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路与对策1 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起步之际,通过对xx县农村实际情况的调研,我们认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所在,也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一个新课题。2023年我县农村人均年收入为3251元,虽然同比增长了7.8,但距全市平均水平和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当前农村还存在一些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是重中之重,当务之急。 一、当前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 1、农业产业结构有待调整。由于种植习惯和农民认识等原因,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大局部还停留在传统农业上
2、,农产品与当前市场需要存在不适应现象,难以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提高。 2、农业投资能力有限。政府投入能力较低,村与乡集体普遍存在积累缺乏,农民小规模和分散式的经营方式,决定了农民投资十分有限,只能集中在短期投资上,主要是当年生产费用的支出,包括化肥、农药、种子、地膜等。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较缓,农民的收入预期不高,用于扩大再生产的中长期投资更是少之又少,生产性投资下降,使农民收入增长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3、农村市场发育程度较低。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农村市场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现阶段的农村市场仍存在许多缺乏,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一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环节过多,造成流通本钱升高
3、,农民在经济生活中利益损失严重。二是市场流通交易不够标准。产、销没有形成标准统一的整体,相比照拟混乱。三是市场机制运用的效果不理想。以市场调查和预测为指导的结构调整和农作物品种改良等工作进展都相对缓慢。对农资价格与质量的市场调控也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4、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一般农业科研都把重点放在提高农产品单产、增加农产品总量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大多数科研集中在产中阶段,产前、产后科研力量薄弱,农产品加工、贮运等可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科研成果缺乏。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慢,转化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5、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户的生产比较分散,真正代
4、表农民利益的组织机构较少。虽然我县已经建立了三胜水稻合作社、养鸡协会等合作组织,但大局部农户还处于分散经营状态。 6、农民素质相对较低。由于“一免两补政策的执行,种地收入相对提高,导致一些农户让孩子上到初二左右就辍学回家务农,能上高中或职业高中的更是凤毛鳞角,加之原来农民的总体文化水平较低,导致大局部农村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差,增收渠道窄。尽管政府和学校做了多项努力,效果也不太明显。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对策 第一,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资源优势,在增强市场竞争力上增加农民收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同时,着力优化种养业结构,加快“主辅换位进程,引导特色经济向多元化、
5、规模化开展。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让农业生产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进行,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不断拓宽产业化经营领域,针对现有资源和和市场需求,重点培植一些加工型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农民增收打好根底。 第二,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在创设优良环境上增加农民收入。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引导农民提高生产性投资的比例。大力加强农村根底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改善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稳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严防农民负担反弹。继续认真落实和强化中央、省、市扶持农业开展的各项惠农政策。同时,要积极
6、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责任、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化解乡村债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能促进农业开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良好环境。 第三,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畅通流通渠道,从标准产销运作上增加农民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市场关系到农产品和农村生活用品的流通,这在农民收入的实现与使用方面起到直接作用。要进一步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本钱,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努力开展“订单农业,把产、销有机结合,为确保农民收入提供保证。强化市场机制的运用效果,充分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对市场和农业结构的调节作用。 第四,开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拓展增收渠道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均很少的耕地面积,只要少数人种植就可以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必须走出家门,寻求新的增收渠道。要加快剩余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并以传统优势产业为根底,继续开展其它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充裕劳动力。要不断加大技能培训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