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苏轼传有感 不知谁人曾经说过。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给你一份天才,就搭配几倍于天才的苦难。不知是不是苏轼太过于天才,连上帝也要在他的命运里刺上普通人几辈子才会经历到的苦难。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正是这些苦难,造就了现今名震天下而且历久不衰的“长青树苏轼。 苏轼生在一个言论尚算自由的年代,在他年轻之时有很好的环境展现自己的锋芒。而从他坐上“大宋状元这把交椅的那个时刻开始,上帝就赐给了他际遇、同时还有不可预测的危机在前路潜伏。 苏轼两兄弟丁忧结束重返京城时,正值王安石变法进行得炽热之际,朝中大臣多因反对变法被迫离京,出任地方官。苏轼的沉默并不能持续太长的时间,他很快就站在了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立场。作为
2、苏轼这个状元来说,他原本可以一直沉默,在官场里碌碌无为、像当时的局部高官那样求“平安不求“义,可是他不然,他选择了呼出自己的声音。这就是苏轼,无畏而忠诚的苏轼。 不久以后苏轼经历了第一次挫败,他自请外任,之后的几年他在几个地方历任太守等职。天生快乐的苏轼,并没有因为这挫败而消沉,相反地,他更加积极“为人民效劳,同时也在一点点积累政治经验。 很多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一旦进入了官场,就多会不顾一切地追求官位、哪怕后世的唾骂。苏轼夹在这样的一个旋涡里,他的直言无忌自然会给他带来祸患,芸芸小人、一众莫须有之罪,将苏轼煽到了那个著名的火坑“乌台诗案当中,然后被贬黄州长达四年,常人难以想象苏轼经历过的折磨与
3、痛苦。在他的青年时代,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但是到了中年,已经积累了一些政治经验的时期,苏轼却被困在了狭小、潮湿的黄州。本来我们应该说,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耻辱,当朝的文坛领袖,生命中的颠峰时刻却被如同囚笼的罪名扼杀。然而作为后来人的观点来看,我们必须感谢黄州,是黄州让苏轼变得更加坚韧,他在黄州里平静地思索了自己前半生的沉浮。从那时起他开始超然物外了,纵观他的心路历程,我们现在的很多人恐怕都未能做到如此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也正是苏轼过人之处。人生肯定不能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坦途,而当遇到坑坑洼洼的泥泞小路、或是一浪接一浪的起伏,我们又当怎样面对。这个问题确是颇有值得探讨的魅力。 高一(20
4、23)班王蕴怡 第二篇:读苏轼传有感恰似飞鸿 千年的梦魇,梦回千年。千年前曾有一位伟人牵动着历史,他就是苏轼。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词至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主,至刘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如此想来,苏之诗风、词韵、文采在那个清切婉丽的宋朝词韵中是足以独支起一片天空的。而苏轼之意境、思想、态度在那个阴秽、密集、污恶的宋庭统治下却膨胀不出一片可容身之地,以至于四处飘荡,先后左迁杭州、密州、黄州等地,最后身老常州。 苏轼生于寒素的地主家庭,其父为著名的散文家苏洵。幼年深受其父文韵的熏陶,严厉的管教,殷切的期盼。五岁诵诗书,十几岁便已通今博古,十九岁上京赶考,一
5、篇刑赏忠厚评论挥挥洒洒,文盖群英,一举赢得主考官欧阳修之惜誉,高中举人。从此便踏上了他那华美、传奇而又悲哀的人生旅程。 初踏仕途的苏轼怀着满腔拳拳报国热忱,欲竭尽自己平生之所说,改易旧之恶制,补及新之明法,小那么造福一方,大那么兼济天下,名流千古,万年不朽。可他没有看到现实的空虚,官场的污浊,他那天真的想法也许改变的知有他自己。是时,宋王朝才乏、兵弱、官冗、赋役不均、边备空虚,如何使他懈下满身之智勇,流泄满腔之热情。异己他乡,独浸于孤宦的寂落而无力得忧思。 只是朝廷一个平常的形式,他被招慕还朝。兴奋、感谢、惊喜交加。积淤了多年的奋勇,埋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及时便整装待行。 然而还朝后的他感到更
6、大的不适。一来这时改革家王安石正雷厉风行地实行变法。苏轼虽然主张变法,但对于超出了自己眼域的王安石的那种更大变异的更易改革却表示异议,连续上书反对,并因此要求调离京师。二来官场的污秽更加明显地显现在他眼前。他天真的心容不得那些污物的存在,连连上书明讥暗挖苦,终惹众人排挤,被调离京师。 他好似明白了,庙堂之高并不是自己的舞台,山川水域才是自己的宿处。此后他寄情山水,衔殇赋诗。一个作家政治上的失败往往会成就他文学上的不朽。杭州的西湖,颖州的颖水,黄州的赤壁等,皆在东坡的生花妙笔下久为流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西湖的美深深打动了苏轼:浩淼的水波,涟漪微微荡开,月光的反射使湖水泛着淡淡的白
7、光,悠悠的黑暗使西湖更加浩远辽阔。许仙的执着,白蛇的含蓄,感动了千万人,也感动了苏轼。他想他也有如此浪漫的爱情,想那唤鱼池畔,仙山佳池,佳人才子,缱绻悱恻,悠悠乎不知天地之岁月也。妻子王弗成了他的骄傲与抚慰,他想这样的日子也是很值得会忆的。 还有武汉的长江:“江汉西来,高楼大,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又如颖州的颖水:“清颖东流,愁来送征鸿去,融情乱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苏轼对水的眷顾和怜恋不言而喻,而东坡居士对坡的情怨更是情有独忠。苏轼左迁杭州时,自家向东有坡,故曰东坡,苏子常料理,并以东坡居士自居。曾作诗一首: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想
8、来那东坡置于深山密林之中,人迹罕至。这时他也许想起了林逋,梅妻鹤子,超然于世。 而朝廷的招募又使他来了兴奋,他千里迢,火速赶往朝廷。这时王安石已死,司马光要废尽新法。苏轼认为局部新法行之有效,不可尽改,因此又遭到旧党的排挤,不容于朝。天真的他可知道在阶级斗争中是不能有中立者的。 苏轼被贬谪至密州,这天刚入睡,妻子王弗便托梦于他诉说相思之苦。如今想那十年相思,十年生死离别,如何挨得。于斯月明星稀夜,煞短松冈之上,单独遥望夜空哀愁。次日,苏轼左牵黄,右警苍,锦貌貂裘。并有千满山冈,倾城人随太守,不胜壮观。苏轼顿生豪气,像孙权般亲射虎,挽满弓射天狼。却迟迟等不见持节者。 最后等来的却是持枷锁着。乌台
9、诗案,一邦小人的断章取意便使他陷入深狱,几尽丧命。他着实害怕了,他是一位诗人,可以咏明月之浩然,赞清水之洁然,抒真心之愤然。然而一入污秽,他就变得非常笨拙,无法调动起码的言语,无法完成简单的逻辑。只是在残阳如血欲滴是时吟咏着: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 苏轼那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精神在现实中被击得粉碎。可他还有乘时归化,反朴任天的养生态度和看穿忧患的禅宗思想。所以当他来到赤壁时,终于如醍醐灌顶,苏轼完成了凄苦中的挣扎与超然。江水涛天拍岸,东逝去英雄。公瑾壮怀剧烈,又指挥假设定。小乔美艳伴英雄,自己只是空多情。唯江上之青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之所共使。 苏
10、轼一生四处辗转,有憧憬与得意,有孤寂与抑忧。假设问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第三篇:读苏轼诗文有感读苏轼诗文有感 高 旭 我并不是一个酷爱文学的人,然而第一次接触苏轼的诗文,我就被那一篇篇富有哲理的作品深深折服了。 苏轼诗文名垂千古,而我们假设能够品味其为人,品味他那执着而旷达的心境,那么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苏轼为人,行诸诗文,而高于诗文。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狂放诗句,充分显示了苏轼威武坚强的英雄本色。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
11、未老、志在千里的猎猎英姿。相较柳永的“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青秋节那种花前月下的儿女情长,那么更显得豪气冲天,别有一种至刚至韧的气概。苏轼此词,更流露了他想要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然而,无情的命运与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乌台诗案后,他被贬黄州。所有报国梦想都被击得粉碎。他也曾在痛苦中挣扎,“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以及“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些词句都抒发了他九死一生后对世态炎凉的慨叹。卜算子一词是他此时落寞、孤寂、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那是一个残月下的独步者,他徘徊踯躅,孑然一身,无人知晓,无人问津。只有那被惊动的未栖的孤鸿,或许可以借凄清夜月黯淡的辉光瞥
12、见他这个寂寞孤独的“幽人。“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然厄运一次次降临,作者依然痴心不改,高洁自许,他不愿意随波逐流,不愿融于流俗,哪怕是只能孤独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也不愿意随意拣一根枝条栖息。“不肯二字透露了主人公的选择。哪怕是寂寞,哪怕是孤独,哪怕是 1 无人理解,但那种高旷洒脱、绝尘去俗的境界将永远是苏轼一生不悔的追求。 虽然身处逆境,即使壮志难酬,但他没有陷入悲观的泥潭,他很快从报国无门的焦虑不安中解脱出来,他以超凡脱俗的旷达胸襟接纳了所有的厄运。那份旷达让他最终学会了因缘自适,识度明达,最终走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境界。于是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他吟咏出“大江东
13、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这首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气象之雄浑,意境之开阔,更让我们领略到他那博大豁达的胸怀。 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之上的豁达的胸怀。在顺境中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尚且不易,在逆境中仍能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苏轼的旷达胸襟,在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在这些词文中,我们很难看到一个历尽生死劫难、被贬谪、被流放的罪官的潦倒落魄形象。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横槊赋诗、豪情勃发的一世枭雄曹孟德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我们看不到在自然造化面前悲观自怜的俗者,却看到了超然物
14、外、羽化飞升的仙人。 由此我想到了屈原。比较屈原的离骚与苏轼的前赤壁赋,从艺术审美价值上说都堪称“千古绝唱,但二者对读者的人生启迪,却不可同日而语。 品读离骚,我们可以看到屈原高洁的品行,但他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总是一种难以解脱的怨情。我们在欣赏他“上下求索的执着的精神时,似乎也有了种渴望悲剧的意象。读屈原,令人叹惋。而苏轼诗文那么展示了一种跳出苦闷走入旷达的超脱。当他看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自然之理时,便放怀高歌,尽享“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同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然而一位陷入情事的困扰无法开怀,以死亡鉴 2 证生命的高贵。另一位却在春种秋收的艰难岁月中享受田园生活的清
15、贫、恬淡,在与大自然的契合中坦然释怀。应该说,我感动于屈原的执著求索,更欣赏苏轼的旷达超脱。 从苏轼的诗文中我学会了乐观,学会了释然。 第四篇:读传有感读传有感 话说在貳零壹零年叁月貳拾陆号那浮生半闲的周五早上,竟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和同班同学相约去图书馆“淘宝。 出于瞻仰伟人的情怀,同时也基于对貳拾世纪最杰出的历史人物的潺潺仰慕之情,便义无反顾的优先选择了那个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开展进程的巨匠风云人物毛泽东,由于坚信“旁观者清,所以选择拜读迪克威尔逊先生撰写的毛泽东,迪克威尔逊先生是国外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知名学者,他的作品应该值得拜读。 此后断断续续的从叁月貳拾陆号到肆月拾陆号晚才算比较认真的读完一遍,自觉读完相当受益,于是便有了写些读后感的想法。同时那晚又恰逢周五,周末没课,寝室的叁位同胞刚好也都出去娱乐了,正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此正当“作为时刻,天时、地利皆有,于是提笔略写,奈何好事总是多磨,忽而远方某君念余悠悠,于是打来一通 ,略表相思,大家也都知道粥是要用煲的,这一煲一个多小时也就过去了,一看时钟已经凌晨一点咯。此时此刻难为情,不禁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话:身体是革命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