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论雅俗共赏有感2023年字 杨柳 近来读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被其中的十四篇文艺论文所散发出的学者一丝不苟考究的精神所深深折服。朱自清先生立足于现代立场,亦即先生自称的雅俗共赏的立场,偏重俗人或常人的立场,对雅俗共赏百读不厌逼真与如画书生的酸气朗诵诗中国文的三种型等十二个方面进行阐述,且最后两篇-鲁迅先生的杂感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道路,一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一周年,一为为闻一多全集作序。可见朱自清先生对鲁迅、闻一多两位先生有着特殊的情感。十四篇论文分别所关注的重点,譬如朗诵诗、常识的诗、老实话等,均朝着这个方向说话-近于人民的立场,故先生把论雅俗共赏放在该书本的第一篇,且书也以此为书
2、名,颇费心思。 在论雅俗共赏中,朱自清先生认为俗人和雅人的生活都是相互交织,且随着时代的开展,雅俗文化各有开展,但终究是雅俗文化相差无几,群众文化取而代之。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文的三种型中提到郭绍虞先生根据文体演变把中国文学史分成了五个时代:春秋以前的诗乐时代、战国至两汉的辞赋时代、魏晋南北朝的骈文时代、隋唐至北宋的古文时代、南宋至现代的语体时代。隋唐以前,语言和文字由接近到别离,再到魏晋南北朝充分发挥文字特点,但无论是文字与语言的在当下时代的影响如何,由语言改造后而成的文字始终由雅人掌控,因为士大夫(一般为雅人)皆大都出于习雅事的门第且出仕之后,亦相聚赏奇析疑,所以俗人几乎是没有欣赏雅事的。 唐
3、宋以后,尤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社会门第逐渐瓦解,社会经济的开展带动了更多底层社会的农工商户朝知识分子的方向开展。俗人慢慢接触到雅人的文化,与上层社会的雅人共同欣赏一些雅事并乐在其中,但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和蜕变那些俗的,因而雅俗文化发生碰撞,雅俗观念不断迁就着、融合、开展。中唐时期禅宗的和尚讲究禅真时的语录,以如实、直接、自然的口吻去化俗,争取到更多群众。宋朝出现的笔记和后来的小说也原本是记录一些趣味杂事,以助谈论。而后,唐朝的传奇和古文运动皆源于民间。宋朝时,做诗如说话,语体更加明显,连许多诗文大家皆主张以俗为雅,似乎都是雅人迁就着俗人。但即便如此,至始至终,雅俗共赏
4、都是以雅为主的。以俗为雅暗含了将俗事雅化的行迹,以提供给来自底层社会的俗人以谈资。俗不伤雅亦强调了雅的地位不可撼动。 真正雅俗共赏的是唐、五代、北宋的词,元朝的散曲和杂剧,还有平话和章回小说以及皮簧戏。朱自清先生认为它们均起于俗间,实在以音乐为重,从而要雅化的难度加深,这也正是为什么词曲不能胜过诗的地位的原因。但也正因为难以雅化,雅人得将就着俗人的事,所以雅俗共赏才在这里最大化。雅化的程度深浅,决定这种地位的上下或有没有,一方面也决定着雅俗共赏的范围的小和大。雅俗共赏的欣赏标准以雅为主,但共赏方面以俗为主。因为向往雅事,人之常情,雅人、俗人一样。假设雅化过度,即使雅人欣赏毫不费力,那么俗人可就
5、难以欣赏了,也就达不到雅俗共赏的地步了。只不过,随着新时代的开展,来自民间的知识分子,吸取了士阶级的雅文化后并未只停留在雅俗共赏,他们渐渐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所以白话也慢慢盛行。欧化的艺术观、通俗化运动、群众化运动使得文化没有那么雅俗之分,唯独能共赏了。紧接着,朱自清先生在文章末尾解释道: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试问,几千年来,一个由多种文化构成的庞大的民族体系,由原来的雅俗别离,到雅俗共赏,再到只有文化共赏,而共赏的文化却走向了单一的群众化的局面,难道不令人唏嘘。 况且这单一化的群众文化被重新估量的价值也深受时代影响,更出现了文化如同现代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的局面。倘假设你对某个
6、问题存疑,一知半解的,以往的雅人会求诸于可考究的典籍,选取有用信息做笔记,自己推敲、琢磨,好不容易才得个有依据的结果。因而,这种体验过了推敲整个过程才得到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但在这个网络时代,信息泛滥成灾,加之时代逼得更紧了,所以大局部来自人民的人也意识到自己终究归到人民去,因而对于一知半解的事情也不求甚解,以最短时间浅尝辄止便是可称之为学习了,所得知识亦大同小异。这样的俗士越来越多,倒是个好事情,浅阅读确实是学习,全民学习也是个好点子。但就怕俗士渐渐适应雅化的方式,他们慢慢靠上去,却不再往上走,而雅人也渐渐俗化,也信了浅阅读,也不再翻阅典籍,反复推敲了。雅人和俗士近了很多,也渐渐没
7、了界限,再慢慢开展,就群众化了。 假使一边开展,一边对民族留下的好的传统发扬光大,或许能重新在雅人和俗士之间分出一条线。标准是做学问的须讲究一丝不苟,反复推敲,凡人俗士那么继续提倡全民学习。雅人有俗士难以接近的地方,俗士亦能不断追求雅人的趣味,在某些方面,也不阻碍雅人俗士打成一片。如此一来,雅俗共赏应该是可以继续开展下去的。或许,这正是朱自清先生欣赏鲁迅先生和闻一多先生的原因,也是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要求要重温经典文化与优秀传统的时代号召吧。 第二篇:读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有感读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有感 论雅俗共赏最早是由观察杂志社于1948年出版,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本书。书中国共产党收录文章
8、十四篇,有三分之一谈诗歌,谈朗诵诗。 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朱先生有其独特的用意。用现代论雅俗共赏的立场解读传统,充分表达了俗人或常人的立场,更表达了人民的立场。同时,书中各篇论文都表达了人民立场,也向着人民说话。 雅俗共赏,语出自明代孙仁孺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具体讲的优美、通俗,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雅俗共赏是雅文化和俗文化的最高境界。 学者刘双平说,人类文化是多元共存、丰富多彩的。从总体上看,可以分成两大类:俗文化和雅文化.所有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文章、艺术都属于俗文化,如新闻通讯稿、报告文学、民间艺术团体的各种表演等
9、。雅文化又可分两类:曲高和寡之雅和雅俗共赏之雅。雅文化要保持其生机与活力,就应从小众走向群众,为群众效劳,让群众喜闻乐见,做到雅俗共赏.雅文化如果只为小圈子效劳,脱离群众、脱离生活,注定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书中的百读不厌出自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指出,人要多读经典,也要多读诗、文章、小说等。诗文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声调,因为人们的吟诵,可以让诗文给人以别致的感受。小说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故事或情节。在现代文艺里,让人百读不厌的作品也很多。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茅盾先生的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余华先生的活着。这些作品让人每一次阅读都
10、有不同的感受。 虽然百读不厌以趣味为主,但还是要积极向上的纯粹的趣味才能长久流传的。 书中的十四篇论文,让我受益匪浅。如歌谣里的重叠让我知道歌谣以重叠为生命,脚韵只是重叠的一种方式。从史的开展上看,歌谣原只要重叠,这重叠并不一定是脚韵;那就是说,歌谣并不一定要用韵。韵大概是后起的,是重叠的简化。现在的歌谣有又用韵又用别种重叠的,更可见出重叠的重要来。重叠为了强调,也为了记忆。 顾颉刚先生说过。对山歌因问作答,非复沓不可。儿歌注重于说话的练习,事物的记忆与滑稽的趣味,所以也有复沓的需要。(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上) 复沓就是重叠。这对于现代人写诗与小说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古到今,从古诗到今天的散文
11、,或者再到今天的影视,既重复又新变的复沓手法几乎成了一条艺术的铁律。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三的运用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三进山,三意味着反复出现,增强审美刺激;而三中每一次出现都不同,都有新变化,这就在反复的审美刺激中,增加变化的内容,增加新的审美体验,当三个即重复又新变的审美体验一整合,艺术的效果、艺术的魅力就构成了。 (大石桥乡中心小学教师梁天胜) 第三篇:尹莉读雅俗共赏后感读论雅俗共赏有感 朱自清现代杰出的散文家,从小学读书时大家就接触过他的文章,相信对这位作家大家应该是印象深刻,作家文章有他独到的见解,在文学口语上也非常清晰自然,就像背影、河塘月色等等。这次读过的论雅俗共赏,此书是三联
12、“中学图书馆文库系列里的书,来自朱自清的十四篇小论文,主要是文艺性的评论。该书目录名中就有“论书生的酸气、“论朗诵诗、“论百读不厌等等。这个系列的书还真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可能是我的文化层次还不够高,说着也有些惭愧。 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论雅俗共赏,可以说是偏重俗人或常人的立场,也可以说是近于人民的立场。书中各篇论文都是朝着这个方向说话,并且用作书名,用意也在些。现如今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我们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跟从前的读书人不大一样,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他们渐渐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于是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通俗化还分
13、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群众化却更进一步要到达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所以先生在这本书,也正是做出这种努力,尽量用简单的语言和平白的方式,介绍文学文艺。 “诗与话在这本书里也有提及到现代的作家有了不容无视的“群众,“群众的经验跟个人是两样。什么是“群众诗,我们虽然还不知道,但是似乎已经在试验中,在创造中。大概还是得“作诗如说话,就是明白如话。朱自清先生本人也是诗人,也特别注重诗。倒因此我认识了孔夫子志韦先生的诗,现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是一件百家衣矮窗上的纸苇子杆上稀稀拉拉的雪松香琥珀的灯泡为什么凄凉。几千年,几万年,隔这一层薄纸天气温和点,还有人认识我父母生我在没落的书香门第。
14、欣赏,个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本来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生活,作家写了也应该能让所有人来理解,就如朱自清说的“作诗如说话。 尹莉 第四篇。论雅俗共赏读后感论雅俗共赏最早是由观察杂志社于1948年出版,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本书。书中国共产党收录十四篇,有三分之一谈诗歌,谈朗诵诗。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朱先生有其独特的用意。用现代论雅俗共赏的立场解读传统,充分表达了俗人或常人的立场,更表达了人民的立场。同时,书中各篇论都表达了人民立场,也向着人民说话。 雅俗共赏,语出自明代孙仁孺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具体讲的优美、通俗,形容某些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
15、赏。 雅俗共赏是雅化和俗化的最高境界。 学者刘双平说,人类化是多元共存、丰富多彩的。从总体上看,可以分成两大类:俗化和雅化所有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艺术都属于俗化,如新闻通讯稿、报告学、民间艺术团体的各种表演等。雅化又可分两类:曲高和寡之雅和雅俗共赏之雅。雅化要保持其生机与活力,就应从小众走向群众,为群众效劳,让群众喜闻乐见,做到雅俗共赏雅化如果只为小圈子效劳,脱离群众、脱离生活,注定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书中的百读不厌出自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指出,人要多读经典,也要多读诗、小说等。诗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声调,因为人们的吟诵,可以让诗给人以别致的感受。小说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故事或情节。在现代艺里,让人百读不厌的作品也很多。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茅盾先生的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余华先生的活着。这些作品让人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感受。 虽然百读不厌以趣味为主,但还是要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