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宪法修正案学习心得 3月17日,中选的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通过电视直播,面对全国人民向宪法庄严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正式确立,源自2023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这是宪法宣誓制度实行以来,国家领导人首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举行的宪法宣誓活动,这种形式的宣誓对于彰显宪法权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
2、主义的根本方略之一,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向宪法宣誓,有力诠释了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广阔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治理国家。再一次充分表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尊崇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决心。 在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全体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集体出行,瞻仰上海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忆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决政治信念。总书记特别强调,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 在宪法文本当中,不仅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义务、国家机构设置等重要内容,
3、同时宪法序言还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最高政治宣示,为党和国家事业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这个意义上,国家工作人员对宪法宣誓,就不单纯是在一个法律文本面前许下诺言,而是将宪法作为引领行动的指南,对党和国家事业、对人民作出庄严承诺,具有超出一般法律文本的政治意涵,更能表达宪法的至高权威和政治地位,更能彰显宪法对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作用。因此,国家工作人员中的“关键少数带头牢记宗旨,带头遵守宪法法律,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以上率下,将形成“头雁效应。 宪法宣誓的重要功能在于。一是通过这样一个庄严的仪式,对国家工作人员实施宪法教育,确保宪法精神和规那么入脑入心,从而将仪式感转化为责任感。二是对收看宣誓
4、仪式的广阔群众来说是一次生动而深刻的普法教育,有利于塑造公众的宪法信仰、法治信仰,衬托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的社会气氛。三是有利于促进宪法的贯彻实施,让宪法的阳光洒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入党宣誓虽然与宪法宣誓有很大不同,我认为,其背后的精神内涵却有相通之处。那就是以宣誓的方式回望初心,对党作出庄严承诺,时刻提醒自己、警醒自己,鼓励自己压实责任、明确目标,继续为党和国家事业奋斗前行。 第二篇:宪法修正案学习心得体会宪法修正案学习心得体会 赵代丽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
5、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这一结果,充分表达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表达了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的有机统一,对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开展,在新时代发挥“治国安邦总章程的根本性作用,对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广泛发动和组织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奋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宪法乃九鼎重器。此次宪法修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整个修改正程,始终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反映人民的需求和愿望,严格遵循宪法修改的法定程序,是一次坚持党的领导、人
6、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生动实践,也是一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创新,充分表达了新时代坚持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充分表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坚决信念。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保卫宪法和法律尊严,同时,宪法也要为坚持党的领导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宪法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载入国家根本法,特别是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总纲第一条,必将进一步在全体人民中强
7、化党的领导意识,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表到达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无论严格依法按程序办事、充分表达人民意志的宪法修改正程,还是党的领导、人大制度、统一战线制度、地方立法制度、监察制度等宪法修正案制度设计,都充分表达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为党和国家兴旺兴旺、长治久安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群众根底。 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此次宪法
8、修改,贯彻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要求,注重从政治上、大局上、战略上观察处理问题,注重从宪法开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上思考解决问题,维护宪法权威性,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宪法修正案充分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推进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的重大成果,在总体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根底上推动了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开展,促进全面依法治国迈出坚实步伐。 从我国法治的开展进程来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贯穿始终的一条指导方针。深刻领会宪法修改的重大意义,更好发挥宪法国家根本法作用,我们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和
9、优势更好发挥出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第三篇:学习宪法修正案心得体会学习宪法修正案心得体会 2023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五次宪法修正案。自1954年首部宪法通过、1982年宪法公布实施以来,我国宪法不断完善,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与开展需要,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22年和2023年进行了五次修改。 修改宪法,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政治决策,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十三届全
10、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吸纳了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革的诸多理论与实践成果,修改的条文与内容举世瞩目,既顺应了党和人民事业开展要求,又遵循了宪法法律开展规律,深刻表达了党和国家事业开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对于党和国家兴旺兴旺、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准确理解和适用本次宪法修正案,就是精准把握我国现行宪法与历次宪法修正案之间的内在关联,把握第五次宪法修正案对国家根本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的“坚守,以及对某些具体制度的“变革。 第一,宪法修正案表达了国家“指导思想开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宪法修正案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将“科学开展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增的
11、指导思想写入宪法,同时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增写“贯彻新开展理念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强调“五大文明的协调开展,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列为新的“国家开展目标,将“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列为“爱国统一战线的新成员,回应了新时期宪法改革的要求,表达了国家指导思想开展的最新成就。 第二,宪法修正案表达了国家“根本制度存续的稳定性与权威性。宪法修正案第三十六条在宪法第一条第二款后增写一句“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制度的本质特征更为鲜明。宪法修正案第三十七条、第四十一条至第五十二条(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七条除外)均涉及到国
12、家监察委员会的设立与职权,以宪法修正案形式确认了国家监察制度改革的成果,表达了我国监察制度由行政监察体制向国家监察体制转变的特点。与此同时,宪法修正案将国家监察机构纳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体系之中,使之成为由人大选举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的国家机构,表达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稳定性与权威性。 第三,宪法修正案表达了国家“宪法制度的权威地位与最高效力。宪法修正案第四十条增加了国家工作人员的就职宣誓制度,旨在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宪 法意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王晨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中指出:党章对党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13、宪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都没有作出“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规定。因此,宪法修正案第四十五条删除了“国家主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限制性条款。由此可见,本次宪法修正案有关具体制度的修改,表达了宪法变动性与宪法权威性的统一,有利于维护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因而确保宪法的至上权威。 法者,治之端也,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制化。宪法修改顺应党心民心,要推动宪法实施,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牢筑法治之基。 第四篇:学习宪法修正案心得体会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我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方略,是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至高的政治准那么,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也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持续进步和科学开展。 一是推进了我国宪法的开展和完善。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制定各种制度和所有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同时也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全党全军和各族人民意志的集中表达。宪法修改历来都是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制定过1954
15、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1982年宪法是现行的宪法,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之初修订完成。在1982年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研究和出台宪法,是当时的历史性进步,它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形势开展需要,是上述宪法中最完善的一部宪法。1982年宪法公布实施以后,为适应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开展变化,全国人大以修正案的形式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22年对现行宪法逐步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中央对坚持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一系列符合客观实际的重大政治论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和奋斗目标。在新形势下,全国人大根据党的十九大有关精神对我国现行宪法作出适当修改,把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等在内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载入国家根本法,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等历史性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是十分客观、必要和及时的,更是对推动我国宪法开展完善的必要举措。 二是极大的突出了党的领导的宪法权威。宪法是国家法治根本,是国家文化和社会文明的标志性载体,一经公布实施即具有最高层面的法律效力。我国宪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制定的,不仅反映了党的各种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