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时代好少年的三好与三新演讲稿 同学们: 从我们的父辈开始,就有“三好学生的说法,这“三好指的是“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学习好、身体好自然不必说,品德好的含义就很广了,热爱祖国、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善良勇敢,等等,这些传统美德,无论任何时候都应该成为我们小学生的行为准那么。 今天,我要重点说的,是在新时代下,我们要具备哪些新的品质。 首先,新的时代是一个强调合作共赢的时代。我们要学会合作学会分享。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比方张盈双能歌善舞、郗嘉轩勤学好问、秦和祎心灵手巧、武澍璟练习跆拳道不怕苦不怕累只要我们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互相学习、密切配合,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2、 第二个新,指的就是“新知识“新技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学好现有的知识的同时,多关注、多学习新的知识,为将来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打好根底。 第三个新,其实是个老生常谈,那就是要在新时代里多一份坚持。我们现在的生活都很优越,爸爸妈妈给我们创造了很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有时甚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也让我们有些懒惰有些娇生惯养,做什么事情都出不了苦,坚持不下来。但是所有的成功都不可能随随便便获得,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今年,我给自己定下了三个坚持,坚持锻炼每天跳绳半小时,坚持读万卷书每周去一次图书馆,坚持行万里路每周和爸爸
3、妈妈去实地探访一位历史名人。相信坚持去做,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忘“三好,让传统的“三好学生成为我们的标杆, 践行“三新,为将来的腾飞积蓄力量。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第二篇:新时代好少年演讲稿新时代好少年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 同学们: 大家好。我叫胡梓轩,是凉州区开展街小学六年级(4)班的小学生。我并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我是一位体贴父母,尊敬师长,热情大方,乐于助人的小学生。父母的言传身教,老师的感染熏陶,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一颗颗健康向上的种子,这使我一天天茁壮成长起来。 我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全面开展。在知识的海洋中,我就像个
4、贪婪的索求者。我不但努力学习教科书上的知识,课余时间还广泛涉猎各种书籍,不断丰富、充实自己。正是因为有了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善思乐学的精神,使我不但具备了广博的知识根底,还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一直以来,各科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并在每年学校组织的作文竞赛、数学竞赛中屡次获奖。2023年,我在学校举办的“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演讲比赛中获得全校个人一等奖。 在家里,我是一个懂事明理、善解人意的好孩子。每天做完作业后,我都尽量抽出时间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帮妈妈清扫卫生、收拾房间、摘菜洗碗。记得有一次妈妈感冒发烧很严重,8岁的我第一次为妈妈熬制了一碗“爱心粥,妈
5、妈感动的留下了泪水。在校园里,我是一个尊敬师长,乐于助人的小学生。老师给予了我知识,帮助我成长,没有老师的辛勤付出,就没有我所取得的这些成绩。从一年级开始,我就是班里的班长,这是我最骄傲的事情,作为班长,我主动帮助同学们,和同学们一起成长,对于班里学习困难的同学,我总能伸出援助之手,拿出热心和耐心不厌其烦地辅导和讲解,直到他们弄懂为止。因此,同学们遇到不明白的问题,都愿意和我一起探讨、交流,向我请教。班级是我的另一个家,我对她充满了热爱之情,我愿意为她努力付出,为她增添荣耀。 我是一个兴趣广泛,希望自己全面开展的学生。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坚持练习创意画、素描画、水粉画、动漫,经常在学校比赛中获得
6、名次;我喜欢乒乓球和足球,经常利用周末和节假日与好朋友一起练习;我也喜欢弹琴,不管春夏秋冬,电子琴都是我不可缺少的朋友,去年我的电子琴测试通过了七级考试。 成绩只代表过去,我的人生之路才刚刚起步。我会用自己的正直和蔼良为歌,爱心和热情为曲,谱写新时代好少年的进行曲。我会用爱心、恒心、信心、诚心托起更加灿烂,更加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第三篇:新时代演讲稿大学与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哈佛大学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drewgilpinfaust 清华海外名师讲堂 2023年 讲稿/textaspreparedfordelivery 尊敬的陈吉宁部长,陈旭书记,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今天能够
7、回到清华大学,就我们这个时代最紧迫的问题和大家交流想法,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们在本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气候变化以及致力于构造一个可持续、宜居住的世界。今天,海平面上涨威胁着海岸线,日益频繁的旱灾不断改变生态系统,全球碳排放仍在持续增加。 有一句谚语,说种树最好的时机是二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我七年前第一次访问清华时,曾和顾校长一起,种下一棵友谊树。今天,我很快乐能够再次访问这个美丽的校园。我知道,这里早在清代就是京城的园林名胜。我也很快乐地看到,清华-哈佛友谊树已经成为我们众多领域的合作关系蓬勃开展的象征。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见证着我们的合作为世界创造的无限可能性。正因为这样,我今天希望花
8、一点时间,来讨论贵我两校这样的大学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能够发挥的特殊作用。 四个月以前,同样是在北京,习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共同发表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u.s.-chinajointannouncementonclimatechange),承诺在未来二十年内限制美中两国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是一项历史性的声明,它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碳排放国设定了宏伟的目标,同时也标志着习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希望通过它推动其他国家同样的行动。其实,这两位领导人都是我们的校友:他们一位是清华化学工程和人文专业的毕业生,另一位毕业于哈佛法学院。七年以前,甚至就在一年以前,我们都很难预见他们能够达成这样的共识。然而,贵我两校数
9、十年前就已经为它播下了种子。我们培养了有能力把数月的讨论转化成国际性里程碑的领袖;我们超过二十年的气候分析合作为声明奠定了理论根底。而这些事情,惟有大学才能做到。 美中联合声明的发表,对两国关系,乃至全世界的开展来说,都是一个重要时刻。我们自然应该为这一时刻的到来感到欣慰。中国一直以来为解决复杂的经济与环境问题做出着巨大的努力,这一点非常值得赞赏。中国不仅帮助六亿人摆脱了贫困,而且实现了风能装机容量世界第 一、太阳能装机容量世界第二的巨大成就。正如一位哈佛气候专家所言,中国“在能源系统低炭化方面的投入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 然而,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气候变化的规模和复杂性仍然要求我们保
10、持谦逊,作长远的考虑。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这还只是一个开端。最近在中国广受欢迎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就清楚地提醒着我们,环境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实现两国政府的承诺,需要社会的每个领域都做出奉献。工业界,教育界,农业界,商界,金融界,乃至每个公民个人,所有这些主体的参与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将是一次能源和环境的革命,一个全新的模式,它将改善公共卫生,保护地球,引领我们两国共同走上开展繁荣、低碳经济的道路。 没有人比清华的师生们更能理解这些道理,因为在清华,这些问题都是科研的重中之重。你们的前任校长,陈吉宁先生,是一位清华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毕业生,也刚刚被任命为环保部部长。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位架
11、桥者,一个充满远见和新思想的人,一位令人鼓舞的领导者。 要实现2023年气候联合声明中的宏伟目标,我们所有人也都必须发扬这些品质。这些目标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为转变能源体系出一份力,减少能源使用造成的环境破坏。就像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jobs)常说的,我们必须要“不同凡想(thinkdifferent),寻找新方式来认识老问题,并且“尊敬那些能为世界带来积极改变的人。大学尤其善于“不同凡想。我今天特别想强调的就是这一点。每一代人都有他们自己沉重的使命。而“不同凡想“地思考如何在地球上栖居,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除了波士顿和北京,还有哪里更适合于思考这个问题呢。除了生产利用新知识,
12、增进政治文化理解,推动对话,分享解决方案,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面临这个挑战呢。除了你们,最与众不同、最有想象力、最有好奇心、最有胆识魄力的清华学子们,还有谁能更好地答复这个问题呢。 要有效应对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有三项条件必不可少: 第一项条件是合作。 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性的伙伴共同解决。气候变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我们喝着同样的水,我们共享同一个地球。我们不能再各自为政,因为那样做下去,代价实在太大。 自然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leopold)写过一篇在很多中国中学教材里都能找到的文章,叫大雁归来。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位妇女受过良好的教育,大学时代表现优异,却“从没
13、见识过大雁每年两次飞越她遮风挡雨的屋顶。这位妇女常常吹嘘的教育“,奥尔多问道,是不是仅仅在让她“牺牲认知力来换取价值小得多的东西呢。他还补充说,如果是大雁牺牲认知力“的话,它很快就会变成一堆羽毛。如果我们不能建立起相互理解和对共同环境危机的认识,不能在解决问题时团结一致,恐怕也会变成这故事里所说的“一堆羽毛。 我们早已见识过合作关系的强大力量。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哈佛和中国就从各种合作关系中获益匪浅。这个历史现在还在鼓励着我们: 费正清(johnkingfairbank)。1933年,他在黎明时分坐着银蓝相间的公交车去清华,给他的首批学生上课。而他传授的关于中国的学术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他
14、的老师,时任清华历史系系主任,杰出的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这些经历改变了费正清先生的一生,也改变了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有力地推动了哈佛整个中国研究领域的转变,而今天我校的东亚研究那么囊括了各种学科,从历史和文学到政治学和植物学的370门课程。 威尔逊(ernesthenrywilson)。192023年,他和一队中国植物收集者一起航行在扬子江上,用相机记录着各种文化,并为哈佛的阿诺德植物园收集了数千种植物标本。威尔逊和中国的长期合作已经成为了一部即将上映的央视特别节目(以及哈佛上海中心的一个展出)的主题。它是我们之间最为紧密的联系之一,也是对中国自然世界惊人的美丽与多样性的一曲赞歌。 竺
15、可桢。在通过奖学金选拔考试后,他于1918年获得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而他参加考试的学校,正是未来的清华大学。他成为了中国气象学之父,并率先收集整理了五千年来的中国气象数据。作为大学校长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更以科学精神和求是精神培养科学家,重塑了中国教育。 正是这样的精神为哈佛中国环境工程(harvardchinaproject)奠定了根底。这个1993年成立的跨学科工程旨在研究中国的大气环境,能源体系与能源经济,以及环境问题在美中关系中的作用。它以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为基地,与哈佛多数的学院以及十余家中国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这其中就包括清华大学的七个不同院系。工程刚开始时,气候变化还没有成为我们每天必读的头条新闻。那时,连它的创始人马罗伊(michaelmcelroy)教授、执行主任倪世祺(chrisnielsen),以及不久后参加的清华教授郝吉明、倪维斗、贺克斌、王聿绚,都没能完全预见它的影响力。哈佛中国环境工程树立了合作的典范,成为了大量环境学知识的生产引擎,而这些知识不仅影响了两国的政策,也改善了我们两国人民的生活。 说到哈佛中国环境工程,请允许我用两位刚开始她们职业生涯的年轻女研究者来举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