邓石如临峄山刻石举例进行分析。邓临在章法上跟原作一致,采用的都是有行有列的章法,行间茂密,单字轮廓以竖长方形为主,字形大小相同,重心位于中部偏上。这在篆隶和楷书中常见,给人以端正大方的整体风貌

5、。在笔画的起收和行进过程中,邓临和原作基本上都是逆入下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线条粗细均匀(图 1)。而邓石如在临此作时已经到了技进乎道的阶段,求其意而不在其工,因此个别笔画有个人风格流露,收笔时渐粗而且空回,导致线端有虚(图 2),这跟秦小篆的要求是稍有龃龉的。在结字方面,原作整体上中宫收紧,庙堂气息浓郁。而邓临在结字上中宫放松,虚而实之,实而虚之(图 3),增加了不少轻松潇洒。这一点是受李阳冰的影响。原作的线条以直线和微弧的线(弧半径非常大)为主,线条转弯处则以小圆弧(弧半径非常小)来过渡。这两种极致的线条在形态上过于整饬,书写难度大,特别是转角的小圆弧,对调锋要求非常高。譬如走路和开车,

6、走严格的直线和转 90 度的弯是很难的。邓临则用李阳冰的优点巧妙化解了这些矛盾,对于微弧的线,加大弧的弯曲(减小弧半径)。而在转角处,拉长转角的长度,降低弧的弯曲(增大弧半径)。这样做的直接好处是降低了用笔的难度,同时间接地使线条看起来更加流畅(图 4)。邓石如在临写的过程中对原碑中过于生硬的锐角转折做了彻底改动,代之以圆转(图 5)。而对原来稍显刻板的平行线,则在增加弧度的同时引入了向背关系(图 6)。线条的向背和柔和的弧度搭配起来,整个字就由原来的庄严肃穆变得活泼灵动了。邓石如此作虽然是临摹,却在整体上较好地还原了原作的用笔和结字,同时对不适合自己审美观念的局部做细微的调整,使临作入古出新,既古既新。邓石如的许多篆书作品也带有明显的峄山刻石风貌(图 7),堪称学以致用的典范。这种融古出新的理论和实践,造就了邓石如之后篆书繁荣发展、大师林立的空前盛况,也给我们学习提供了一条康庄大道。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