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跟孩子建立跟孩子建立“弹性弹性”亲子关系亲子关系 尊重孩尊重孩子子,建立协商式亲子关系建立协商式亲子关系 家长反省 作为家长,你有没有在孩子玩得满头大汗的时候强令他喝下一杯水?有没有在孩子已经宣布吃饱了的时候,又要孩子再咽下两口饭?有没有因为自己感到冷就一定让孩子也多穿一件衣服?在孩子想要帮你擦地、收拾房间的时候,你有没有因为怕他做不好而拒绝他呢?了解孩子 1 认知发展的过程 孩子的生理年龄决定其所处的成长阶段以及认知的发展状况。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按照以下的顺序发展的:感觉运动阶段:约在 02 岁,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运动就是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方式。前运算阶段
2、:约在 27 岁,儿童头脑中开始形成对具体事物的象征,思维可以不通过对实物的操作而进行,比如能玩“过家家”等虚拟游戏。2 人格发展的过程 新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将学龄前孩子的人格发展分为以下 3 个阶段: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阶段:02 岁,是孩子对成人依赖性最大的阶段,如果家长能够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他们就会建立起对周围环境的基本信任。自主性,羞愧或疑虑阶段:24 岁,儿童掌握独立行走、自己吃饭、控制大小便等许多技能,凡事想要自己做,因此可能与家长的意愿发生冲突。可是,如果家长允许、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的自主性就会得到培养。主动性/内疚阶段:47 岁,儿童充满好奇,喜欢刨根问底的学习
3、。如果家长鼓励孩子的探究精神,孩子探索的主动性就会增强,孩子会说出自己的想法,能够表达自己的情绪,好奇心得以健康发展。“战略”调整 在家长的悉心呵护中,孩子平稳迈出自己人生的第一步。孩子在接触世界之先,首先跟父母产生依恋关系,父母的悉心照料,使孩子在信任周围人的基础上逐渐信任周围的世界。饿时一口奶,渴时一口水,寒冷时一床小被,会意时一个微笑,困倦时的轻摇,不安时的抚慰,就是这些简单的举动,能让孩子知道自己需要的时候家长就在身边,他可以安心而充满快乐。摆脱惯性,在困惑中适应孩子的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渐渐长大,麻烦也就伴随而来。家长习惯了一勺勺把饭喂进孩子嘴里,而孩子却开始挥舞小勺搞得杯盘狼
4、藉;家长习惯每天安排孩子的午睡时间,他却偏偏想要这个时候去打滑梯;家长习惯整洁的家,却发现总是赶不上孩子乱扔东西、探索事物的脚步 其实,是惯性使家长想让孩子一成不变,并且在不知不觉中仍旧希望用自己的想法完全地影响和控制孩子,孩子好像只是家长的附属物:孩子怎么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举动、自己的主张呢!而家长却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主观能动的个体。如果家长们“执迷不悟”不能跟着孩子一起“长大”,这种亲子关系将会真的遇到麻烦。亲子关系长期处于胶着、不分你我的关系中,最可能出现两种家长不想看到的结果:能够顺从的孩子往往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对他人有强烈的依赖;难以顺从的孩子则出现低自尊、
5、任性和易发脾气,甚至是攻击性行为。由此可见,和孩子保持弹性的亲子关系,随着孩子一起“长大”的确很重要。了解孩子,放开思想,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弹性的亲子关系,是指家长能够配合孩子的发展要求,调整亲子关系距离的远近,也就是家长能够尊重孩子的个性,允许孩子有独立的自我,同时又跟孩子保持一定的联结。这可以说是亲子之间的一种陪伴关系。这种既亲密又尊重自主性的陪伴关系,可以给孩子发展独立自我的空间。细心的家长在看到前面关于儿童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就会发现:学龄前的孩子会经历一个探索阶段,即 3 岁左右对外部世界的探索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通过自己的行动找到答案,因此这个时期也是孩子主张最多的时候,家长往往会
6、觉得孩子不好管理,甚至让人心力憔悴。可是,如果家长意识到孩子在这个阶段需要通过自己的探索才能够找到关于外部世界的答案,那么要做的就是退后一步,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做一个旁观者,在孩子真的需要时再伸一把手也不迟。比如,孩子要自己吃饭,那就让他自己拿勺子吃好啦,不要因为弄乱了碗碟、弄脏了地板而怪罪孩子,因为孩子正在学习用手掌控勺子,以及如何把食物送进嘴里,学着控制自己和世界;孩子将家里的抽屉、柜门探索得一团糟的时候。别只忙着收拾东西处罚孩子,你甚至可以和他一起玩,一起收拾,把弄乱的东西归置整齐也是很好的学习过程。孩子不再喜欢你挑的衣服,那就让他自己来选所有的事情都不止一种解决办法,只要家长肯放手,
7、一定能够发现更好的方法让孩子成长。在需要的时候要给孩子支持,让孩子学会对人对己的宽容。孩子什么时候最需要家长?孩子在遇到困难时,最需要家长无条件的支持与鼓励。家长对婴儿的需求一般都能够不计条件地满足,不会抱怨:“你真笨,怎么不能自己走过来拿奶瓶”。可是,一旦家长认为孩子到了学东西的时候,孩子的努力似乎永远也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其实,孩子永远需要蒙长的支、持,这一点就连家长自己也不例外,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他人的支持和鼓励。给孩子多一分支持,孩子就会更加顺利地成长。如果你还没有听到过孩子对你说“你是很好的妈妈/爸爸”,那你一定要在孩子做得不够好的时候多给孩子一些支持和鼓励。总之,我们不可能代替孩子成长,只可以提供帮助;不要把自己当做衡量孩子的标准,因为孩子怎么做都不会和你一样。反之,孩子的任何一种行为都不等于他整个人,不要因为一件错事而将孩子看扁。家长是每个孩子成长顺利与否的最大决定因素,所以,亲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弹性的,是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