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部生态主义的赞歌【内容提要】森林之歌是我国于2022年创作出的首部大型自然类纪录片。它通过全景展现中国森林的多样和神秘,将生态主义思想贯穿其中,为我国自然类纪录片开启了新的篇章。本文试从重视并拯救森林、赞颂生命的力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三个方面,探析了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中的生态主义表达,揭示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物种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关键词】自然类纪录片 森林之歌 生态主义电视纪录片以客观呈现生活为主要目的,是人们洞悉自然和社会的一面镜子。其中,自然类纪录片是电视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意于呈现与人类共生的动植物的生存状况,展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近年来中国电视纪录片蓬勃开展,但相较而言
2、,人文纪录片涉猎较广而对自然类纪录片的关注度不高,观众探知自然奥秘的渠道大多来自国外输入的纪录片,如帝企鹅日记地球迁徙的鸟等,美丽中国也是CCTV与BBC合作拍摄。直到森林之歌的出现,算是填补了中国自然类纪录片的空白。森林之歌是由国家林业局、财政部、中央電视台联合摄制,由陈晓卿、马伟平任总导演的我国首部大型自然类商业纪录片。创作者们历时四年深入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之中,耗资1000万制作出总时长550分钟的展现我国森林幅员及其原始面貌的作品,为我国自然类纪录片开启了新的篇章。它通过大量情节的铺设,向观众说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并引发人类对自己行为的深切反思,表达了应有的人文关心,进而启迪人
3、类与自然和平共处。一、重视并拯救森林以森林作为纪录片的聚焦点,这一做法就算置于电视纪录片种类繁多的当下,也属于一个相对小众、关注度不高的领域。但森林之歌引导观众以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看待森林,将自己视作自然中的一份子,却也到达了创作者的初衷:试图在作品中尽可能去除人类的主导意识形态,凸显对生态系统的宏观理解,引发人类对自然与文化的思考。正如该纪录片宣传语所标榜的:“全景展现中国森林的多样和神秘,让世界了解中国真实的生态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开展和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加剧,人类建造工厂、扩大城市面积、掠夺自然资源等行为挑战生态环境的承载底线,不仅环境遭到破坏,人类自身也面临生存危机。在自然类纪录片中
4、,创作者们意识到了人类贪婪的野心,着眼于表现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使生态坏境日渐恶化,数量不断减少的自然物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人类急需跳脱“人为一切事物尺度的狭隘视角,将自然放到与人类等同的位置去对待。森林之歌第二集绿满天涯里,创作者梳理了由远古到近代的森林演变史:夏朝建立时森林覆盖率下降到60%;从夏建立到秦统一中国,中国人口从140万左右增长到2000万,森林覆盖率下降到46%左右;从秦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1128年间,人口增长到8300万人,森林覆盖率下降到33%;1949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8.6%。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突出了人口暴涨、人类活动对森林的恶劣影响,说明在工
5、具理性控制下,人类对物质利润的极大追求使地球面临的生存危机,自然令观众意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创作者追溯森林保护的时间脉络,用平实的镜头展现了中国政府陆续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等六大林业重点建设工程的过程,在为观众讲述森林保护的历史沿革中提升森林在观众心目中的认知。高超的作品总是将真理自行置入其中。生态环境成为人类日渐关注的领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森林之歌将重视并拯救森林的思想渗透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之中。透过纪录片中呈现的人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反映的不仅
6、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创作者自身价值观的表现。森林之歌用客观真实的镜头记录生态环境的本来面貌,坚持非虚构的美学原那么,向观众传播保护自然的思想。在纪录片中融入人文精神,向世界宣扬尊重与人类同处一个星球的动植物及生态环境的创作初衷,是自然类纪录片的价值所在。二、赞颂生命的力量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人们对大自然存有极大偏见,对动植物的评判往往依据其是否符合人类的审美或者是否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开展,如昆虫是恶心的、鲨鱼是凶残的、熊是危险的等等。在地球四季中,雅克贝汉也向观众说明,动物被人划分为有用的、有害的或不桔祥的。事实上,这种划分标准扭曲了人类的审美,将大自然中隐含的美好通通遮蔽,在这样的价值
7、标准下所刻画的自然形象必定无法复原其本真的面目。当代自然类纪录片强调的生态主义已经超脱了单纯对人的关心,还有对我们所在的自然系统的看护和尊重,其中包括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在森林之歌第八集雨林回响中,创作者将镜头直指生活中往往被人忽略的昆虫世界:竹节虫寻找食物、黄猄蚁修建巢穴、白蚁婚飞、螃蟹与蜈蚣争夺地盘、胡蜂与黄猄蚁战斗。导演通过对森林中这些小生物的刻画,使观众感受到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的除了人类之外,还有众多微小的生命,他们都拥有强烈执着的生存意识,并通过自己为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彼此作用、繁荣共生,借此展现自然生命的伟大,并延伸到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森林之歌的镜头搭建了一个人类与其他动物平等
8、对话的空间,揭示了万物生灵拥有和人类相似的情感体验、拥有和人类一样炽热的真情实感的事实。人类应该意识到,我们只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大自然的其他物种。人类要摆脱对大自然的征服心理,将自然看作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中必不可少的一局部,使人类能够与世间万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这并不是人类异想天开的理想状态,而是通过各方努力便能够到达的美好蓝图。在自然类纪录片的镜头下,人类可以和鲸鱼等大型鱼类一同在海中畅游;孩子可以到天鹅休息的海湾给他们喂食、可以解救被渔网困住的正在迁徙的灰雁;居民修整森林并为其带来空间、光与多元化,吸引更多的昆虫和动物居住。这些情节,都折射出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好愿
9、景,启示人类从生态整体出发,关注自身命运的同时自觉融入并保护自然。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整个地球是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的整体,人类作为组成局部之一生存于其中。总共十一集的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前三集为总论,后八集分别对新疆胡杨林、武夷山竹林、海南热带雨林等不同地域的森林进行展现,以此架构中国的森林幅员。创作者们将视角转向秦岭、新疆、西藏、海南等地,在展现红松、云杉、银杉、胡杨、红树、毛竹等珍贵植物的同时,也将与之共存的大熊猫、金丝猴、花栗鼠、黑熊、马鹿、黄猄蚁、鹭鸟等动物的生存状态鲜活地呈现于观众面前,在生态主义视角下观照森林,从而展现出了一个个充满人文情怀的“有血有肉的森林。森林之歌对人类打破自
10、然平衡的行为进行了客觀公正的批判。第五集北国之松围绕地球同纬度带上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综合体长白山展开叙事,主要介绍秋冬季长白山红松林中的生态场景。红塔为灰松鼠、花栗鼠、蜡嘴雀、五子雀、星鸦、山雀、黑熊、野猪等动物提供食物、为他们度过寒冷的冬季提供充足的热量,与此同时,这些动物也为红松籽提供了进入土壤、获得发芽的时机。红松用种子作为报酬雇用动物们担任播种的农夫,通过这种方式,红松和森林里的动物之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共生互惠关系。然而当人类这一不速之客来到森林时却打破了当地平静的生活,他们采摘松塔做成人类的食物,这些活动打破了原始红松林固有的平衡,对生存其中的动物造成影响,使得黑熊由于不能在体内
11、积累足够的脂肪而延迟冬眠甚至中止冬眠外出觅食。加之人类对红松几十年的大规模采伐,使得东北60%的原始红松针阔叶混交林已经永远消失。“从现代的工业文明迅速过渡到后工业的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世界绝大多数人的共识。而要实现这种文明形态的过渡,最重要的是要改变我们的文化观念。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中的画面不仅是对动植物的镜头铺设,更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完美呈现,通过展示系统内部和谐共生的生命状态,构建了一个人类与自然平等对话的渠道。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主义思想指导下,人类逐渐剔除“人是万物主宰的古板思想,开始承当起对地球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在森林之歌第四集云横秦岭中,鸟类学家对仅存7只的朱鹮种群展开保护
12、,使之在30年的时间内开展到1000余只;第9集森林隐士中,科学家们在原始森林中建筑研究银杉的野外工作站,助力“衫霸公生存繁殖;第11集碧海红树中,涨潮之后渔民撒下的渔网可以帮助白鹭捕食小鱼。在自然环境被日渐破坏的今天,人类需要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去反思我们的行为,用行动实现生态文明。四、结语人类可以建造永恒的城市,同样也可以永久保护原始生态;可以具备与大自然抗衡的力量,同样也可以拥有与整个宇宙共生的胸怀。森林之歌将生态思想融入纪录片创作之中,表达世间万物永久开展的人文精神,并借此呼吁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的主体意识。通过表现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关心、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推崇,这部纪录片无异于一部生态主义赞歌,必将为我们与地球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可持续开展关系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注释:曾繁仁.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化建设J.文史哲,2022(04):5-11.作者简介:王哲,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