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创作的生命意识的美学价值:在细雨中呼喊作为余华创作转型的折点,之后的一系列作品大多抛弃了之前对于血腥暴力的直白刻画,取而代之的是用饱含温情的笔触娓娓道来底层小人物残酷且沉重的命运,这其中蕴含了多种文本样式的生命意识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承受苦难与向死而生的生命意识。而此类思想的情感构成与内在来源,与作家自身的成长经历、时代背景及所受到的思想冲击等因素都有很大联系。研究余华小说中的生命意识美学思想将会对当下的文学市场产生诸多价值,为文学创作提供相关文学借鉴,同时探寻其对生命的独特观照、对存在的思考与叩问,对研究者与读者自我生命精神的建构也具有积极意义。关键词:文学创作;生命意识;美学;余华小说
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余华的创作开始由先锋爽戾的实验转向朴素沉淀的回归。在面对深重记忆与冷漠现实,尤其是站在个体生命无法跨越的苦难本质面前,作家置换了冷静的表达,反之让他的悲悯和无奈、感伤都随着人物命运的变化而不自觉流淌出来,小说文本中往往也能发见出蕴含着生命意识的美学思想。这种生命意识贯穿人物命运的始终,与作品整体表达相结合。一、余华小说生命意识美学思想的文本呈现(一)承受苦难的生命意识正如叔本华所说,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1。人存在着的本质困境便是永无止境地遭遇苦难,文学中的苦难叙事也是文学对生活本质的一种呈现,因此苦难叙事成为了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2。余华的小说中通常会涉
3、及到苦难这一主旋律。在活着中,主人公福贵前半生颠沛流离,后半生眼见身边的亲人一个接一个正常或非正常死亡而无能为力,一生都在穷困潦倒、生离死别的种种苦难中煎熬挣扎。在许三观卖血记他们的儿子等作品中,余华又以冷静而极为凝重的笔触描摹出了小人物付舍爱与牺牲的苦涩和辛酸,并勾画出苦难人生的普遍与轮回,直面生存困境。尽管在这些作品之中,人物大多深陷泥潭煎熬于苦难命运之中,但是他们却往往都在这种苦难生活的书写中展现出乐观、积极、抗争与坚毅。这种对于苦难的态度表达出余华小说作品中承受苦难的生命意识美学思想,这种美学思想使得小说看似在描绘苦难,其实是从审美意蕴的角度释化了对苦难的独特照顾和深刻理解,并力求透过
4、苦难歌颂这些承受苦难却仍然勇往直前的无畏生命,开掘出人性内心深处的真善美苦难中的温情,流露出作者深刻且充满人道关心主义的情感,从而使作品获得了跨越时空普揽众泽的独特魅力。(二)向死而生的生命意識与苦难主题直接用生命体验昭示个体独有的生命历程不同,生存与死亡作为人生的两极是一对永恒的矛盾,生因死的必然而显珍贵,死也因生的可贵而具有更加深刻、神秘的意义。在余华早期创作的小说中较偏爱以血腥暴力的话语直接刻画死亡这一生理命题,譬如小说现实一种以零度表达的口吻表达一场由小孩子过失而产生的连环杀人案件,河边的错误讲述了一个疯子连杀三人的惨案,一九八六年带着读者冷漠旁观血淋淋的自戕场面等等。在这些小说中,死
5、亡大多是推动故事情节开展的主要动力,作者创作的着眼点也主要是将生命本体的死亡转向死亡背后人类与物质精神层面的欲望渴求。而从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余华开始舍弃这种充满冷漠、绝望、血腥与暴力的死亡表达,当他在创作实践中发现这种在性本恶与宿命本质的上帝视角下刻画生命的殒灭,尚且缺乏以揭示人世的戏剧性与荒唐性本质,他便开始带着他的现实关心与生命思索,走进乡土人世、精神深处,最终发现在各种生存苦难、价值冲突、精神压抑、无望无助无奈的现世背景下,人的行为及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认知意识是荒唐而悲剧双生、绝望与希望共存的。这种基调后来一直埋藏并贯穿于余华的创作当中。在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作家却将主人公许三观的生死设置
6、成只限单行道的生存怪圈,以“血为主的生命意象,既是强壮生命力的直接表现,也是换取生存的最后一根稻草。所有人都知道血是命根子,然而为了活下去,许三观、根龙等人却不得不将卖血作为拯救生存的现实途径,换取困境解决和家人的继续生存,这几乎是当时下层人的生活“智慧和生活准那么。他们在以生换死、向死而生的怪圈中不断行走、挣扎,在看似无尽绝望的人生旅途中不断跌倒、失落,彷徨无路只能选择出卖具有“生命象征意义的血液来维持“生命的延续,看似循环到起点获得一线生机,殊不知这条人生的单行道已经加速走向死亡。然而就在这失去与获得之间,正表达出作者赋予文本的向死而生的生命意识美学思想,展现死亡的精神属性与向死而生的精神
7、超越。未知死,焉知生。如何从积极意义上把握生命的有限与死亡的无限,正需要正视人生、直面现实的勇气。向死而生,是一种大彻大悟、拿起放下的人生态度;向死而生,更是视死如归、轻死重生的人生大义和生命哲学。二、余华小说生命意识美学思想形成的原因余华小说生命意识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其个人经历、时代背景及个人所受到的思想冲击有很大联系。余华从小跟着作为外科医生的父亲生活在医院的宿舍楼里,他的童年几乎都在医院里度过,在冰冷、鲜血、哭声与死亡中成长。他曾这样描述:“对于死亡和血,我却是心情平静,这和我童年生活的环境有关。我是在医院里长大的,我经常坐在医院手术室的门口,等待着那位做外科医生的父亲从里边走出来。我的
8、父亲每次出来时,身上总是血迹斑斑,就是口罩和手术帽上也都沾满了鲜血。有时还会有一位护士跟在父亲的身后,她手提一桶血肉模糊的东西。3。或许从生命的最初阶段就以一种旁观者的方式面见生命的痛苦与死亡的嚎哭,那些司空见惯的鲜血记忆使得他并不认为死亡是一件多么恐怖和可怕的事情,对待生命和死亡都有着自己平静而独特的理解。其次,余华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他目睹了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这一史无前例的运动。引发作家思考生命的存在与虚无、荒唐与拯救,就在摆脱桎梏、疑心权威与颠覆传统的创作激情中,作家主体的生命意识得以生成,开始用以个人化的独特话语方式表现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与质疑、以审美的方式表达内心真实的体验。然而
9、由于特殊时期造成精神世界的严重匮乏和心理创伤,余华作为作家主体的身份使他迫切地需要为精神世界汲取养分,因此他带着极大的文学创作热情与生命欲望迎接了来自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学的大浪潮。在进一步的探索中,与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所经历相类似的、一度极端封闭的历史空间和社会环境,造成作家所体会到的由历史压抑造成的心灵苦难与生命感触与西方学者十分相近。他开始从中汲取理论资源,在叔本华与尼采的生命意志理论、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学说、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等言说中深刻思考人的精神本真与终极超越问题,在卡夫卡、普鲁斯特、博尔赫斯等作家的精神空间深处,思索探寻生命的精神困境与拯救超越,在相对自由的社会语境中激发了作
10、家对于生命欲望的张扬和感觉意绪的流动,对生命和文学产生了全新的理解,也在对精神超越的思考中引发了对生命存在的终极追问和质询。三、余华小说的生命意识美学思想的意义与价值余华在作品中所着力表现的承受苦难与向死而生的生命意识美学思想,在现代意义上拓展了小说生命意识主题表现的深度与广度,推动小说视野从外部的社会性视角向内向化的生命精神视域的转化,尤其是转向了观照人的生存困境、自然生命与精神超越,延伸了生命思考的深邃性与超越性。这在当下文明日益兴旺、科技力量高速开展、后现代思潮与消费主义横行蔓延的大背景下,会对呈现多样性發展态势的文学创作者与读者产生诸多思考与研究价值。对于文学创作者而言,生命意识美学思
11、想作为文学创作的内核加持,通过生命意识美学思想的表达文学创作的生命力更加显著,文学作品的表达力度也能更强烈。小说的美学思想是小说内核的外化表现,美学思想是小说内核的整体框架,在这个框架的约束下,小说能够实现其自身内核的定向表达。而余华小说创作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美学思想,恰好能够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一个生命意识层面的思想框架,小说创作者在这个框架之内再进行填充,以此来实现丰富的内核表达。余华小说的生命意识美学思想,可以说是存在着为文学创作群体提供了一个内核表达框架的借鉴意义,能够在丰富文学创作的表达、为文学创作群体提供启发的同时,也引导着文学创作者摒弃将文学完全商品化的倾向,抛弃世俗的功利意识、超越
12、平庸,树立探寻真理和生命真谛的心性和勇气。对于读者而言,余华在作品中蕴含的对于繁复驳杂的精神空间和人们生存的现实环境均给予积极的关注和思考,这些在苦难与死亡的描写中贯穿了对当下人们的生命和生存价值的新思考,表达着深切的人文关心及对生命纬度的关注,同时也将苦难与死亡这一本属于陌生、禁忌的话题,在与时代因素和个人生命体验后相结合的日常化表达中变得愈发真实可感,从而与读者对话、沟通、共鸣,在阅读与接受的过程中唤醒自我、启迪心灵。参考文献:1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27.2雷杰妮.苦难、温情、追寻论叶舟的底层书写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09):1-4+33.3余华.余华作品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作者简介:何叶子(1999),女,汉族,安徽省安庆人,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