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回忆与评价 外贸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支配等方面的制度。它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局部,同国民经济的其他组成局部有着亲热的关系。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贸易标准的新体制,改革的方向是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公正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制。自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也间续开放,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在层次上渐次推动,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版权全部 外贸统制专营时期与产品经济和单一的规划经济的国家经济体制相适应,当时我国建立了由外贸部
2、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外贸各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实行指令性规划和统负盈亏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这种外贸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使中国在国际收支中避开消逝逆差,有利于将中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资本主义国家把握的中的任何不确定因素隔离开来,有利于把握中国进出口水平和构成,到达疼惜民族稚嫩工业,实现进口替代战略的目的。但是,该体制也存在着严峻的弊端,主要是:一独家经营,难以调动地方的主动性和乐观性。二统得过死,阻碍了企业与买方、卖方的接触,不利于外贸企业发挥自主经营的力量。三统包盈亏,不利于外贸企业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进展、自我约束的企业经营之路。而且未能体现地方、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
3、关系,影响他们乐观性的发挥。 放权过渡时期简政放权是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的主旋律。年,经贸部实施简政放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而以如下三项最为重要:一年月起,多数省份有权保存确定比例的外汇收入;年月起,允许企业自己确定使用的留成外汇;二年月,明确种限制进口商品,允许一批机构无须经过经贸部就可进口非限制类商品,这些机构包括经贸部所属外贸公司和分公司,其他部门所属的外贸公司,省政府经营的外贸公司。三年月,通过外贸体制改革报告,内容包括“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实行外贸制、“改革外贸规划体制和“改革外贸财务体制等。至此,高度集权的外贸总公司垄断全国外贸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省及下属外贸组织开头成为外贸活动的
4、主力军。经过简政放权、扩大了省一级外贸自主权。外贸公司的数量显著增加。据统计,自年下半年至年,全国共批准设立各类外贸公司多家,比年增加了倍多。然而,对于大多数生产企业来说,外贸公司照旧是它们通向国际市场的唯一选择。中国生产企业与国际市场之间的隔层导致四个问题的消逝:一是出口效益低、不同出口商品的换汇本钱差异极大;二是出口格局不合理,国际价格信息没有通过正常途径准时传递给生产者,盈利的出口商品得不到鼓舞,而不盈利或亏损的出口产品又不能准时得到订正;三是缺乏国际市场行情信息,企业不能面对国际市场查找时机,或依据要求进行产品改良;四是缺乏来自进口的竞争,进口管理和高关税,使进口竞争不能起到促使国内生
5、产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本钱而提高竞争力的作用。国际经验说明,取消这一隔层,可以大大提高中国企业的外贸操作效率。高效率的贸易体制需要消退竞争过程和经营时机中的贸易障碍,其中,最大的贸易障碍就是各种形式的垄断,这不仅包括行业产品垄断,而且包括地理疆界垄断。 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外贸吃“大锅饭的体制多年来始终制约着外贸事业的进展。经过调查争辩,国务院确定从年起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其主要内容是: 一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规划单列市政府以及全国性外贸工贸总公司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心外汇和相应的补贴额度,承包基数三年不变; 二取消原有使用外汇把握指标,凡地方、部门和企业按规定所取得的留成外
6、汇,允许自由使用,并开放外汇调剂市场; 三进一步改革外贸规划体制,除统一经营、联合经营的种出口商品保存双轨制外,其他出口商品改为单轨制,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规划单列市直接向中心担当规划,大局部商品均由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自行进出口。 四在轻工、工艺、服装三个进出口行业进行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改革试点。 三年来的实践说明,承包制的推行根本到达了预期的效果。 首先,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外贸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局面,为解决责权利不统一的状况迈出了一大步,从而大大调动了各方面特殊是地方政府的乐观性,有力地促进了外贸的进展。 其次,它有利于解决中国经营体制上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问题,让企业逐
7、步走向自主经营的道路。再者,它促进了工贸结合,有利于增加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承包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 一尚未建立外贸的自负盈亏机制。承包制照旧保存了中心财政对出口的补贴,财政补贴是一种非标准化的行政性支配,带有主观任凭性,也不符合国际贸易的通常做法。 二助长了局部利益的膨胀和不公正竞争的加剧。对不同地区的承包企业规定不同的出口补贴标准和不同的外汇留成比例,从而造成了地区间的不公正竞争,诱发了对内的各种抢购大战和对外的竞相削价销售,造成外贸经营秩序的混乱。 三企业行为短期化。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刺激下,缺乏中长期投资眼光和乐观性,只重承包期内任务的完成和超额完成,往往无视了外贸长期进展的
8、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企业宁可转产附加值低且易快速出口、换汇本钱低的产品,导致国家外向型企业产品结构长期处于低水平运行。 四承包期确定三年不变,未能适应国内非经营环境的变化。遇有重大的环境变化,承包企业往往难以完成承包任务。 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时期这一轮外贸体制改革重点放在微观管理层的变革,它既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前一阶段简政放权道路的连续。在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有两项特殊重要: 一取消国家财政对出口的补贴,按国际通行的做法由外贸企业综合运筹,自负盈亏; 二转变按地方实行不同外汇比例留成的做法,实行按不同商品大类统一比例留成制度。此后,中国外贸经营根本打破了“大锅饭体制,外贸企业的
9、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外贸财政补贴的取消使外贸企业第一次被真正作为外贸经营主体和参与竞争的独立实体而受到重视,使国内外贸企业能够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自我进展、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国际竞争力量,从而在更深更广的范围内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市场秩序健康进展,同时,它还扩大了企业对外汇的支配使用权,有利于保持适度的进口增长,为进一步拓展对外贸易关系制造了良好条件。另外,为了保证国家收汇并防止逃汇、套汇,外汇管理部门和结汇银行实行跟踪结汇,加强了对出口外汇的管理。版权全部 截止至年底,中国有外贸经营权的各类企业不包括已投产的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达多家。原有的宏观
10、管理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外贸进展的需要。企业自主权的扩大,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也召唤政府建立一套多形式、多层次、既灵敏又统一的管理体制。为此,国家提出按现代企业制度改组国有企业,实行一系列措施鼓舞外贸企业进行股份制的试点工作,鼓舞专业外贸公司实行进出口制,鼓舞工贸结合,进展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经营,从整体上促进全国外贸规模的进展。 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新进展年,中国政府开头了以汇率并轨为核心的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有:一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发挥汇率对外贸的重要调控作用。国务院确定,从年月日起,实现双重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根底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建立银行间外汇市
11、场,改良汇率形成机制,保持合理的、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取消现行的各类外汇留成,取消出口企业外汇上缴和额度管理制度,实行银行售汇制,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外汇体制改革为各类出口企业制造了公正竞争的良好环境,有助于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大大加速外贸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更有效地发挥汇率作为经济杠杆调整对外贸易的功能;有助于中国外贸体制与国际规章接轨。年月日,我国还宣布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规定的义务,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 二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完善对外贸易的宏观管理。加强和改善客观管理,即管方针、管政策、管规划、管监督,在年对外贸易法公布实施的
12、根底上加快制定并实施各种配套法规,将对外贸易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宏观上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如汇率、关税、税收、利率等调整对外贸易。对进出口总额出口收汇和进口用汇实行指导性规划。加快赐予具备条件的国有生产企业、商业物资企业和科研单位外贸经营权,截止年底,我国各类外经贸企业已达万多家其中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多家,外商投资企业万多家。年月,外经贸部公布了关于设立中外合资对外贸易公司试点暂行方法,规定外国公司、企业可以与中国的公司、企业在上海浦东新区和深圳经济特区试办中外合资外贸公司。外商不仅在生产领域,而且可以在流通领域进行合资合作经营。此外,年我国还在个经济特区进行生产企业外贸经营登记制试点。外贸经营
13、权将依据我国的对外承诺,最终由审批制转向依法登记制。 三加快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国有外贸企业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科学管理,乐观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综合商社和设立监事会、内部职工持股等试点,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我国外贸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抵抗风险力量差,政府鼓舞企业在自愿、互利的根底上跨行业、跨地区联合、兼并,向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和综合化方向进展,逐步形成一批以外贸公司为龙头,贸工技商结合的综合商社和以生产企业为核心,具有多种功能的产业跨国公司。对一些小的外贸企业那么依据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那么,实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进行改组,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通过组建企业集团或综合商社将分散的外贸经营权重新统一起来,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体制进展的新趋势。国际经验说明,依靠建立企业集团等形式而形成的行业垄断或产品市场垄断,以及由此消逝的不完全竞争条件,是防止产业内部或国家之间过度竞争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和标准国际贸易秩序的一种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