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19.04KB ,
资源ID:1943243      下载积分:8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19432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3年惩治贿赂犯罪立法检讨新编.docx)为本站会员(g****t)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3年惩治贿赂犯罪立法检讨新编.docx

1、惩治贿赂犯罪立法检讨 近些年来中国腐败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不敢腐的状况初步形成,但也必须理性注意到,“消极治理主义的腐败治理观在腐败治理中仍然发挥着重要影响。消极治理主义并非意味着国家在腐败治理上的不作为,相反,对于加强对腐败者或腐败行为的刑事惩罚而言,国家立法具有高涨的积极性,但却懈怠于加强对腐败诱因的控制与预防,在刑法上“无意于通过犯罪化减少腐败的制度性诱因,是“消极性的重要表达。消极治理主义虽然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取得治腐成果,但因其非以腐败诱因为规制对象,腐败治理具有浅表性,无法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是导致目前腐败治理出现“立法规制范围扩张与规制能力缺乏、“系统性腐败行为治理效果不彰、“系统

2、性腐败难降的关键原因。因此,合理借鉴其他国家反腐刑事立法改革的重要经验,以积极治理主义为导向,化解刑法供给与优化腐败治理能力需求之间的矛盾,全面提升刑法参与腐败行为治理的能力,成为完善我国反腐败立法的关键。 现代国家贿赂犯罪立法抉择:积极治理主义的探寻 积极治理强调以环境治理为核心的“间接整治,针对现代公共权力架构,积极扩展预防措施的作用场域,深化预防措施的作用效果,形成以预防为主导的治理模式。受积极治理主义的影响,现代国家贿赂犯罪治理原理及立法得以更新,具体表现如下: (一)犯罪化根据:从结果本位向诱因本位转向。犯罪化根据是对违法行为是否有必要加以刑事处分之价值判断标准。消极治理主义以贿赂交

3、易的实际发生作为犯罪化根据的判断标准,导致刑法介入停滞于贿赂的后端场域,无法形成对诱发贿赂行为的前置性评价,难以满足贿赂犯罪治理之现实要求。积极治理主义将腐败视为一种“危险,重视贿赂诱因的社会危害性,要求以去除贿赂诱因为目标,确立“诱因本位的犯罪化根据,推动刑法立法的革新开展。在立法上具体表现为:(1)利益冲突行为的犯罪化。积极治理主义拓展了贿赂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根据,通过将利益冲突行为犯罪化扩大了刑法规制的范围,刑法预防功能得以增强。利益冲突原理发端于19世纪后期的美国,后逐步成为美国公职履行和公务员管理中的核心制度,并被引入刑事立法之中。美国政府道德法较为全面地规定了“利益冲突型腐败犯罪(美

4、国法典第18主题第11章)。此外,法国、西班牙、瑞士、意大利、芬兰、俄罗斯、古巴等不同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也纷纷就特定类型的利益冲突予以犯罪化。(2)犯罪构成设计的开放性。积极治理主义认为,刑法对轻微腐败行为的长期容忍具有风险性,不仅会使得行为人对腐败产生“无罪感,造成犯罪发生率提高,还会导致社会对腐败容忍度的恶性扩张,无视、容忍或原谅中小型腐败将使得对腐败的判断标准变得模糊,最终导致社会腐败文化形成的阻力,因此,作为对不法行为最为严厉的谴责方式,刑法应确立开放性的刑事可罚标准,将犯罪控制在初级阶段。对此,较为清廉的国家坚决在刑事立法中贯彻“零容忍政策:一是犯罪构成中无数额要求,即使是数额极低的贿

5、赂也会构成犯罪。二是贿赂犯罪以非法利益为标准,包括性贿赂等灰色领域内的非法利益,犯罪对象广泛。三是构成要件无冗余要素,只要因职务关系或职务行为等而索取、接受或者约定利益即属犯罪,就应受到刑罚制裁。四是减弱或删除特定情形下的主观要素,规定证据采信的推定规那么。如,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28条“作为犯罪要素的明知、成心或者目的规定,“根据本公约确立的犯罪所需具备的明知、成心或者目的等要素,可以根据客观实际情况予以推定。 (二)可责性根据:从个人责任向组织责任的进化。工业社会以来,工业灾害的发生与新型风险的出现,使得传统刑法的“个人责任向“组织责任扩张。组织责任是生产经营活动中监督者、管理者的义务负担,

6、包括:一是企业或组织的监督责任;二是公职人员的公务监督责任。组织责任原理的兴起,目的是为了有效控制社会风险而要求监督者、管理者分担风险责任。在积极治理主义之下,腐败被定位为社会系统性风险,腐败不能简单地归结于个人意志的自由选择,而是来自于纵容权力滋生与滥用的系统环境。环境型、系统性腐败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组织监督者或管理者具有保护廉洁法益及防止腐败危险的义务,但却躲避了责任负担和追究。为此,需将组织责任原理引入反腐理论之中,加强组织监督者的保证人责任。刑法立法表达为:(1)行为模式的“二元化。消极治理主义仅评价与权力交易直接相关的非法利益收受、承诺收受等“作为,排除交易行为之外可能影响贿赂

7、实施的“不作为。然而,积极治理主义那么要求从腐败预防角度引入监督者的监督义务和保证人责任原理,将公职人员定位为维护权力廉洁运行的保证人,施加监督体制内腐败的积极义务,进而突破了传统贿赂犯罪立法的作为犯模式,确立以作为为主、不作为为辅的“二元化行为模式。如,202223年俄罗斯联邦反腐败法第9条规定:“国家和自治地方的工作人员有报告腐败违法倾向行为的义务,不履行报告义务的会被追究法律责任。(2)责任模式的复合性。积极治理主义认为,现代贿赂衍生已经不再是权力支配者的个人独立行为,而与组织结构内部权力运行、监督不均衡有关,后者对于贿赂行为的鼓励、放纵、默许或监督缺乏,是导致贿赂泛滥的重要原因。对此,

8、有必要将权力结构个体责任原理修正为权力组织结构理论,将针对实行行为的封闭式治理转化为针对组织管理的开放式治理,实现贿赂犯罪立法防卫基点由行为环节向监管环节的前置化革新。英国202223年贿赂法第7条创新性地规定了“商业组织预防贿赂失职罪,规定商业组织对于疏于构建行贿预防机制而导致行贿行为发生承担必要的刑事责任。 (三)刑罚配置:从泛身份化向身份加重模式的转变。消极治理主义将贿赂犯罪等同于普通犯罪,刑罚配置具有泛身份化特征,无论公职人员职阶上下或何种职权类型,立法对行为违法性和有责性的评价标准完全相同,也未能考虑针对贿赂犯罪规定特殊刑罚或矫正手段。积极治理主义重视发挥刑罚的一般预防功能,强调身份

9、类型是刑罚梯度设置的重要考量因素,在立法上具体表达为:(1)“权责制的身份责任立场。积极治理主义坚持对特殊公职人员规定了更为严厉的刑事责任。如,司法人员贿赂行为直接损害到法的公正性与国民对法的信赖情感,较之普通贿赂更为严重,挪威刑法典(第114条)、荷兰刑法典(第364条)、希腊刑法典(第237条)等均在普通贿赂犯罪之外单独规定了司法贿赂罪;匈牙利刑法典那么规定普通公职人员受贿的法定根本刑为15年监禁刑,高级公职人员受贿的法定刑为28年监禁刑。(2)以犯罪“高本钱为导向的刑罚配置。与消极治理主义重视犯罪的自由本钱所不同,积极治理主义认为,贿赂犯罪属于“图利型犯罪,加大犯罪的经济本钱和政治本钱,

10、远比加大自由本钱更具预防效果。职业资格剥夺和加倍经济处分,成为提高贿赂犯罪本钱的重要措施。西班牙、捷克、意大利、挪威、芬兰等国刑法典规定了剥夺贿赂犯罪主体从事职业或担任公职的资格。俄罗斯在2023年“关于修改俄罗斯联邦刑法和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在公共管理领域与改善反腐败相关的条款中将贿赂加倍处分引入刑法第204条商业贿赂罪之中,规定贿赂加倍处分将到达行贿者50倍和受贿者70倍的数额。根据刑法第290条,受贿官员在免于刑事处分前提下将被判罚贪污数额80倍的罚款,接受刑事处分的将被判贪污数额50倍的罚款。 我国贿赂犯罪刑法立法之革新 借鉴现代国家贿赂犯罪治理经验,实现从消极治理主义到积极治理主义

11、的立法理念转变,是中国贿赂犯罪立法革新的应然选择。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与贿赂犯罪立法理念更新。腐败治理的科学化与有效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也是持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坚决遏制和预防腐败现象。完善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法律制度。刑法作为腐败治理立法体系中“不敢腐立法的支柱,面临着转化腐败治理理念和策略的时代抉择。面对消极治理主义的根深蒂固及其伴随的治理困局,中国贿赂犯罪治理应当确立积极治理主义的立法理念,构建具有遏制腐

12、败诱因发生功能的罪刑标准,提升贿赂犯罪立法的规制能力和效果。 (二)积极治理主义导向下贿赂犯罪立法的修正。针对贿赂犯罪立法规制能力缺乏的问题,学理界在废止“为他人谋取利益构成要素、增设资格刑等修正意见根本达成了一致,对此,笔者不再赘述。在积极治理主义导向下,贿赂犯罪立法修正应当在充分考虑贿赂犯罪体系协调性的根底上,以腐败诱因控制为导向,修正普通贿赂犯罪,并增设“贿赂诱因控制型贿赂犯罪。 1.修正普通贿赂犯罪的立法(1)行贿罪的对称性修正。腐败“围猎现象的大量出现,说明在贿赂对价交易中,出价人已经从受贿人转向了行贿人,行贿普遍性地成为受贿的上游行为。对此,应当贯彻“对称性治理的积极治理策略,在立

13、法上表达为:一是基于行贿罪与受贿罪的对向关系,对行贿犯罪构成要件要素进行对应性调整,在删除受贿犯罪“为他人谋取利益要素的前提下,删除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的“谋取不正当利益要素;二是提升单位行贿罪的刑罚厉度,等于或大致接近于行贿罪的法定刑,以确保对行贿行为社会危害性的普遍性评价;三是建立“双边型的特别自首制度,取消行贿罪中“因被勒索给与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之规定,而将此种情况作为行贿罪的法定减轻情节;对于特定条件下的受贿犯罪设立特别自首制度,严格行贿人特别自首的适用条件。(2)身份责任情节的增设。身份是责任的表达,身份类型属于责任情节而应由立法

14、加以规定。基于“权责制的身份责任原理,应当将身份类型作为刑罚梯度划分的标准,将涉及司法工作人员、厅局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高阶公职人员)的贿赂规定为贿赂犯罪的法定加重情节。 2.增设“贿赂诱因控制型犯罪刑法学界关于贿赂犯罪的修正建议,主要围绕构成要件要素的删减,如提出废除“为他人谋取利益、“利用职务上便利乃至数额要素。这些建议源自对贿赂犯罪立法规制能力缺乏的反思,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仅就贿赂犯罪本体罪刑标准进行修正,依然存在两个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依然维系了结果本位(交易关系的产生)的治理格局,无法形成“诱因控制本位的标准体系,刑法立法的规制能力难以显见提高;二是在“党内标准-国家法二元反腐体系

15、下,难以与利益冲突的纪律处分形成充分衔接,贿赂犯罪治理的“一体化模式难以。据此,立法应考虑将贿赂诱因的前置行为予以犯罪化,具体设想为:(1)增设“利益冲突型犯罪。“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是党的十八大报告的重要精神。利益冲突本身不是贿赂,但却是引发贿赂的重要原因,在刑事领域引入利益冲突的禁止规那么,形成与党内标准、普通贿赂犯罪的无缝衔接,是积极治理主义的重要表达。2023年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八章“对违反廉洁纪律行为的处分规定了16种违纪行为及其处分,涵盖了从非法收受礼金、权权交易、纵容利害关系人谋取利益、非法从事营利活动、旋转门规那么等利益冲突的主要方面。从标准的衔接性角度,

16、目前可以考虑将以下两种利益冲突行为予以犯罪化。一是非法收受财物罪,规定“国家工作人员违反职务要求,收受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本钱罪。“违反职务要求是指违反公务员法规定的“清正廉洁义务,该义务要求公职人员不得收受公职报酬以外且无任何法律依据的财物。公职人员获取报酬或财物必须基于法律规定,否那么将产生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引发腐败的风险。与普通受贿罪相比,非法收受财物罪不以交易性作为根底,无需考虑是否利用职务上便利或为他人谋取利益,只要收受财物具有引发贿赂实施的高度风险,即构成犯罪,从而彻底解决普通贿赂犯罪因构成要素限制而形成的法网疏漏问题。二是非法从事营利活动罪,规定“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直接或间接从事与其职权相关的营利性活动的,情节严重的,构本钱罪。该罪包含“旋转门禁止规那么,其第二款进一步规定为,“公职人员离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