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略论金融创新推动经济转型 背景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开展方式的转变、现代产业的转型决定着现代金融的转型,中国金融业的开展必须效劳于中国经济及其产业转型这一重大主题。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开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必然为金融业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带来新的开展机遇。 “十二五期间,国内金融业需要及时跟进,缜密组织,把握产业转型升级脉络,找准金融效劳创新转型的切入点,在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及时高效效劳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新开展和新跨越。 加快构建多元灵活的金融体系,有效扩大金融的覆盖面和渗透力。在保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格局根底上,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新型金融组织。一是大力推进
2、专业性、区域性银行组织的建设。继续开展各类股份制商业银行,加快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组织的建设。特别是要解决好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开展的资金支持,扩大金融效劳的覆盖面。二是大力开展各类非银金融机构。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和需求,开展证券、保险、信托、期货、金融租赁、担保、资产管理等机构,拓宽当地的投融资渠道。 加快间接融资创新,构筑多层次信贷市场,满足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国有政策性银行要发挥政策带动优势,加大对根底设施建设的支持,为加快转变经济开展方式奠定根底。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支持企业做优做大。地方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层次少、决策快、效劳灵活的
3、特色优势,成为推动中小企业开展的引擎。通过建立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充分发挥资金辅助作用,大力支持“三农和特色经济开展。 加快直接融资创新,发挥其推动经济转型的作用和成效。一是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经济转型。要大力开展包括发行股票、债券和资金信托等直接融资方式,以拓宽各行业、地区的融资渠道。推动包括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在内的企业上市进程,以此为突破口,推动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做大做强。二是加快债券市场开展步伐。允许优质企业发行债券,增强其直接融资能力。加快开展企业债券,包括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以及短期融资券和中长期企业债券,争取在利用债券市场方面有所突破。
4、三是建立场外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是中小企业要素配置的重要平台,可以促进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开展,通过协议转让、拍卖等多种形式处置所质押的产权,解除银行的后顾之忧。四是积极开展期货市场。进一步加强大宗商品期货的上市研究论证工作,扩大农产品期货品种,引导相关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躲避市场风险。五是大力推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促进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 加快保险机制创新,构建多层次保险体系,壮大抵御和化解产业风险的社会根底。一是明确现代农业、生态环保业、新资源开发业、新材料加工业等新兴产业的政策属性以及在产业保护制度中的地位,明确规定一些涉及国计民生长远利益但在一定时期内又有
5、着较强经济风险行业的保险目标、保障范围、保障水平。二是立足现有保险资源的组合和优化,推进商业性保险、政策性保险和再保险三者有机组合的保险经营体系的建设。探索适合各地经济实体的多种形式的信用担保体系,组建符合经济开展需要的政策性担保公司,鼓励设立会员出资的会员制担保公司等,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三是开展包括行业性中小企业贷款应急基金、商业性担保机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等多层次、多形式担保组织,拓宽贷款品种和抵质押品范围。通过免征营业税、准备金提取和代偿损失税前扣除等政策,调动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和担保机构的积极性。积极扩大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对新兴行业的保险业务,综合运用财
6、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经济手段促进新兴行业保险的开展。四是优化保险市场主体结构、业务结构、渠道结构和区域结构,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开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加快机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效劳创新,不断提高金融业核心竞争力。一是金融机构要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根据所处的地理区位、产业状况以及金融生态环境要求等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商业经营模式,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效劳。要切合不同企业的不同开展阶段,为企业成长提供一揽子、全过程、综合化的金融效劳解决方案,满足企业个性化、多元化、综合化的金融需求。二是持续提升专业效劳能力,通过细分市场,围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不断向广阔经济主体提供个性化、特色化与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并不断拓展营销渠道和支付模式。注意引入竞争机制,在满足广阔企业和居民效劳投、融资需要的同时,不断培育和开掘新的利润增长点。拓展业务范围,降低征信和营业本钱,从传统的粗放性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型。三是建立和完善推动金融产品和效劳创新的协调机制,银行、证券、保险监管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推动产品创新和效劳创新的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信息沟通、政策指导和创新管理,增强金融效劳工作的针对性,切实加强对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农业农村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开展作出积极奉献。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