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党课:秉持廉洁自律,躬行勤政为民 专题党课:秉持廉洁自律,躬行勤政为民今年是建党101周年,今年以来,全县环保系统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坚持不懈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共产主义抱负信念更加坚决,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的宗旨意识日益深厚,遵规守纪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加,能够严于律己,清正廉明,以民为本,勤奋工作,为实现疼惜环境、保障进展做出了应有的奉献。在确定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虽然未发生腐败问题,也未觉察“吃、拿、卡、要等不廉洁现象,但在个别同志身上照旧存在接受吃请的问题,还有个别同志利用手中的权力到用地单位去办私事
2、,为自己、为家人、为亲朋好友谋取私利,这些事情看起来并不严峻,好象是人之常情,但假设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私欲将不断地膨胀。大家都知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吧,假设存在“恶小而为之的思想,不去节制私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位置的变化,欲望会逐步升级,一旦温度适宜,就会孵化出巨大的贪欲,后果将不堪设想。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四周发生的一些人和事并非一开头就腐败,大都是由小变大,由违纪违规到违法,教训格外深刻,发人深省。对此,我们必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觉,时刻把自己置于党纪国法之下,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下面,依据局党组的支配,今日的这堂党课,由我来跟大家讲一讲“关于廉洁自律和勤政为民问题。我要
3、讲的题目是:秉持廉洁自律,躬行勤政为民。主要讲以下三点:一、深刻理解廉洁自律和勤政为民的内涵廉洁自律、勤政为民是党和人民对党员干部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党员干部应具备的根本素养和道德准那么。廉洁自律是勤政为民的前提,假设一个党员干部管不住自己,对自己无所约束,滥用权力,为所欲为,甚至违法乱纪,那么他就没有资格、没有威信去当领导、管别人,他就不行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政之要,贵在廉洁。“廉洁应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在对待钱物上不贪不占;二是在对待权力上不以权谋私;三是在对待名利上要淡名轻利;四是在用人上要任人唯贤;五是在纪律上令行禁止。“自律,就是自我约束自己,自己管住自己,
4、自己完善自己。自觉地遵守各种社会标准和国家法规,把个人的所作所为严格限制在合理合法的界限之内,在具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自我检点,从而实现自我言行与社会标准、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有机统一。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自己的小节和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严格以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假设干准那么和中心“八项规定作为自己的行为准那么,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熬炼、自我修养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思想政治素养,实现人生的升华。“勤政,就是忠于职守,勤奋敬业,不当“懒官。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实践者,必需在其位谋其政,兢兢业业地工作。
5、事业是干出来的,为人民效劳不是一句空话。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同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加事业心和责任感,增加忧患意识,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勤奋工作。“为民,就是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群众利益无小事,但凡人民群众需要的,都是我们应当努力去做的,大家理应挂念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问题和困难,使群众切实感到党组织的关心和社会主义的温存,增加党的感召力,调动起他们的乐观性。作为环保系统的干部职工,在平常的工作中要做到“五常,即常怀为民之心-以民为本,心里永久想着群众;常听为民之言-广开言路,通过多种途径,准时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常思为民之策-做决策要替群众着想,
6、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常兴为民之举-坚持不懈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扎扎实实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少说多做。常记为民之托-正确行使人民赐予的权力,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环保部门而言,由于近年来国家对环境疼惜工作的重视,管理越来越严,审批门槛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我们环保部门权力较大,上门来找办事的人多了,我们每位同志都分工负责一些事务,或多或少的把握着一些权力,特殊是一些职能科室,每天是人来人往。对此,大家确定要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牢记权力是党和人民赐予的,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是我们的职责,为人民效劳是我们的宗旨,作为环保系统的干部职工,我们吃的是环保饭,做的是环保事,毫无理由不廉洁自律,毫无理由不勤政为民。 当前,由于环境疼惜政策从紧,环保部门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部门,担负着疼惜和保障的双重职责,也处于疼惜与保障的两难境地,我们不能只讲管理而不讲效劳,或者只讲效劳而不讲管理,二者择其一都是不称职的环保人。在实际工作中,大家要既当管理员,又当效劳员,更当宣扬员,多与地方党委、政府、企业、群众进行沟通,主动宣扬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让他们在谋求进展的过程中对环保工作达成共识,从而形成理解、支持、关心环保工作的大环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