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98.50KB ,
资源ID:1621891      下载积分:8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16218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3年食盐浓度和发酵时间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影响.doc)为本站会员(sc****y)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3年食盐浓度和发酵时间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影响.doc

1、食盐浓度和发酵时间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影响吴成军 北京市第15中学 100054:食盐浓度和发酵时间是制作泡菜的两个关键因素,它们影响泡菜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从而影响泡菜的口味及亚硝酸盐含量。本课题探究了某种温度下不同的食盐浓度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某一食盐浓度下随着发酵时间的进行亚硝酸盐含量发生变化的规律,为泡菜的制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关键词: 食盐浓度 发酵时间 微生物生长 乳酸菌 亚硝酸盐比色一、研究背景泡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比拟喜欢的一种食品。它本钱低廉、制作简单、风味独特、利于储存,我国很多地区均有制作泡菜的习惯。但是泡菜中却含有亚硝酸盐。当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总量到达

2、0.3 g0.5 g时,会引起中毒;当摄入总量到达3 g时,会引起死亡。我国卫生标准规定,亚硝酸盐的残留量在酱菜中不得超过20 mg/kg。膳食中的绝大局部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以“过客的形式随尿液排出,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转变成致癌物亚硝胺。亚硝胺具有致癌作用,同时对动物具有致畸和致突变作用。人类的某些癌症可能与亚硝胺有关。二、问题的提出针对泡菜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的事实,我们提出了以下问题:1某一特定食盐浓度的泡菜,随着发酵时间的进行,亚硝酸盐含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2用不同的食盐浓度分别制作泡菜,其亚硝酸盐含量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三、实验原理与方法1. 制作泡菜的原理 利用乳酸菌在无氧的

3、环境下大量繁殖制作泡菜。2. 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 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反响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响后的样品与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拟,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以下为反响方程式。3. 无机大分子颗粒吸附有机杂质的原理和方法。四、实验过程与操作一泡菜的制作经过查找资料和初步实验,发现当食盐浓度为3%以下时,制作的泡菜容易发生腐败,而当食盐浓度在8%以上时,制作的泡菜又容易成为腌菜。因此,我们分别制作了3%、5%、7%的食盐浓度梯度的泡菜,以供实验检测。本实验选择的泡菜原料为白萝卜和洋白菜。这两样蔬菜不含或含有较少量的色素

4、,有利于检测。制作泡菜时所采用的配料为:料酒、白醋、白糖、味精、姜、香料、花椒、辣椒。除食盐浓度不同外,配料完全相同并等量,以保证只有食盐浓度一个变量。二测定亚硝酸盐含量1. 配制实验溶液 质量浓度为4mg/ml的对氨基苯磺酸溶液,质量浓度为2mg/ml的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使其与对氨基苯磺酸溶液发生重氮反响,质量浓度为5g/ml的亚硝酸钠溶液,提取剂称取50 g氯化镉和50 g氯化钡溶于1 000 ml的蒸馏水中,用浓盐酸调节pH至1。提取剂的作用为提取泡菜汁中的杂质,以利比色,氢氧化铝乳液进一步吸附泡菜汁中的杂质和物质的量浓度为2.5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使其与泡菜汁中的局部物质形

5、成沉淀。2. 制备标准显色液 用刻度移液管吸取0.2 ml、0.4 ml、0.6 ml、0.8 ml、1.0 ml、1.2 ml与1.5 ml的亚硝酸钠溶液相当于1g、2 g、3 g、4 g、5 g、6 g和7.5 g亚硝酸钠,分别移于50 ml比色管中,再另取1支比色管作为空白对照。在各管中分别参加2.0 ml氨基苯磺酸溶液,混匀,静至35 min后,各参加1.0 ml的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添加蒸馏水,使各比色管内体积为50 ml,混匀,观察亚硝酸钠溶液颜色的梯度变化。3. 样品处理 以下是样品处理流程图将3坛泡菜做好标记后,分别做如下处理:称取0.2 kg泡菜,用榨汁机粉碎,离心

6、后过滤,得到大约100 ml汁液。将其中的20 ml转移到100 ml容量瓶中,加40 ml蒸馏水,20 ml提取剂,振荡1小时,再参加8 ml氢氧化钠溶液,用蒸馏水定容至100 ml后,立即离心和过滤。将60ml滤液转移至100 ml容量瓶中,参加氢氧化铝乳液,定容至100 ml,再次离心和过滤。此时,滤液变得无色透明。离心的目的是缩短过滤时间,因为过滤的时间太长,每次过滤约需1 h左右。4. 比色 吸取40 ml的透明滤液,转移到50 ml的比色管中,重复“制作标准显色液中的显色步骤,每隔2天检测一次,比色检测。计算样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亚硝酸盐含量=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mg/取样量40ml

7、滤液的质量,kg5. 数据记录 根据以上方法,我们分别在泡菜腌制完成后的第3 d、第5 d、第7 d、第9 d、第11 d和第13 d分别对食盐浓度为3%、5%、7%的3坛泡菜做了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经过屡次实验检测,我们得到以下数据:五、实验结果与分析三种食盐浓度的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与发酵天数的关系图从上面的曲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在发酵刚刚开始的时候都处于上升趋势,在5 d或者7 d的时候会到达一个最高值,之后就会慢慢下降,在发酵时间到达13 d左右的时候下降到一个相比照拟稳定的数值,到达平稳状态。比照不同食盐浓度的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食盐浓度为3%的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总

8、体上是3坛泡菜中最高的;食盐浓度为5%的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最快,它的最高值是三坛中最高的,当亚硝酸盐降到最低值时,也是3坛泡菜中最低的;而食盐浓度为7%的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不大,一直处于较低的数值。通过以上记录的数据,特分析如下:发酵初期,泡菜中的微生物生长很快,微生物将蔬菜中的硝酸盐氧化成亚硝酸盐,如此同时,蔬菜中的酚类物质和维生素C等物质也会将亚硝酸盐复原,但总体来说,生成的亚硝酸盐大于被复原的亚硝酸盐,因此,随着发酵时间的进行,亚硝酸盐的含量会逐步上升。随着微生物代谢活动的持续,氧气被消耗殆尽,泡菜坛中的环境不利于除乳酸菌以外的其他微生物的生长。与此同时,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由于被

9、氧化而减少,因此,亚硝酸盐的含量会逐渐下降并趋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此外,食盐浓度也会对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产生影响。根据所测得的数据可以发现,3%的食盐浓度所制作的泡菜,经过13 d发酵后,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相对较高,低浓度的食盐溶液可能对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小,而7%的食盐溶液那么对微生物的生长有较大的抑制作用,因此,高浓度的食盐浓度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较低。进一步推测:选择不同的蔬菜,其亚硝酸盐含量及其变化曲线应该不同;泡菜制作时的温度不同,检测的数据也会有所变化。六、结论1泡菜在发酵初期,其亚硝酸盐含量一直在上升,在发酵时间到达第5 d或第7 d时,其亚硝酸盐含量会到达一个最高值。

10、之后,亚硝酸盐含量将慢慢下降。2不同的食盐浓度会影响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过高或过低的食盐浓度对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经过对泡菜口味的尝试、实验结果以及其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食盐浓度为5%的泡菜比拟适合食用,但要在发酵时间到达11天以后食用才比拟适宜。七、说明本课题是一个极好的研究性课题,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习习相关,既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技术和科学理论,又可以获得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因此,本课题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中央电视台曾将本课题的学生活动拍成录像,在2023年1月27日少儿频道的神奇之窗栏目中播出。本课题中的比色环节,如果学校有比色仪,也可以采用比色仪比色,这样做更精确些,但是一方面比色仪比拟贵,另一方面,人工比色更有利于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深刻认识。参考文献1 朱正威 孙万儒 赵占良主编.2023.生物技术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9122 吴永宁主编.2023.现代食品安全科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482593 张意静. 2023.食品分析.中国轻工业出版社4食品生物化学.南京大学出版社.洪庆慈主编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