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析德育方法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作为高校德育方法中两种根本的教育方法,二者各具特色,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不能片面的强调显性教育或隐性教育,应该将二者整合起来,有机的融为一体,优势互补,从而到达良好的德育效果。本文从课堂生活、社会实践和网络生活三个方面,提出了二者整合的对策,有助于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关键词】高校德育 显性教育 隐性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16-0184-01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内涵及特点显性教育一直作为高校德育的主体方式,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但并没有一个准
2、确的定义。在这里,笔者将显性教育定义为:德育主体领导和组织实施的,按照特定的方案和方案,通过正面的、直接的方式,在公开的场所,对教育对象进行系统的教育过程。其教育目的明确化。教育手段标准化。教育效果显著化。显性教育一直作为高校德育方法的主要方法,通过显性教育方式,教育客体可以快速了解相关信息,明确教育意图,以最短的时间到达最大的教育效果。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笔者将隐性教育定义为:教育主体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隐性资源和环境,运用非常规和隐蔽的方式,使得教育对象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进而到达教育目的的过程。其教育内容的隐蔽性。教育方式的开放性。教育效果的非预测性。隐性教育是
3、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没有量化指标,教育主体无法控制其效果。相比显性教育单向的灌输,受教育者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隐性教育的教育效果更具有效性。二、高校德育方法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整合的必要性(一)是社会转型期多样性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的社会生活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国际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和思想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且随着与国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国外的生活方式、道德准那么和价值观念涌入我国,从而使我国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我国的高校德育工作者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把德育工作的任务仅仅归结为“传道,即向人们
4、灌输政治思想和社会道德标准,无视培养人们的能力和个性,只重视德育工作的标准和导向作用,无视其塑造和鼓励作用,过分依赖显性教育,缺乏与隐性教育的互动整合,结果导致了德育功能的弱化。(二)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需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高校德育中两个根本的教育形式,隐性教育作为一种与显性教育相得益彰的现代教育方式,已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和认同。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虽各具特色,功能互异,但我们在德育实践中不能将二者人为地割裂开来,我们既要否认过去只重视显性教育而无视隐性教育的做法,也不完全认同目前某些学者片面强调隐性教育的说法,而是要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的整合起来,使其互为补充,互为转化,互为渗透,从
5、而更好地拓展德育空间,开辟德育渠道,收到德育效果,探索出适合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三、高校德育方法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整合的对策(一)课堂生活中,夯实整合的根底在课堂生活中,要注重显性课程中的隐性渗透,在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显性教育的知识性、系统性的根底上,将教育主体的价值观、人生观、教学思路向教育客体传达。在教学过程中,教育主体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载体和资源,比方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一起关注国家的时事新闻,宣传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帮助学生认识主流文化。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影视作品,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明确教育意图,到达预期的教育效果。此外,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可以增设一些人文社科
6、的课程,与专业课课程优势互补。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巧妙的与专业课的传授结合起来,这对学生是非常有益的。西方的学校特别重视人文社科课程的“渗透作用,他们开设诸多的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宗教等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的选择课程,在接受了大量的人文社科知识的同时,也能从众多的观点中进行区分和判断,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逐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价值判断能力和价值选择的自觉性。(二)社会实践中,拓宽整合的途径在高校德育方法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整合的另一有效方式,就是教育主客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课堂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反思所学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7、实现开放式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了解社会。高校学生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到公司、高校、农村等地方进行调研,获知各方开展的最新成果,了解各领域内在改革开展中遇到的瓶颈。每次调研结束,可总结各地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并反思所学理论的局限性,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并增强对我国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的信心。组织学生进行挂职锻炼,提高独立工作能力。高校学生由于长期在学校生活,没有工作和社会经验,“眼高手低的情况普遍存在。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在学校职能部门或企事业单位进行勤工助学或挂职锻炼,根据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发现自身的缺乏,提高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身的独立工作能力。(三)网络生活
8、中,丰富整合的载体随着科技和网络的迅速开展,网络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位匿名世界经济学家说:“不管你现在做什么或有什么想法,你必须要迎接互联网,然后适应互联网,除此之外你别无选择。网络的普及,为高校德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可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进行整合。网络扩展了显性教育的空间,以前的显性教育只是在公开的场合、面对面的进行,有了网络这一载体,人们可以不管距离进行即时的交流与学习。网络为显性教育增加了更多的教学手段,教育主客体可以通过相关网站、学校论坛、QQ群、电子邮箱等进行互动交流,教育主体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活动,兼具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功能。同时,网络为隐性
9、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互动平台。在课堂和社会实践中的一些隐性教育方式,许多学生不愿参加,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而言,网络无疑是他们与老师交流的一个有效手段。总之,坚持德育为先、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开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高校德育是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一项根本工作,是高校育人的生命线工程。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也成为了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任务。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作为高校德育方法中的两个根本方法,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二者整合的研究,应该立足于高校德育的实际,充分借鉴最新的学术理论成果和兴旺国家先进的德育模式,提出更有效的对策,从而更好的为高校德育工作效劳。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