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9.95KB ,
资源ID:1715337      下载积分:8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171533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3年从《堂邑元寿二要具簿》秦汉徭役制度的几个概念.docx)为本站会员(sc****y)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3年从《堂邑元寿二要具簿》秦汉徭役制度的几个概念.docx

1、天道酬勤从堂邑元寿二年要具簿解析秦汉徭役制度的几个概念王彦辉关键词:事;算;事算事、算、算事与事算是秦汉及三国吴赋役体系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到国家的课役对象和被课役者的赋役负担。其中,事、算与算事屡见于文献,“事筭唯见于简牍。这组概念在文献记载中由于史家对概念本身没有界定,后代注说也往往模棱两可,所以,学界根本是在不加追问的前提下释“算为按人头征收的赋钱,如口赋、算赋、更赋等;释“事为徭役,如“勿事即不服徭役;释“算事为算赋与徭役,“勿算事即“不出算赋及给徭役。1传统观点一般认为:“算赋,即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岁每年出赋钱,人120钱为一算;“口赋,即民年七岁以上至十四岁每年出口钱,人23钱。对

2、“算“事的进一步探讨,是随着简牍资料的陆续发现而展开的。一、简牍所见事、算与事算的相关研究1973年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木牍披露后,裘锡圭先生在对记录算钱的4号牍进行分析时就已指出,汉初并无一算120钱的规定,“其实,所谓算的本来意思只不过是征收赋税时的计算单位。汉旧仪所谓“人百二十为一算的制度大概到武帝时期才规定。1其后,马怡先生也指出:“算赋也可以是依算出赋的意思,并不一定是人头税的专称。2杨振红进而论证曰:“算是一种计征徭、赋的方式和单位,将“算赋看成是一种征税方式而非单一的税目更为妥当。3何为“事?如淳曰:“事谓役使也。4由“役使的义项引申为“徭役原本是通常的理解,但走马楼吴简“嘉禾

3、四年小武陵乡吏民人名妻子年纪簿以下简称年纪簿5户计简的书写格式一般为“凡口事 筭事,6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前一个“事数少于口数,“筭数少于“事数,后一个“事数又少于“筭数,如果用通识的“役使或“徭役去理解这类结计简的前后两个“事,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出贯穿的解释。2004年安徽天长纪庄村19号西汉墓出土的算簿又出现了“事算“复算的概念,“事算之“事指徭役还是服事,同样需要重新思考。为此,学界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长期讨论,或专注于吴简进行研究,或将吴简与凤凰山十号木牍、天长纪庄算簿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试图疏通汉魏时期的赋役体系及相关概念的固有含义。7学界迄今的探索主要聚焦于“事与“事算的含义,附带出文献记

4、载的“算赋是否单一税目的问题。从研究思路上说,可大体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一、徭役说,即“凡口事 筭事的“筭仍指“算赋或“口算,前后两个“事都指徭役或与徭役有关。王子今认为前一个“事指的是按照制度规定应当服役的人数,后一个“事指的是实际服役的人数;8于振波以为前一“事指有劳动能力的人,后一“事指应当服役的人口。9二、赋役说,即“凡口事 筭事的“筭指成丁缴纳的“算赋,前后两个“事分别指口算赋和徭役。张荣强主张前一“事指课役口数,即应缴纳口钱、算赋的人数,后一“事指应征发徭役的人数;10孟彦弘理解前一“事指服力役的人数,后一“事指实际纳筭的人数;11杨振红认为“口事的“口指家内人口总数,“事指承当国

5、家赋役的口数,“算事的“算指到达服“算义务年龄的口数包括成年人交纳的算赋和服行的徭役,“事指实际服“算义务的口数。12三、口筭钱说,即“凡口事 筭事的“筭为算赋,前后两个“事指的都是“口筭钱。凌文超指出:“口指口食,即家庭的总人数,前一“事指缴纳“小口“大口钱和“算赋的总人数,“筭指制度上规定的纳算人数,后一“事指实际缴纳算钱的人数;1张荣强近年修正了以往的意见,认为前一“事释“口,指应缴纳口钱的人数,后一“事释“筭,指应缴纳算赋的人数。2以上诸说大多是把孙吴的赋役制度置于秦汉赋役体系之中提出的,早期研究又缺少乡里户计简的复原与整理根底,因此意见纷呈。对“算的重新定义,是由凤凰山十号木牍引发的

6、,经过讨论,学界大体认为:“算作动词用,指计算,如“算人“算车船;3亦是统计15岁以上承当徭役和算赋的成年男女人数的单位。4“算作名词用,是指计征赋税的计量单位,如“一算“二算“五算。5每算的数额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汉武帝时期定制为120钱一算。这些认识是在认可“算赋为赋税征收的一个固定税目的前提下得出的结论,至于“算赋是一种计征单位还是一种征税方式,目前还没有统一意见。其实,近年来讨论的热点话题主要是围绕走马楼吴简年纪簿户计简中前后两个“事展开的,早期研究由于缺少天长纪庄算簿所见“事算“复算的参照,对“事的含义只能从古注的“役使义项去解读,因此提出了“徭役说。近来的研究建立在凌文超对“嘉禾四

7、年小武陵乡吏民人名妻子年纪簿的复原工作的根底之上,提出的“赋役说和“口筭钱说,尽管各自也存在差异,但根本都认为“凡口事的“口指的是家庭的总人数。“赋役说由于没有跳出“事即“徭役的传统认知,因此对“筭事的“事,或释为“应征发徭役的人数,或释为“实际服算包括算赋和徭役义务的口数。“口筭钱说的差异表达在两个方面,前一“事或解释为缴纳口筭钱的总人数,或解释为应缴纳口钱的人数;后一“事或释为“实际缴纳算钱的人数,或释为“应缴纳算赋的人数,区别反映在“事这一行为是否已经发生。总体而言,以上讨论从不同方向增进了对“事“算的理解。但分歧仍然较大,产出歧义的原因有三:一是对“事的本义和引申义没有做出透彻的解说,

8、二是在时态上没有对年纪簿的文本性质做出正确的判断或在理解上存在偏差,三是走马楼户计简仅是乡里编制的簿书,对其中的几个概念口、事、算、事的內涵和限定的对象还难以从整体上予以区分。而新出堂邑元寿二年要具簿作为一份上计性质的文书,详尽记录了堂邑县一年内的口数事口数算口数事算口数,以及卒数甲卒数和更卒数,为我们确切理解涉及赋役征派的特定用语提供了可能。二、堂邑元寿二年要具簿的事、算与事算堂邑元寿二年要具簿出土于青岛市黄岛区土山屯村东北的M147号汉墓,墓主人名“刘赐,生前曾任萧县令和堂邑令。6该墓出土的11枚木牍,应是刘赐归葬家乡时的随葬品,内容属于不同类别的计类簿书。对堂邑元寿二年要具簿以下简称要具

9、簿的文书类型,整理者称之为“上计文书性质的文书牍。7“计簿亦称“集簿,胡广汉官解诂记汉代上计制度就说,秋冬岁尽,县要“上其集簿于郡。秦汉实行两级上计制,胡广所云应是县邑侯国上计郡国的制度。郡国上计中央的法令见载于岳麓书院藏秦简的“廷内史郡二千石官共令,令文曰:“县官上计执灋,执灋上计最皇帝所。1“即总汇、总计。郡国上计中央的文书书写格式和内容,从连云港东海县尹湾村M6汉墓出土木牍集簿可以窥其原貌。依制度规定,县邑道侯国上计郡国的簿书亦当冠名“集簿,然土山屯汉墓的文书牍何以名之为“要具簿?2周禮天官冢宰记“宰夫之职曰:“岁终那么令群吏正岁会,月终那么令正月要,旬终那么令正日成,而以考其治。贾疏谓

10、“岁会为一年会计文书;“月要为月计文书。3合而言之,“月要“岁会又合称之为“要会,郑司农曰:“要会,谓计最之簿书,月计曰要,岁计曰会。4据此,“要会即秦令的“执灋上计最皇帝所的“计最,汉代称之为“计簿“集簿。可堂邑县的这份计类文书既不称“要会也不称“集簿,或许是因为这个要具簿还不是上计簿的定本,而是为上计准备的底本,类似现在常说的“草案。所以称“要具,取义应当是这类簿书属于“月要的年终合计。要、会,其义相同,郑玄注礼记乐记“要其节奏一语曰:“要,犹会也。“要具之“具,广韵曰:“備也、辦也。可知备、具可互训。由此而言,“要具即“要备,亦“月要之总计、完备。进一步说,按秦汉制度规定,县廷诸曹每月要

11、在日计周礼称“日成的根底上总结出“月要,年终完成年计诸曹的“岁会,如里耶秦简的“某某曹计录。这类年计的簿书称“计簿,亦即诸曹的“集簿,如土山屯文书牍的诸曹要具集簿5即是。秋冬岁尽,县廷要在诸曹要具集簿的根底上分类统计出全县应当上计的各项数据,然后按固定的书写格式写出“集簿,上报郡国二千石官。要具簿记录的内容比之尹湾木牍集簿更为全面和具体,除窜入的堂邑元寿二年库兵要完坚簿,举凡县城的周长和县域面积、户口数奴婢数及其增减、复口事口算口和事算数、卒数罢癃睆老卒及甲卒更卒月更卒数、提封田与垦田的面积、当收田租的顷亩数、种植宿麦的顷亩数、收事它郡国的户口数、市租钱和湖池税鱼钱、鳏寡孤独和高年口数、一岁诸

12、当食者的用谷数及月食者的身份和口数、流亡户口数、贷予贫民的户口数等,应有尽有。为讨论起见,现将与本论题有关的口数事口数算口数事算口数以及卒数甲卒数更卒数抄录于次:户二万五千七,多前二百丗七口十三万二千一百四,其三百卅奴婢,少前千六百八复口三万三千九十四定事口九万九千一十,少前五百丗四凡筭算六万八千五百六十八,其千七百七十九奴婢复除罢癃筭算二万四千五百六十五定事筭算四万四千三,多前六百廿二凡卒二万一千六百廿九,多前五十一罢癃睆老卒二千九十五见甲卒万九千五百卅四卒复除使千四百卅一定更卒万七千三百八十三一月更卒千四百卅六这几组数据未必准确,却可以透过这些数据分析其指向的与徭役有关的历史概念的含义。其

13、中户数25700,口数132104含奴婢330,户均5.14口,与晁错所言“今农夫五口之家大体吻合,这个“口当为堂邑县的总人口。口、复口、事口、算口、事算的记录顺序与走马楼年纪簿户计简的书写格式“凡口事 筭事大体一致,口、事、算、事指向的人口身份及其含义亦应根本相同。如能切实解决这组概念的具体内涵,或许可以推进走马楼吴简的事、算问题的研究。复口、定事口、算、定事算分别表达了什么含义?或许可以从这些概念后缀的数字中找到答案。根据总人口数到定事算口数的记录顺序,事口、算口、事算口数后缀的人数阶梯式递减,在总人口中分别占比75%、52%、33%,说明这些概念除了固有含义还应是一个年龄段的划分界限。“

14、复口之“复即“复除,堂邑县“复口多达33094人,在总人口中占比25%,恐怕不能简单地用特权人口来解释,且下文另有“复算口数,包括“复除和“罢癃,所以,这里的“复口的指向应为不“事的人口。关于“事的含义,学界最初是从“役使的义项理解的,因此将之解释为“徭役或与徭役有关。杨振红受天长木牍算簿所见“事算“复算的启发,以为“事算当如“复算一样为动宾结构的词组,据说文解字“事的本义是“职也,由“职衍生出“役使“服事等含义,新出简牍中的“事或“事算都应释之为“服事。1这一解释推进了吴简年纪簿户计简“事字含义的研究,嗣后的讨论多从此说。其实,“事在甲骨文中与“史“吏形同义通,用作“事,指“王事,卜辞多见“

15、古王事的用例,“意为治王之事或勤劳于王事。2而王事的发生是和国家起源时代部族之间的战争相伴而生的,所谓“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3被征服者既已臣服,就要承当义务,这些义务种类不一,都可归入“服的范畴,此即“指定服役制。“指定服役制的概念最早由徐中舒先生提出,赵世超先生对此进行了系统阐释,指出商周时期的内外服制的“服,本意“即为服事、服役,并将之定性为早期国家的产物。4他还认为,这种“有事弟子服其劳式的家内奴役,又以建构仿族组织的方式推及被征服者的身上。进而“人皆有服,世代相袭。“服的内容虽然包罗万象,但大体可分为“贡和“役。5将之略作推演,后世的“赋“税“徭就是由指定服役制中的“役和“贡衍生而来。由此论之,“事由“服而定,故诗经楚辞等旧注,以及尔雅释诂皆谓:“服,事也。广韵谓:“事,使也。6使即役使,从役使的客体论,就是“服事。“事的另一个义项是“服其职业,说文云:“事,职也。职即职事、职任,如周礼夏官掌固的“民皆有职焉、7孟子公孙丑上的“能者在职8等即是,可见“事的这层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