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劳务输转工作情况汇报 XX区现有农村人口46337人,人均耕地面积3.48亩,202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645元。有农村劳动力28767人,其中充裕劳动力11315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9.3%。农村劳动力按性别划分,男14987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2%;女1378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8%。按年龄结构划分,1630岁7863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7%;3150岁1721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0%;51岁以上368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3%。按文化程度划分,初中及以下232023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80%;高中(中专)532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8%;大专及以上35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
2、%。按产业分布情况划分,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1889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5.7%;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2531人,占劳动力总数的8.8%;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733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5.5%。 2023年,全区共输转农村充裕劳动力2023047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20239万元。按转移去向划分,就地输转7454人(次),其中:向XX公司输转4045人(次),异地输转2593人(次);按输转形式划分,组织输出3763人(次),其中:向XX公司输转1868人(次),自谋输出6284人(次)。今年16月,共输转农村充裕劳动力民888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650万元。 近年来,我区按照统
3、筹城乡经济社会开展的要求,以“效劳城市、富裕农民为总体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培训和输转相结合、就地输转和异地输转相结合,走城乡统筹、培训效劳齐抓、需求供给对接、就业创业并举的路子,推动了全区城乡充裕劳动力有序转移。 (一)加强培训促转移。劳动者素质不高,不能适应输入地就业的需要,是制约我区劳务输出的直接原因。据统计,我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3%左右,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8年,更重要的是没有接受过各种就业所需要的专业训练。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把劳动技能培训、技术型劳务转移作为增加劳务输出的先导,以“2023万农民劳动技能提升方案和新
4、型农民培训工程为龙头,制定出台了XX区2022202223年农村劳动力培训规划,筛选确定了XX市职业技术学校、XX公司职工培训中心、XX公司万方职业培训学校等培训机构作为我区开展技能培训的基地,分层次对镇村干部、存量农民和增量农民进行培训,初步形成了政府牵头、社会参与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机制。2023年3月,我区与XX公司矿产实业公司协商,由用人单位招考、定点培训并聘用60名农村劳动力,安置到该公司工作,月工资700元。去年4月份以来,XX万方公司职业培训学校以订单培训的方式为我区培训农村劳动力223人,其中纺织工33人,拉丝工42人,缝纫工148人,有180多人实现了就业。通过培训
5、,特别是借助XX集团公司的培训资源,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强化了职业技能。2023年,全区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604人,其中:引导性培训1880人,职业技能培训72023人,创业培训15人。今年16月,共培训农村劳动力3120人,其中:引导性培训2650人,职业技能培训1256人。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民工人员素质,增强了就业能力。目前,经培训的农村劳动力,85的顺利实现了就业。 (二)内部挖潜促转移。XX区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近年来,随着XX集团公司的不断开展壮大,为我区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社区效劳业等新领域
6、对充裕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为就地转移劳动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我们在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做好本地市场挖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通过加强地企合作,本着“支持企业开展、效劳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思路,通过及时了解掌握驻区大企业用工需求状况,有方案、有组织的就地转移农村充裕劳动力。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我区两镇农民工到XX公司建安公司从事钢筋工、泥瓦工等工种务工人员达2022多人(次),到选冶化XX县区从事厂区绿化、管道检修等工种的务工人员达202300多人(次),到万方实业公司从事缝纫、编制等工种的务工人员达200多人(次),全年共创劳务收入20230多万元。今年3
7、月,我区XX镇石XX、赵XX、聂XX带着三支由229辆农用车组成的运输队,有规模、有组织地到XX公司厂区清运垃圾,人均月收入达1300元以上。二是加快经济开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扶优扶强我区冶金、建材、化工和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使兰州黄河(XX)麦芽、华德林冶金、田升草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快速崛起,积极引导齐林纸业、源达食品等中小企业优化升级,这些企业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00多人。同时,积极鼓励开展乡镇企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离土不离乡的转移。目前,在全区农产品加工厂、砖厂、沙石厂等乡镇企业中劳务用工数量已达600多人。依托驻区XX集团公司、金泥集团等大型企业开展
8、起来的50多家地表矿采剥企业和加工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360多人。三是依托城郊优势,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积极开展以休闲、观光、度假为内容的城郊经济,近几年城郊相继出现了200多家家庭羊肉馆,吸纳农村劳动力800多人。鼓励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城市根本建设工程,开展个体运输业、效劳业,常年参与城市物流配送和农产品营销,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2022多人。四是加快开展小城镇,发挥小城镇的聚集效应,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同时,我们加快推进北京路延伸段、高岸子村商贸一条街等经济带的综合开发,启动了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吸纳了大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农村劳动力,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
9、新的渠道。 (三)能人带动促转移。经过多年的创业和市场的熏陶,我区农村也涌现出了一批素质较高、头脑灵活、有开拓精神的农村务工致富“能人,在他们的带动下,一些农民群众纷纷走出家门,走南闯北,逐渐形成了“一户带四邻,四邻带全村的局面。据统计,每年通过致富能人的带动,输转农村劳动力在2022人(次)以上,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如XX镇旧沟村的王XX、宁远堡镇夹沟村的马XX利用自己外出务工时掌握的用工信息,从2022年开始,带着农民工常年在新疆哈密、石河子等地务工,目前,已带出202300多人,每年创劳务收入300多万元。去年9月,王XX被甘、新两省区劳动保障厅联合评为优秀在疆务工创业人员。宁远堡镇中牌
10、村的赵XX,常年带着500多人在市区及XX公司从事建筑安装、厂区建设等工作,年创劳务收入200多万元。去年11月,赵XX同志的建筑队被XX集团公司建安公司授予优秀劳务公司称号。今年5月,又先后被评为XX省第三届返乡创业带头人、第七届全国创业之星,分别受到了省上和国家的表彰。 (四)强化效劳促转移。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充分发挥街道、镇基层劳动保障效劳机构的信息效劳职能,为城乡充裕劳动力提供了快捷、及时的用工信息。2023年,共发布劳务用工信息892条,有效的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另一方面,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针对农民工工资被拖欠或克扣,影响农民工务工积极性的问题
11、,我们按照中央、省、市的要求,狠抓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及清欠农民工工资工作,累计为农民工讨回拖欠工资364.31万元。通过开展“春风行动,全面清理整顿了劳动力市场秩序,改善了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同时,从狠抓标准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完善劳动合同内容入手,狠抓建设等行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2023年,共催促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3939份,有效地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几点体会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深深地认识到。XX公司的开展为我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了广阔的天地,XX公司的做大做强为XX区农民增收、地方经济的开展做出了巨大奉献。首先,就地就近转移是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我区农村劳
12、动力要实现有效转移,必须立足本地,在做好就地转移的根底上,加大对外劳务市场的开拓,逐步使农村劳动力转移走上内外结合的良性开展轨道,加强地企合作已经成为当前解决我区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点突破口。其次, 二、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区农村充裕劳动力转移的趋向。目前,工业、建筑业、商业、餐饮业是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已成为农民在非农领域就业的主战场。第三,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是推动农村充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首要前提。要实现农村充裕劳动力从“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提升,就必须加强技能培训,增强务工人员的市场竞争力。 实践充分证明,加强劳务输转工作、促进农村充裕劳动力进城务工,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13、,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兴旺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也是统筹城乡开展,促进农民增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四、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打算 回忆近几年的劳务输转工作,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区劳务输转工作起步较晚,仍存在转移速度慢、规模小、转移面窄、劳动力素质偏低,组织效劳机制尚不健全、培训经费短缺等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做好效劳的原那么,坚持以就地输转为主、异地输转为辅,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组织化程度,做好跟踪效劳,积极拓宽劳务输转渠道,做到有需即供、有务即劳,努力打造劳务品牌,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在培训方式上,采取政府资助、企业订单、市场动作、部门协作等方法,逐步将中、高考毕业生整体转入职业技校接受培训,形成“先培训、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度。输出方式上,加强中介组织建设,积极提供和发布各种用工信息,充分发挥本地大企业的优势,通过内外结合,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