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信用系统构建与金融革新 一、引言 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信用经济。从一般经济学意义上来讲,信用是一种有偿的借贷关系,包含信任、遵守诺言、实践成约等多重含义。而金融的产生是由市场关系派生出来的一种借贷关系,它是以双方恪守信用为前提。假设失去了信用,金融业就失去了根本的道义根底,一切活动也无从谈起。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经济开展阶段,金融业已从简单的货币媒介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每一个领域,金融与信用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开展到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状态。良好的信用环境可以促进金融业的良性循环和高效运转,而金融业的健康开展也会对信用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相反,恶劣的信用环境将给金融业的长期可持续开展带来
2、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开展金融、提高金融效率的根本保障。农村金融作为整个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良好的信用环境对农村金融开展而言,也是同样重要的。信用体系那么是关于征信、评级等一系列标准的总和,它对一国金融改革开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曹凤岐(2022)1所认为:“没有一个完善的信用体系,不可能建立完善的金融链条;没有一个完善的金融链条和金融市场,就没有中国经济的开展。2023年2023月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222023年连续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针对“三农问题,提出建设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主
3、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金融开展的根底所在。近年来,在中央的支持下,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内相关学者关于信用体系建设也做了诸多研究,如林清泉、张建龙等(202223)2用模糊推理系统构建了个人信用模糊评估;熊学萍(202223)3那么重点分析探讨了影响农户金融信用度的主要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信用对金融的作用机制,探讨中国农村信用的多重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构建农村征信体系,以便更好地为农村金融改革和“三农开展效劳。 二、信用对金融的作用机制探讨 在早期经济学者的研究文献中,就已开始探讨信用与金融的关系。如社会学家granovetter(1973)4运用“嵌入性观点,把人际关
4、系连带与信任相结合,发现关系网络和编织在网络中的道德价值观念承担着维持非正规金融组织运行的功能。由此,人际关系的信任可以转化为金融借贷的信用,从而实现了将人际互动带入经济学分析之中,做出了对人的经济行为更有力的解释。社会学家关于中国人信任的论述中,最为推崇的首推韦伯。他区分了两类信任:一是以血缘性社区为根底的特殊信任(particularistictrust);二是以信仰共同体为根底的普遍信任(universalistictrust)。在此根底上,他进一步分析认为,中国人的信任是“建立在亲缘或类似亲缘的纯个人关系的根底之上的,是一种凭借血缘关系共同体的家族优势和宗族纽带而得以形成和维续的特殊信
5、任,而对那些置身于这种血缘家族关系之外的他人而言,中国人那么要表现为一种普遍的不信任,并认为中国社会缺乏诚信的根源就在于中国文化的特点。福山那么进一步引用和扩展了韦伯的这一论断。他在1995年出版的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一书的假设前提就是:一个国家的福利以及它参与竞争的能力取决于社会本身的信任程度。福山研究信任的思路是:建立在宗教、传统历史习惯等文化机制之上的信任构成了一个国家的社会资本,国家信任度的上下直接影响企业的规模,从而影响该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而金融就是“资金融通的简称,即以现有的钱财换取将来获得更多收益的预期,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信用的一种展期(杨小玲,202223)5。
6、国外学者较多从社会资本的维度来探讨信用对金融开展的影响,如guiso,sapienza等(2022)6那么通过对意大利金融业的实证研究认为:社会资本是导致意大利不同地区金融开展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garret-sen,lensink等(2022)7的研究也强调社会标准会对股票市场资本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沈钦华、谈儒勇等(2023)8等利用1990202223年中国经济数据,实证分析了信用规模及结构同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由此可知,信用与金融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转型时期我国农村多重信用特点和农村信用体系构建现状 (一)我国农村多重信用所造成的信用缺失表现
7、 信用模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其表现形式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纵观新中国成立至今的信用开展史,我国的信用体系总体是以银行垄断为起点(刘锡良、罗志军,2022)9,同时在我国金融结构中非银行信用所占比重仍相当有限,信用体系呈现很强的单一性。在农村,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的主体是农户。在开展过程中,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村具有多重信用结构特点,即社会信用建立在“以己为中心的根底之上;血缘关系主导和制约信任关系,呈现费孝通所说的“波纹特点,即离“己越近,信任度越高;反之那么越低。但在经济转型和开展过程中,随着交易范围的扩大,原有小范围的信用圈子已缺乏以维持经济活动的开展,农村信用存在
8、着较为严重的缺失现象,影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的开展。从参与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农户信用意识观念普遍淡化。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在“一切以gdp为衡量指标的前提下,农村信用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并出现了明显的断裂现象。农户在“谁挣钱多,谁就是老大的思想影响下,一门心思地往钱圈子里钻,而不顾信用的制约。如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出现过很多伪劣产品现象,如今社会出现的各种高污染产品,都是信用缺失的表现。加之,我国法律体系建设滞后,对于失信行为惩罚力度较小甚至几乎没有,而文化建设尚未具有约束力和公信力,致使广阔农户出现信用淡化甚至漠视倾向。 2.农村企业逃债现象成风。农
9、村企业目前主要有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等,逃债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逃债,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局部企业出现欠债、认账不还现象;二是农村企业对金融机构的逃债,在农村,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都存在着比例较大的呆账、坏账,严重损害了国家财产。 3.地方政府失信较为严重。不仅仅农户、农村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失行为严重,作为金融机构的设计者和监管者,地方政府失信行为也较为严重。一是地方政府对资金贷款流向的不当干预。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本地gdp的增速,采取行政手段,要求金融部门贷款支持在规划中的产业、工程等,从而形成大量不良贷款。二是地方政府纵容包庇失信企业。一般来说,在地方金
10、融机构中能贷到款项的企业都有政府的影子,故地方政府大都认为,企业是为自己政绩效劳的,而银行是国家的。对于地方政府所管辖企业的欠债行为给予纵容包庇,这严重影响了其他企业的积极性,对整个信用环境的建设产生了阻碍作用。 4.监督者执行过程中缺少法律的支撑。一方面,农村法制建设滞后,法律环境不佳。近年来,乡镇企业、粮食购销企业、合作社等拖欠、逃废银行和信用社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在于农村中标准农村金融行为、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对债务人的违约或不良履约行为缺乏必要的制约和惩罚机制。法律环境不佳,是影响金融支农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对失信者的惩罚力度不够,“无法可依、有法不
11、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经济活动中屡见不鲜。农村信用状况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情社会,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更为薄弱。执行惩罚力度不大,也是我国农村信用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我国农村信用体系构建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已被党中央、国务院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屡次明确提出把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来抓。如“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202223年,国务院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假设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建立全国范围信贷征信机构与社会征信机构并存、效劳各具特色的征信机构体系,
12、最终形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社会信用体系根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同年4月,国务院成立了社会信用体系部际联席会议,初步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202223年十七届三中全会重点对“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要求。同年,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成立了社会信用体系的联席会议或者领导小组,全国自上而下形成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协调机制,并取得了重大成就,如重庆的“巴南范本。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已被明确列为“十二五期间报国务院审批的重点专项规划。各地区、各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截至2023年6月底,在建立信用档案的1.38
13、亿农户中,获得信贷支持的农户达7600多万户,贷款余额为1.43万亿元。总体而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根本到达了基层政府、金融机构和农民群众三方满意的效果。 四、开放体系下农村金融改革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目前中国正进行着由传统社会结构向契约社会的转型,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的驱动下,中国农村信用体系的边界和范围越来越模糊。在开放体系下,本文认为要实现农村金融改革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和谐同步开展,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逐步完善征信系统效劳设施,改革农村金融效劳环境 农村金融效劳的扩大,离不开农村征信系统效劳的相关配套设施支撑。因为一套完善的征信系统效劳设施,可以实现农户、企业等信息资
14、源的共享,使贷款发放机构可以获取较为准确的信息,从而可以降低逆向选择问题发生的概率。matinetal(2022)2023的研究也充分证明了完善的金融根底效劳设施对农户信贷的正向作用。同时,可以依据征信系统信息的共享,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本钱,扩大金融效劳的覆盖面。针对局部落后地区,首先要做的是填补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网点覆盖面。截至2023年底,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仍有1696个。但在填补过程中,应做到征信系统与农村金融机构设置的同步协调开展,从而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开展。 (二)培育良好的金融市场运行环境 信用气氛是否浓厚决定着金融机构的长期可持续开展,因此需培育良好的金融市场运行环境。对于农村金
15、融开展而言,一是应加大诚信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可充分利用当地新闻媒体的力量,对守信行为给予奖励、对失信行为严厉惩罚的案例进行报道。二是完善农村征信体系框架。在充分掌握农户、农村企业详细信息的根底上,对他们的信用等级进行评级。三是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金融机构迫于地方政府的压力和逐利的诱惑,也容易发生不良贷款,因此应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四是建立优良的金融法治环境。目前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由“谁来征信、如何征信、谁来监督等问题在法律法规中并没有明确,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各方权利、义务不清,因此应在农村地区制定相关的法律、道德框架来约束信用体系中的行为,同时,加大执行力度,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开展。 第9页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