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预备役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高校预备役教育是每个国家高等教育融合开展的重夫课题。它不仅涉及到人才培养、素质养成、思想觉悟的提高,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社会的开展乃至民族的兴盛。其目的是要不断地提高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关心程度,提高受教育者的国防观念、强化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行为能力等。我国的高校预备役教育,是以一定的战争观、国家平安观以及军事理论、军事历史和军事知识与军事技能,对高等院校学生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关键词】预备役教育 高等教育 融合开展前言高校预备役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不仅使大学生预备役教育生命力更加持久,还充分发扬了高校教书育人,促
2、进大学生全面开展的综合效益。从国家政治和政治学角度来分析,高校预备役教育对于国家意志对大学生群体的灌输有重要作用,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从社会开展和社会学角度来分析,高校预备役教育对于大学生群体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公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开展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也是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要求;从国家军事开展和军事学角度来分析,高校预备役教育对于大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的培养和国防意识的提高有重要作用,这也是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和重要方面;而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高校预备役教育对于在校大学生心理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健全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的开展奠定了重要根底。一、预备役模式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组织纪律观念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相的培养都会起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比拟的独特作用。一是以军事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军营生活,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其他场所、其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军事训练与一般体育锻炼最大的不同点是具有强制性。军事训练要求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练兵。这种强制性,有利于在艰苦条件下磨炼自己,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从而有效地培养百折不挠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吃苦精神。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大学生最缺乏却又是最需要的。二是对学生组织纪律观念和严谨作风的养成具有独特作用。进入
4、新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独生子女家庭己占社会的半数之多。多数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溺爱,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预备役中的军事化正规训练,要求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一切活动都要按方案严密组织实施,认真贯彻落实;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严格遵守组织纪律,集中精力参加军训,令行禁止,从而培养他们严明的组织纪律观念和严谨作风。三是对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具有显著作用。把大学生编入预备役接受国防教育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有效的载体,国防教育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内容是有关国家的平安防卫的问题。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最能够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共鸣,激发出他们强烈的
5、爱国热忱。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原那么。确立集体主义精神,除了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团体实践中对集体主义的理性感悟,并使这种感悟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军事活动的团体性和军事斗争的对抗性是军事领域的显著特点,团体性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协作精神,激发集体荣誉感;对抗性有利于培养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体协作精神激发竞争意识。二、预备役教育标准大学生行为我国军事训练中的“三大条令具有严格、紧张、统一的特征,能约束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纪律观念及行为准那么。预备役教育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礼仪、言行举止、内务卫生以及请假销假等均有相当明确的规定及要求,可帮助他们形成制度意识;预备役教育的
6、总体性与严格的纪律要求,能够提升大学生约束与管理自身的能力;预备役教育中各类富有成效的训练举措以及管理规定能培养大学生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体质得到鉴段炼,提升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坚韧的毅力。近年,高校校园中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学生受抑郁、失眠的困扰,依赖性强、意志力薄弱,心理状态堪忧。预备役教育创设出来的军营环境,能够为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打下良好的根底。学生的预备役教育条件相当艰苦,要求也十分严格,与体育课的训练强度不可同日而语经过一个时期的训练,他们的抗压能力能得到提高。三、预备役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策略1、完善预备役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度对于广阔的高校普通专业学生而言,以有限的军训
7、和军事理论课为主的国防教育过于单一,高校大学生是未来推动国家开展的栋梁,接受的素质教育必然應是全面的,而加强预备役教育正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补充。高校普通专业学生的预备役教育应在加强与常规学科的融合上下功夫,将预备役教育要素融入在非国防学科的日常教育,才能取得“双赢的教学成果。高校可以依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按照教学大纲的根本要求,编写试用预备役教育教材,标准教学系统,并根据实际教学效果和教学反响信息及时调整教材内容;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交叉学科教学活动,如爱国主义歌曲歌咏比赛、中外国防简史知识竞赛等,拓展国防教育形式,创新内容;可以在非国防学科教学过程中参加预备役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为预备役教
8、育的开展奠定思想根底。在非国防教育学科中融入预备役教育,加强预备役教育的强度,有助于实现预备役教育的常态化、常规化。预备役教育可以贯穿于任何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中,这样使预备役教育活动得到更多的专业和技术支持,预备役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创新高校预备役教育理念新时期的高校预备役教育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价值,以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为重点,在创新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上下功失,使预备役教育能贯彻先进性要求,表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要树立预备役教育新理念。高校预备役教育应坚持“三个协调的原那么,即集中教育与经常教育相协调的原那么;重点教育与普及教育相协调的原那么;理论教育与军事实践密切协调的原那么。同
9、时,要增强“三个结合的预备役教育的新观念,就是在高校预备役教育的全过程,应做到与学校素质教育、道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在大学生军训工作方面,应做到地方院校与当地驻军相结合;在军事理论教学及国防知识讲座等方面,应做到校际结合,即地方院校与军事院校相结合。从而不断拓展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高校预备役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充实和更新教育教学内容。爱国主义是预备役教育开展的“土壤,否那么预备役教育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预备役教育的内容是由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任务决定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重点。应结合新时期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多元化的预
10、备役教育模式,在继续普及国防知识、加强根本军事技能训练的同时,有重点、系统化地抓好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国家平安等方面的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强化反侵略、反分裂的意识;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更加自觉地增强国防意识,履行预备役义务;牢固树立维护国家综合平安的大国防观念,提高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科技、信息、资源平安的自觉性,高度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进行中国国情的教育,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我国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步骤和宏伟前景,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或深入企业基层,或远行到西部农村,以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作为切入点开展理论宣传、法制宣传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培养大学生效劳社会的意识又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国情。以此不断增强大学生的预备役意识和国家平安意识,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平安、稳定和开展作奉献。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