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绪论31.1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31.1.1研究背景31.1.2 研究的目的41.1.3 研究的意义41.2文献综述51.2.1国外研究现状51.2.2国内研究现状61.3研究思路与方法81.3.1研究思路81.3.2研究方法91.4研究内容10第二章 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理论基础112.1互联网金融及其模式112.1.1互联网金融的概述112.1.2互联网金融的模式122.1.3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其特点142.2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和影响162.2.1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冲击和影响162.2.2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冲击和影响172.2.3互联网金融对商业
2、银行风险管理的冲击和影响182.3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基本理论192.3.1银行再造理论192.3.2混业经营理论202.3.3创新理论21第三章 建设银行合肥分行的业务经营现状22(一)建设银行合肥分行经营定位与战略目标221.建设银行合肥分行简介222.建设银行合肥分行的经营战略与定位23(二)建设银行合肥分行零售业务经营现状233.2.1建设银行合肥分行零售业务经营现状233.2.2建设银行合肥分行渠道建设经营现状243.2.3 建设银行合肥分行零售业务经营管理现状263.3建设银行合肥分行零售业务经营中的问题及原因273.3.1.建设银行合肥分行零售业务经营中的问题273.3.2建设银行
3、合肥分行零售业务经营问题的原因分析28第四章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建设银行合肥分行零售业务经营转型的SWOT分析314.1互联网金融下建设银行合肥分行零售业务的优势314.1.1强大的综合实力,拥有良好口碑314.1.2庞大的客户群体,利于联动营销324.1.3成熟的风控体系,安全有保障324.1.4与大型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初见成效334.1.5率先打造电商平台,已积累一定客源334.2互联网金融下建设银行合肥分行零售业务的劣势344.2.1繁琐的业务流程影响客户体验344.2.2传统经营管理思维限制业务发展354.2.3技术创新的滞后降低发展速度364.3互联网金融下建设银行合肥分行零售业务的机遇
4、364.3.1经济社会转型加速,零售业务前景广阔364.3.2账户政策壁垒放开,可与互联网企业充分竞争374.3.3互联网引发服务创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374.4互联网金融下建设银行合肥分行零售业务的挑战384.4.1传统的存贷差盈利模式受到挑战384.4.2打破原有的单向业务运行机制394.4.3原有的以商业银行作为支付媒介的体系遭到破坏,所占市场份额减少404.4.4风险管理面临重要难题40第五章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建设银行合肥分行经营转型的途径415.1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建设银行合肥分行经营转型目标415.1.1打造综合性运行银行415.1.2向多功能服务转型425.1.3向集约化发展转型425
5、.1.4向创新型银行转型435.1.5打造出全新的智慧型银行445.2加强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455.2.1运用互联网思维强化金融服务455.2.2利用大数据提升获客能力深化分层分类经营465.2.3加强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达到互利共赢475.3推进营销渠道转型建设495.3.1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物理渠道建设495.3.2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产品505.3.3打造成熟的个人客户金融生态圈515.3.4结合互联网+优化营销平台建设535.3.5优化流程提升客户体验545.4加强业务经营转型的协调机制建设555.4.1完善制度保障555.4.2健全组织机构565.4.3提升人力资源管理575.4.4强化风
6、险控制57第六章结论及展望586.1研究的主要结论586.2未来研究展望59第一章 绪论1.1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1.1.1研究背景目前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加多元化,精细化管理要求日益增高,虽然国家为了促进金融行业有序发展给予了更加灵活和精准的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政策、金融行业政策,但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仍然面临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使得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难以继续,急需将依靠投资和资源传统驱动经济方式,向以促进消费和技术创新为要素驱动的新经济转变。另一方面,随着信息科技在金融行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金融全球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环境
7、变得更加严峻。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已对全球的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科学技术以及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随之兴起,互联网金融业应运而生,储户办理业务的方式也悄然改变。同时,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的关系也因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互联网金融公司基于自身技术上的先发优势,对传统银行的市场份额发起挑战,在很多商业银行都没有意识到的领域,互联网金融开始对商业银行实行反超与包围。自2013年,移动支付开始风靡全国,货币基金的也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截至2017年6月底,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43万亿,这个数字甚至超过最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的存款总额。互联网金融
8、呈现出的爆发式增长,一方面改变着人们的金融消费方式,另一方面也对传统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导致银行存款的“搬家”、存款成本上升等问题。面对来自新科技的代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中国银行业也被迫开始调整经营模式,近年来,尽管银行自身也在积极探索电子银行和智能银行转型和发展,但在互联网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服务模式也在逐渐从线下到线上迁移。客户行为习惯的变化给银行传统的电子银行业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强势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挑战和冲击,商业银行顺势而为,积极与互联网界开展跨界合作,掀起了银行业经营转型的变革浪潮。2017年3月初,建设银行与阿里巴巴
9、牵手。6月,工商银行与京东联姻,农业银行宣布与百度联合,中国银行牵手腾讯。8月,交通银行与苏宁正式合作。建设银行合肥分行所在地为全国的经济强省。合肥分行的业务量和互联网推广程度也处于全国的领先位置。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合肥分行的也提出了“做好网点布局规划”“推进网点智慧转型”“做好渠道圈打造”“推进岗位劳动组合优化”四个转型建设要求。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今天,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技术,创造出更多适应时代的金融产品,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提升市场占有量,提升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对传统银行的转型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进而推动传统银行业务的发展,从而增强建设银行合肥分行在同业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10、,推动其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因此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制定合理的经营转型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1.1.2 研究的目的建设银行作为老牌的四大国有银行之一,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善融商务”电商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在市场上均得到认同。虽然在客户数量,群众口碑上有着一定优势,但是在电子商务方面存在起步晚、应用范围不广、技术支持不够、产品创新不够、安全系数不高等问题,与同业竞争中还处于劣势。如何才能密切结合互联网与传统金融、抓住机遇积极创新来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实现完美转型,仍是建设银行未来急需要解决的难题。建设银行合肥分行若要发挥自身的品牌效应,应结合自身的特点来进行零
11、售业务的深化转型发展,本文期望在对建设银行合肥分行的零售业务的现状进行SWTO分析后,提出一些适用于建设银行合肥分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转型发展策略和保障客户利益的措施,同时加强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作用,以更为多元化的产品吸引大众客户,以及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保障股东利益最大化,从而进一步稳固建设银行合肥分行在业界的经济地位。1.1.3 研究的意义互联网企业基于其自身的技术优势,逐渐将业务探索至网络贷款、第三方支付、投资理财等金融领域。阿里巴巴的创始者马云甚至提出:银行不改变就将改变银行。因此传统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加快创新速度,开发和推出更多互联网金融产品,提供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才能在当今以科技为本
12、的竞争中立足。本文以建设银行合肥分行为例,使用SWOT分析分析法对其在互联网金融背景线下的零售业务的现状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更新及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已逐步从传统的储蓄银行向新兴的零售银行转型,由原先的单一发展模式转向多元化发展模式,业务种类及产品品种也逐渐丰富。现如今的商业银行纷纷以综合性的零售银行示人,如何才能在互联网金融下利用好自身原有优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为客户提供多元化金融产品及个性化金融服务,在本文分析建设银行合肥分行零售业务现状后提出的转型策略能够对这方面研究提供理论补充。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今天,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技术,创造出更多适应
13、时代的金融产品,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提升市场占有量,提升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对传统银行的转型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进而推动传统银行业务的发展,从而增强其在同业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推动其更好地成长与发展。研究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建设银行合肥分行如何制定转型目标,制定合理的经营转型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文献综述1.2.1国外研究现状互联网金融在国外的发展较早,趋势也较好,Brett King (2012)指出:未来客户需要的不是实体营业网点,而是银行的功能。当客户可在网上取得更便捷和完善的服务时,光顾实体网点的必要性越来越低,届时网点不再享有利基,将走向逐步删减与缩编的命运,而幸存者则
14、将以迥异于传统网点的面貌服务客户。在银行3.0时代,商业银行在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互联网+”金融浪潮的推动下,以围绕提升网点客户体验,增强网点核心竞争力为方向的网点渠道转型升级的思考已转化为实践,各种形式的 “未来网点”已悄然落地,传统的物理网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同业或跨业创新模式所改变。John Simpson(2012)对美国和发展中国家的网络对银行的影响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的网络银行相对发展中国家的网络银行有着较低廉的成本和较高的收益,且美国的网络银行较之发展中国家的预期风险要低。Vennila(2011)表示智能手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习惯,引发了金融业务的变革,现有的金融模式将受
15、到来自例如电子银行、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的新形式的冲击。Muritala、Taiwo等人(2012)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大规模使用电子银行原因的影响,强调软件开发者应把提升服务水平的重点转移到改善用户体验上。Zakaria I Saleh(2013)认为虽然网络银行已建立多年,但公众对其交易的安全性的担忧可能是导致网络银行推广减缓的重要因素,这一因素也成为了影响网络银行是否被接受的主要原因而不是科技的本身。Moutaz(2013)进行了客户对网络银行及网络银行替代物的态度及舒适感程度的调查,在研究了100个调查者样本后得到结果表明:年龄、教育程度和年薪是影响顾客使用网络银行的态度、舒适程度和对安全性考虑的主要因素。教育程度较低、年薪较低的老年人认为网络银行不舒服也不安全,而教育程度较高、年薪较高的年轻人则更容易接受网络银行。JinCheng,Meixing Dai(2016)在认为在欧洲国家,因股票风暴、基金利率的影响,银行在主债权上存在着被动位置。因而,主张在进行业务转型问题上,应从货币调整入手。进而提出了科技优先战略,对银行进行互联网金融开发、引导,实现分支机构的数据共享功能,建议银行后台设立集成性系统,对新产品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