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时代高校师德培训体系建构与实践张媛媛 李大伟摘 要:新时代,高校开展师德培训对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分类施教、系统设计原那么,整体构建师德培训体系是高校解决当前师德培训目标不聚焦、偏重理论灌输、培训效果泛化等突出问题的有效路径。以北京建筑大学在职专任教师参加师德培训所反响的数据为例,从现行师德培训的问题分析入手,阐述高校师德培训体系的建设策略和实践方案。关键词:高校;师德培训;培训体系当前,师德培训已经成为高校开展师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加强教师职业理想信念,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为深入了解高校专任教师对师德培训的参训体验、师德开
2、展意愿和培训需求,提升师德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北京建筑大学面向在职专任教师进行了问卷调研,共采集有效样本529份,有效样本率94.5%,样本布局合理,根本符合学校专任教师队伍整体结构。本文着眼于问卷反映出的师德培训现状与突出问题,对系统设计构建师德培训体系进行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构建师德培训体系的现实意义1.现行高校师德培训的现实困境一是培训目标存在泛化、理想化倾向,对教师的师德现状和自主开展愿望有所无视。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赋予了更高期待。这种固化形象和高期许将师德培训目标引向了泛化、理想化,与教师的思想实际、个体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导致教
3、师参加培训的主观意愿不强。问卷调研显示:有77.4%的受访教师表示“除非有任务安排,否那么不会主动参加师德培训。二是培训内容适用性不强,脱离教育真实情境与教育交往关系。高校管理者通过师德培训的形式贯彻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虽有方向,却缺少路径方法指引,导致教师无法将师德要求与实际工作对照起来,难以在真实的教育情境和教育交往关系中更好地认识、践行和开展师德。同时,由于现行培训对不同教师群体师德建设规律、特点的差异性认识缺乏,培训目标导向趋于同质化,使得培训对象选择普适化,组织者多以效益“最大化思路,开展“人人可参加的“万金油式培训,导致师德培训流于外表与形式。三是培训形式重灌输说教,未能有效驱动
4、教师形成师德开展的自觉性、能动性。目前,北京地区高校的师德培训多采取专题讲座、报告会、自学交流等形式开展,调研显示:受访教师对讲座报告式和线上自学式师德培训的绝对认可度仅为6.2%和9.8%。造成受访教师主观感受不良的原因在于培训的组织设计者将师德培训等同于知识或技能培训,将“补缺乏作为培训的出发点,以“缺乏培训掌握的根本范式进行培训设计和组织管理,使得培训偏重教育灌输,对于如何有效习得师德知识、如何将师德要求内化为职业言行有所无视。1四是培训安排零散随意,课程间缺乏内在联系,方案性、系统性不够。师德是教师的职业修养与职业精神的总和,师德培训不能同业务技能培训一样,期待通过短期培训到达既定目标
5、。调研显示:仍有52.7%的受访教师表示对校内已开展的师德培训“不了解、不清楚,有43.1%的受访教师表示对师德培训“印象不深,记不清。造成师德培训低效化的原因之一是现有培训安排零散随意,系统性不够;多为临时安排的培训,缺乏预先设计;植入到教师业务培训中的内容,常因对培训对象特点和需求把握不到位,导致与业务培训不能很好融合,显得刻意和生硬。2.體系化设计是解决师德培训现实困境的应然路径随着职业体验的不断丰富和累积,教师对师德的认知也在不断开展变化,同时也会遇到道德困惑与冲突。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师德培训只有站在教师全职业生涯道德开展的立场,从教师的思想实际出发,才能贴合教师职业开展路径,回
6、应好、解决好教师的思想困惑与问题。笔者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分类施教、系统设计思路,紧密围绕“尊重师德开展诉求与群体特色、回归教师教育生活、强化教师自主研修三个核心关键,整体构建师德培训体系是解决当前师德培训突出问题的必由之路。高校师德培训体系建设的策略1.坚持教师为本面向职业道德开展需求“教师是一种职业称谓,包含了职业的社会价值、责任义务、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根本要求,但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个体职业行为、开展目标与路径的范式限定。调研显示:教师的职业道德开展诉求带有很强的群体特色。例如:不同年龄段、教龄段存在明显差异,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和新入职教师的师德提升意愿最为强烈,最关注教书育人工作;年龄在
7、35岁至45岁的中青年教师那么较多关注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工作。此外,师德开展诉求还呈现出职业分型开展特点,教学型教师希望在教书育人领域发挥师德建设优势;科研型教师那么更希望在科研育人、社会效劳方面提升师德素养水平;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较其他群体更加关注实践育人锻炼。可见,教师的职业道德开展目标与职涯阶段、职业规划密切相关。师德培训的主体是教师,培训目标既要表达管理者和社会的意志与要求,更要充分考虑教师个体或特定群体的思想特点和开展诉求,防止因培训目标定位过高、导向单一造成培训目标不聚焦、培训效果泛化等问题。因此,师德培训要顺应不同教师群体的职业道德开展目标与诉求,充分尊重教师自身意愿和群体特点,
8、允许并引导师德特色开展。例如:针对青年教师和新入职教师的师德培训重点在于教育引导其正确认识师德,立好德;针对科研型教师师德培训的重点是学术道德认知以及科学研究在育人、社会效劳领域的实践引导等。2.立足教育本真回归教育工作真实情境师德培训的应然指向是教育引导教师不断向更高的师德标准看齐,主动内化要求,自律言行。其关键在于教育引导行为,促进师德的实践化,而非简单地传授师德知识。调研显示:有29.5%的受访教师认为,现行师德培训“与教师工作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列于师德培训问题的首位。可见,脱离了教师教育教学和职业交往活动的培训是难以实现目标并发挥作用的。师德培训要坚持知行合一原那么,在内容上建立起与教
9、育真实情境的有效联结,解决教师现实困惑与问题,指导和启发教师践行师德。2例如:同样是职业标准教育,新入职教师可采用文件与政策解读;而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和教龄较长的教师,应偏重于引导教师反思其长期固化的职业思维与行为定势,查找缺乏与差距,强化履德动力。在培训课程的生效点设计上,要考虑不同教师群体的思想“痛点。例如:针对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普遍反映的“缺乏职业理想信念问题,师德培训重点应放在引导其建立职业开展信心,强化职业理想信念上;而对于35岁至45岁的中青年教师应注重回应职业倦怠、职业高原问题,唤起中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再次点燃他们的职业开展热情。3.切实表达成效强化精神成长内生动力在上文提到
10、的“补缺乏培训范式下,施训主体常以单向灌输的方式实施培训,参训者处于被动接收状态,从知识与技能培训角度,培训目标和内容是可以达成的。但是,对于师德培训,其目标要表达教师意愿与群体特色,内容要融于教育真实情境,旨在尊重教师、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假设培训形式还存在管教意味,教师对培训的体验感差,很难到达培训既定目标和效果。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坚持换位思考,从参训主体的角度思考“怎样学才能学有成效,进而明确“如何培训才能积极地达成既定目标。从道德习得视角看,师德培训形式的革新重点在于让教师产生积极的学习体验,触动职业道德的自我觉醒,激发教师成长开展的内生动力,主动修习和践行师德。在培训方式上,要坚持以参
11、训教师为主体,注重群体差异性,突出引导启发作用,从互动性、思辨性、探究性、创造性等多个角度提升培训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具体而言,可将上述革新元素进行组合搭配,结合培训内容综合组织筹划。例如:在师德典范教育中,以互动交流形式让参训者探究优秀教师的真实职业生活,承习师德;在职业行为标准培训中,以情景再现形式复原真实案例,引导教师正确思考、判断和行动,加强职业体验;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突出现场感和沉浸特色,营造气氛,使参训者在情感的持续累积中产生思想触动,及时开展交流互动,增进培训效果等。北京建筑大学校本师德培训体系建构的具体实践1.实践概况北京建筑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将师德教育摆在师德师风建设的首要位置
12、抓实、抓细,开展师德培训专题调查研究和相关实践,以新入职教师为培训对象,逐步完善形成了学校职前师德培训体系,在引导新入职教师端正职业认知、树立职业理想信念、明晰职业开展路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培训课程设置学校职前师德培训体系以引导新入职教师“立好德为目标,将这一培训总目标拆分为假设干课程教学目标,紧密围绕课程教学目标科学制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形成了以“师德传统文化“新时代教师使命“建大精神文化“职业开展启航第一课“师德承习体验为核心课程,内容贯穿、目标渐进的培训體系。师德培训具体由学校党委教师工作部牵头落实,每年定期组织新入职教师前往孔子教育思想发源地学习实践,领悟中华传统师德精神
13、文化;引导教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进一步明确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责任使命;通过在学校校史馆、精神文化展厅的实地学习,在建大人深入骨髓、代代相传的精神文化体系中领悟建大师德的深厚底蕴;由学校主要领导为新入职教师讲授“职业开展启航第一课,引导教师在高等教育大变革、大机遇、大开展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明晰师德要求和职业开展路线图;组织新入职教师分小组对接身边优秀典范教师,以面对面访谈、延伸访谈、深入课堂、跟随工程的形式进行师德实践学习,多角度体验教师职业生活,从优秀教师的言行示范中汲取行动力量。3.培训考核方法与成绩运用在考核方面,学校采用非标准化考核方式
14、评价培训成绩和效果。在培训课程结束后,新入职教师全面总结培训学习收获,以撰写优秀教师事迹访谈稿件、在结业沙龙活动分享学习心得等形式作为结业考查依据。注重培训成绩运用,师德培训在教师入职首年培养期内集中进行,与北京市教师岗前培训、教师资格证书申领、校内入职业务技能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与专业实践培养一同构成教师上岗考察体系,通过考察的教师在入职宣誓后才可执教上岗。研究展望整体构建师德培训体系为新时代高校师德培训工作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实践路径,有助于实现师德培训目标、内容、方式的有机融合,学校教育目的与教师个人开展意愿的有效对接。面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师德培训如何与市级层面培训互补贯穿,如何在群体普适根底上回应好个性化需求,提升培训实效和参训满意度,彰显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特色,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参考文献:1于进,于源溟.从灌输到交往:师德培训问题的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22(10):42-46.2张晔.论师德修炼的内省反思机理J.道德与文明,2022(1):90-93.(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责任编辑:苑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