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赴港交流教师看香港数学教育赴港交流教师看香港数学教育 游利瑛 自教育部实施“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及协作计划”以来,内地多批优秀教师及教研员前往香港特别行政区,在指定的学校参与香港教育及课程的改革,与香港教师进行交流、研究及协作教学,举办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编订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册,促进教学资源分享。为进一步了解香港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时任香港教育局常任秘书长谢凌洁贞女士(以下称“秘书长”)曾多次與内地数学组交流教师(以下称“交流教师”)就香港教育、教材文本、课堂教学、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交谈。香港教育:中西结合,目标多元 秘书长:香港的教育怎样?交流教师:“全人教育”思想是香港学校教育思想的主流。
2、在其指导下,大多数学校提出了德、智、体、群、美的培养目标。香港中小学按管理角度和经费来源,主要分为私立学校、公立学校、津贴学校和直资学校 4 类,不同的学校对学生培养目标又有不同的诠释,办学目标求同存异、丰富多元。但不论是办学目标的提出,还是学校课程设置、环境布置、活动安排,都处处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努力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交流教师:香港的小学数学教育既有东方传统的重视知识体系架构、重视基础知识学习、重视教师作用的特点,同时也有西方教育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强调合作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尊重个性发展的特点。香港数学教材:特点明显,版本多样 秘书长:香港数学教材的情况怎
3、么样?交流教师:香港数学教材是多元化的。课本版本很多,基本是 16 开本,繁体字。纸质很好,色彩鲜艳,图文并茂。每个年级 4 册,上、下学期各 2 册,一至六年级共 24 册。内容包括“数”“图形与空间”“度量”“数据处理”和“代数”五个学习范畴。每课备有适当的课堂和家课练习,巩固学生在该课所学的知识。为适应学生能力上的个别差异,课本一般都编有“挑战站”或“解决难题”等篇幅,在每一个单元完结处,还提供“小发现”“小总结”“小档案”等作为该单元的概括性温习,以方便学生自行温习之用。交流教师:香港每一套数学教材的编写,都依据数学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教材的编写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注重加强学习活
4、动,让学生在动态或静态的活动中获取数学概念、知识或技能。二是密切联系生活,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能够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三是重视解难策略,学生课本中设有“解难策略”,帮助学生掌握解题要点。教师手册也设有“解难策略”的详尽分析,并介绍了七种适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解难策略,即分析与综合、简化与分拆、假设与验证、枚举与试误、寻找模型与发现规律、绘图显示问题细节和列表显示条件及关系。四是关注知识应用,香港教材各册都有把新知识进行应用的特别篇幅,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交流教师:香港的教学资源丰富多彩,不仅教材的版本多,教材配套的教具和学具也非常完备,包括课件及教师
5、用书,都能有效地协助学生学习数学。秘书长:香港的教师用书编得怎样?交流教师:香港的教师用书虽然看上去内容很丰富,但内容都过于简单。内地北师大版的教师用书在编排上,课本内容写在左边,教学批注写在右边。人教版的教师用书具体、详细,分析入微。秘书长:香港数学教材有没有要改进的地方?交流教师:教材上可改进的地方不少。比如,香港小学教材对百分数的定义是“分母是 100 的分数”,这是有争议的。如“米”就不是百分数,也不可以用百分数表示。香港教材上有“百分之 45”(规范的写法是百分之四十五或45%)、有分数式百分数“%”(规范写法是 8.6%)等等。交流教师:香港教材联系生活、图文并茂。不过,教材在与现
6、实生活的联系上还是有欠缺的。例如,我们到超市去买米,一般都是 5 千克、10 千克整袋装,盐也是 500 克、1000 克整袋装。而在香港教材上,在“带分数乘法”的内容中出现了“买一袋五又三分之二公斤的大米”,其实超市里没有这样的重量包装。香港教学:关注过程,较少训练 秘书长:能不能谈谈香港小学课堂教学的情况?交流教师:香港的课堂教学弹性大。课堂关注过程学习、关注个体差异,分层教学做得好。应用题教学注重解难策略,计算教学重视算理算法,度量教学重视实践体验,结论则较少给出。如在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香港教师会教学先通分,变成同分母分数,然后再进行相加减,但总结时较少提及此为“转化”的数学思
7、想。交流教师:香港数学教师较少提“训练”二字。其实“训练”与“机械训练”是不同的。反复的无意义的训练才是不好的。香港有些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好,就是因为没有训练。其实,任何事情都有“度”,(训练)过了不行,但没有(训练)也不行。教师培训:工作繁忙,时间很紧 秘书长:可以谈谈教师培训方面的情况吗?交流教师:香港在职教师普遍学历高,但他们工作量太大,一般小学数学教师每天要上五至六节课,数学老师不仅教数学,而且还要教英语、中文等其他主课,更要兼任学校的其他工作,与外界的交流机会不多,参加培训的机会也不多。交流教师:教师的学历高,“知识”有了,但如何“教知识”也很重要。教师要有“教”的方法,“教”的艺术。内地教师重视对课程标准的解读,重视把教学思想、理念落实到日常教学行动中,内地的教师累在“备课”。而香港许多学校都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每人负责部分单元的备课,由一位教师主讲,其他教师补充,在交流改进的基础上,主备课人再完善教案和课件,并存放到学校的资源库,供其他同行使用,所以香港教师累在“上课”。香港教育与内地教育各有所长,内地的做法不一定都要与香港求同,我们可以在保持自己优势项目的同时,与香港教育同行多交流,共享教育改革创新的成果。(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