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4.80KB ,
资源ID:1761600      下载积分:8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17616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3年我国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思考.docx)为本站会员(sc****y)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3年我国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思考.docx

1、我国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思考 一、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其原因 (一)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 1984年,我国才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起初,中国人民银行设计该制度的思路是要保证集中控制必要的信贷资金,以便通过再贷款形式控制信用规模及调整信用结构。从1985年至今央行根据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23次的调整,如图1所示。 1985年央行把法定存款准备率统一调至2023%。随后的两三年内,由于严重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央行在两年内两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起到紧缩银根、抑制通胀的作用。 1996年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之后,宏观经济形势发生转折性的变化,短缺

2、的经济时代根本结束,需求缺乏成为经济开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国民经济的开展需要更多的信贷支持。经过充分的酝酿和准备,1998年3月,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大幅下调到8%。1999年,我国内需缺乏和通货紧缩现象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日趋明显,我国经济的启动此时除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外,还需要相应增加货币供应量予以配合,为此,央行进一步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至6%。这两次的效果非常明显,2022年存款金融机构的贷款量比1998年增加了约2万亿元,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2022年上半年,由于贷款扩张迅速,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不断下降,并导致总准备金比率下降

3、。在这种压力下,央行不得不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以调控信贷走势,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2022年一季度,银行贷款再次呈现快速增长,一些贷款扩张较快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及资产质量等指标有所下降。于是,央行从2022年4月25日起施行差异存款准备金制度,并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到2023年,由于我国信贷规模激增,出现流动性过剩问题,央行采取了连续小幅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方法,至今共上调16次,以控制过剩的流动性,以下就调整的原因进行分析。 (二)央行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分析 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际收支的大幅顺差导致央行被动投放根底货币,货币信贷总量增长过

4、快,这是造成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央行采取了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仅在202223年一年内连续11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高频地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十分罕见,202223年又实行了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这几年经济形势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央行此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流动性过剩。图2显示,我国顺差额逐年快速增长,从2022年的304亿美元到202223年的2226亿美元,增长7.3倍。202223年年底,我国外汇储藏余额突破15200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全年外汇储藏增加4619亿美元,同比多增2144亿美元。202223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继续增加,进出口总额21

5、73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净增加4134亿美元。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比上年回落1.5%;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加快0.9%。贸易顺差222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51.2亿美元。 图3和图4显示。2022年以来,巨额的经常工程和资本工程双顺差是外汇储藏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外汇储藏持续快速增长,又导致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每年以35%以上的速度猛增,人民银行被动吐出大量的根底货币,并且这种趋势仍在继续,不断增加的根底货币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又使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m2)远远大于实际需求量,并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猛增,从而造成流动性大量过剩,因此,央行必须回

6、收多余的流动性,维护总量平衡,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以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效果。 基于外汇占款而被动投放大量根底货币的事实,202223年央行明显加大了对冲流动性的力度。首先,202223年内11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共计6个百分点,冻结资金约1.8万亿元;其次,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启动以特别国债为质押的正回购业务;其三,市场化发行央票与定向发行央票相结合,共发行央票4.06万亿元,并发行5期定向央票共计5550亿元。总体看,202223年全年央行共回笼资金约6.94万亿元,净回笼量2.63万亿元,比2023年增加了约1.38万亿元,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外汇占款导致的根底货币扩张。 202223

7、年1月25日央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冻结资金约1900亿元,3月25日再次上调0.5个百分点,调整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到达15.5%。按照202223年底全国40120230亿元的存款总额计算,此举冻结资金约2022多亿元。考虑每年约5000亿元的根底货币投放支持贷款及经济增长,我国应该还有一定的吸收流动性的空间。但是,随着外汇储藏的增加,这一空间正在缩小。 2.固定资产投资过热。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处于高速增长中,平均增速到达25%左右。2023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2023870亿元,比上年增长24%。20222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仍然高位运行,虽然增幅有所回落

8、。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529亿元,同比增长25.7%,比上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同时,一直困扰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系统的房地产投资过热问题,依旧没有好转,总体房价上涨过快,偏离了房地产本身开展的轨迹,而一旦泡沫破灭,将会损害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健康开展。 3.信贷规模过增。图5显示。2022年以来我国新增贷款快速增加,到2022和2023年由于中央实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虽然增幅有所回落,但两年的新增贷款总和仍然到达3.5万多亿,而到2023年,增幅又开始触底反弹,仅第一季度的新增贷款已经超过了央行整年货币政策的目标总和。 202223年以来,货币信贷增速仍然较快,流动性过剩比

9、拟突出。9月末,广义货币(m2)为39.3万亿元,同比增长18.5%,比上年末加快1.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为14.3万亿元,增长22.1%,加快4.6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为29031亿元,增长13.0%,加快0.4个百分点。9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33602亿元,同比多增6422亿元;各项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47488亿元,同比多增5893亿元。前三季度,货币净投放1958亿元,同比多投放302亿元。连续多年出现这种贷款绝对数量居高不下的局面与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其他的投资和盈利渠道、过度依赖贷款盈利的商业行为有关,商业银行单一的盈利模式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就决定了

10、这种贷款冲动将长期存在,如果不加强流动性管理,稳固宏观调控的效果,新增贷款的恶性增长随时都可能爆发。值得注意的是,中行、工行、建行通过海内外上市获得巨额融资,这更扩大了资金的流动性。这种融资的增加实际上是资本金的增加,使商业银行的杠杆效应扩大,间接使银行的新增贷款成倍增加。因此,央行可以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信贷发出明确的紧缩信号,来收紧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对冲局部过多投放的根底货币。 针对我国经济过热、流动性过剩和信贷规模的激增,可以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控制信贷规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工具等。控制信贷规模是指中央银行根据有关法令,直接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

11、贷活动进行控制,进而控制货币供应总量。利率工具通常通过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央行还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进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另外央行可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来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到达紧缩货币供应量的目的。经过近期内频繁的调整,我国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到达历史的最高值15.5%,而传统的货币政策理论认为,法定准备金率是“一剂猛药,威力巨大,对宏观经济影响深远。 因此,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说是一种因时制宜、大胆创新的政策尝试,相对其他政策工具而言,在特定时期自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以下将对连续上调存

12、款准备金率所带来的效果进行分析。 二、我国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分析 自2023年7月5日至今,央行1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主要目的是紧缩流动性,减缓信贷投放。其效果分析如下: 1.对回笼流动性的影响。图6显示。从2022年开始,央行就大量发行票据对冲流动性,导致票据余额连年大幅增长,到2023年总的对冲流动性约3万亿元左右,深度冻结流动性约1万亿元。而202223年前三季度就发行票据992023亿元,余额随之增长为39160亿元,然而这对总体流动性影响并不大,因为中央银行所持有的政府有价证券数量有限,而且发行央票本钱很高,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空间。根据计算,考虑到滚动

13、对冲的本钱,目前发行1元的央行票据,大约只能回笼0.3元的市场流动性。而巨额的公开市场出售导致了央行票据的高本钱,央行票据的每年利息本钱就有470亿元左右(邵川,202223),发行票据对冲过剩流动性的高本钱使央行迫切需要使用见效快、本钱低的政策工具以紧缩货币供应量。 (1)控制信贷规模具有见效快、针对性强的特点。202223年下半年开始,央行一方面加大流动性回笼,另一方面加强控制信贷快速增长的调控力度,其内容包括:加大窗口指导力度,增强政策刚性和针对性,对贷款规模控制,严把信贷关;加强政策联动性,逐步实现由总量控制向结构调整的转变等,效果已十清楚显。202223年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首先要加

14、大控制银行体系的信贷增长,减少银行体系创造货币的速度和能力。控制信贷对“双防的直接效果是降低信贷规模,降低固定资产投资,有利于防止过度投资加速经济由偏快向过热转化;对“双防的间接影响是减少流动性,进而对流动性过剩造成的所有不平衡都产生缓解的作用。 (2)利率对回收过剩的流动性效果不明显,因为目前我国利率的传导机制不顺畅,存在“利率软约束现象,提高利率还会抑制投资和消费。202223年以来,央行已经连续六次加息,其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加息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中美利差倒挂,在美国连续降息的情况下,我国加息又会引起热钱的大量流入,央行又会被迫投放根底货币,因此,利率调整难以发挥吸收市场流动性的作用。(

15、3)相对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巨斧或“猛药,并能缓解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笼人民币所带来的本钱压力。2023年7月以来的16次法定准备金率上调,累计上调幅度达8%,大约冻结了30000亿元的超额准备金,通过货币乘数效应,最终影响的市场资金规模大约在120(00-140000亿元之间。通过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回笼过剩流动性的作用。 然而,依据乔顿著名的货币供应模型: m=(1+k)b(rd+rtxt+e+k) 其中根底货币(b)、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定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n)可以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超额存款准备金率(e)由商业银行决

16、定,定期和活期存款的比率(t):通货存款比率(k)由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决定。由该模型可知影响货币供应量的经济主体有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公众。在此模型中,各行为参数对货币乘数m的影响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id和it上升,就会引起货币乘数的下降,最终引起m多倍的下降,但是商业银行会根据rd和n的变动来进行资产负债的重新安排,使得各类存款此消彼长,引起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的下降,从而削弱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对m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巨额超额准备金的条件下,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m的效应是有限的。进一步而言,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会使局部超额准备金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假设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再贷款、再贴现等路径使回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