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教育苦旅读后感二 “教育是一种旅程。囿于条件和功力,二十年来,我总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急匆匆地不停赶路,有欣喜流连,也有遗憾和心苦。也许这是作者以我的教育苦旅命名的原因吧,不由得感慨,我们的教育生活何不是如此,带着同是天涯陌路人寻找知己的感觉走进了本书。 读一本好书,如同和一位伟人交谈,而读我的教育苦旅却好象在和好多伟人交谈。第一站就是熟悉了作者的精神的雕像,他心中精神和教育的偶像有上世纪50年代的教育专家,也有当代的教育名家。这其中有我熟识的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李镇西等,但更多的是连名字也未曾听说的教育专家,借此时机我也随作者了解了一番,了解他们的生平,了解他们的思想对有些自认为熟识
2、的教育大家尽管素昧平生,但也有几丝亲切感,有种迫不及待翻阅地感觉,经高万祥的介绍又觉自己的了解少之甚少;对从未聆听过名字的教育名家虽少了几分亲切但多了几分了解,从未知到知之甚少这也是一种收获。纵观精神的偶像,对我印象最深的应是“大爱陶子,大德陶子了。我曾折服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但那时的我没有一个高度的认识,“大爱陶子,大德陶子帮我进一步了解他。 在高万祥的身上,很难说没有叛逆的东西。从一个人的朋友,可以看见一个人的品位。这样一位名师,他还有一个“离经叛道的朋友复旦大学附中的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黄玉峰爱书,高万祥也爱书,高万祥认为黄玉峰本身就是一部内涵丰富的书,一本语文教学圈内人士必读的书目,这
3、一位五十多岁、貌不惊人的语文教师屡屡在语文界做出惊人举动。李镇西称黄玉峰为“五四青年,这称法实在是贴切、精妙。黄玉峰的身上有着“入骨的“士可杀不可辱的秉性,而且这一秉性正应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老话,而这也恰恰是文人的骨气、书生的意气。没有这么一点骨气,没有这么一点韧劲,是做不了大事,也出不了成就的。高万祥深深折服于黄玉峰的学问与人品。读高万祥老师的著作,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他的教育理念,还给了我带来了许多心灵的启迪,那就是他所倡导的阅读理念。他受苏霍姆林斯基影响是很深的,他在阅读:翻开人文教育的窗口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札记之一、教师,为什么要读书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札记之二中用大量的文字写出了阅读的
4、重要。这两章也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喜欢读,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有时会大段大段地摘录,又时又会掩卷沉思。读着读着,我的心渐渐明朗起来,思绪渐渐清晰起来,我越来越清楚我该做什么,我又该如何去做。 他说。“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我想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做好教育的守望者,就要多读书。我们需要啃点教育家教育大师的著作来坚决自己,把自己变得超然一些,沉着一些,让自己在他们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更透彻地领悟教育真谛,从而更加成熟。我们需要常与大师对话,多与名师交流,从各方面,多角度来感受大师的风采,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让自己更有灵性,更有见解,才能走出自己的教育特色之路。 第3页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