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这是新时期我党切实践行“三个代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在刚刚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抓住有利时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当前和今后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最近,XX市三峡库区乡镇首届新农村建设专题研讨班在XX县区委党校对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专题理论研讨。学习期间,我们对XX县区的九池乡黄梅村、新田镇谭绍村、天城镇茅谷村以及甘宁镇永胜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通过对这几个村
2、新农村建设情况的分析和解剖,结合我自己所在乡镇的实际,我就贫困山区建设新农村的问题谈一些个人的观点,以供商榷。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 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呢。重庆大学教授蒲勇健认为,所谓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的以经济开展为根底,以社会全面进步文明为标志的新型农村社会状态,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有机统一体,是农村社会综合开展程度的标志。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少要表达“七个新,即新的生产力和收入水平、新的农村居住环境、新的农村社会保障、新的农村文化教育、新的农村道德标准、新的
3、农村村容村貌,以及新的农村政权建设要求等。也就是要建设生产开展、经济繁荣、收入增加、生活安康、设施改善、环境整洁、生态良好、决策民主、社区文化丰富、社会和谐文明、资源优化配置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的农村。 新农村建设这个话题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从开展阶段上看,我国早在建国初期就曾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相比而言,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而且是新形势下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现实途径。新农村这个概念也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各个时期有
4、着不同的内涵。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历代以来对农业都是十分重视的。解放后,新中国迅速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互助组到合作社乃至于人民公社,新农村建设一直在不停地探索和进行着。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八个“一号文件的相继出台,农业农村工作得到空前的重视和开展,农村的面貌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至“十五期末,我国已总体上实现了小康。江西、江苏、浙江、广东等一些经济相对兴旺的省市在新农村建设上率先作出了较好地示范。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要按照“生产开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并以今年的“一
5、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假设干意见。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对于我们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它是以统筹城乡开展为前提的,并非一个新的口号。这就要求我们从经济社会开展全局考虑,从思想认识到工作部署都必须有一个大的转变。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不能只取“村容整洁四个字,片面地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建设新村庄。也不能设定一个建设模式或标准,搞“一刀切,更不能搞形式主义或政绩工程。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
6、的系统工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投入问题,必须以人为本,不能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现代化。因此,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二、深刻理解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原那么和重大意义 贫困山区农村的落后面貌是千百年来逐步形成的,不可能一朝一夕得到根本改变。因此,我们贫困山区建设新农村应当采取正确的原那么,概括起来讲主要是“五要五不:即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搞“一刀切和过度建设;要提倡节约,艰苦奋斗,不增加乡镇债务负担和农民负担;要实事求是,符合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和做外表文章;要遵循规律,长期坚持,不搞无效产业和突击运动;要加强引导,试点示范,坚持群众主体、政府扶助,不搞“大呼隆和大包大揽。 贫困山区农
7、村资源匮乏、根底设施落后、经济社会开展滞后是当前的一个根本国情。从全国来看,我国的经济社会开展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开展,加快建设生产开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的重大举措。以人为本是科学开展观的核心。贫困山区农村的农民也是人,必须把农民当人看、当人对待,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和生存状况必须像城市人一样同样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全面开展、协调开展和可持续开展是科学开展观的三个根本点。没有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8、没有农村、农民和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统筹兼顾是科学开展观的根本要求,必须统筹城乡开展,统筹区域开展,统筹经济社会开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统筹国内开展与对外开放。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开展观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我们应当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三亿多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重点在贫困山区农村,难点也在贫困山区农村。当前,贫困山区农村农民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读书难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的解(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决。不扭转这种状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
9、为一句空话。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稳固党的执政根底、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现实途径。我们的党是在农村的土壤滋养下成长并不断开展壮大,曾依靠建立农村根据地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夺取并建立了红色政权。农村这块阵地是革命的阵地,我们不占领敌人就会占领。任何时候,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开展好最广阔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我们党的执政宗旨。当前,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贫困山区农民也同样享受到改革开展的成果,这是团结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最正确手段,也是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广阔农村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 4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开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开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根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开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置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从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转移农村局部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就地增收,又可以消化当前局部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开展。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根底。和谐
11、社会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据测算,202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200元左右,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达9000余元,是农民收入的三倍多,扣除农民纯收入不纯的因素,差距就更大。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开展也很不平衡,各种改革带来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据统计,2022年,东、中、西部gdp占全国gdp的百分比分别是57.86%、25.12%、17.01%。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开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的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根底。 三、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2、的主要措施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得到了加速开展,2022年,人均gdp超过了202300美元,说明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开展阶段,初步具备了支持农业开展的条件和能力。然而,虽然我国现代化进程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农村开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村农业根底设施脆弱,社会事业开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困难。为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一)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突破口,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找准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
13、始终把开展农村生产力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以农民增收为着力点,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开展农村二三产业,繁荣农村经济。只有开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才有保障;只有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 1.狠抓结构调整,开展农村新产业。开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开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相比之下,城市经济开展较快,农村经济开展速度缓慢。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农业的开展越来越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出现了农产品卖难、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新问题,这种状况至今仍未有根本改变,客
14、观上造成农村经济开展的滞后,与城市开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当前,贫困山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结合实际,改变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要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一个主导产业,然后努力把它培育、开展和壮大成为一个特色产业。比方种植业方面要以烟叶、果品、蔬菜、药材等建设各种专业村;同样,养殖业方面要以猪牛羊、兔、鱼、鸡鸭鹅等开展各种专业养殖村。XX县区新田镇的谭绍村以生姜为主导产业,2023年全村开展生姜530亩,实现收入371万元,户平收入到达13000元,为该村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根底。 2.狠抓技能培训,培养农村新农民。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山区农民的免费培训力度。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农民思想观
15、念转变和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培训。一是组织参观学习,现场培训。二是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比方对农民进行种、养殖业等农业劳动技能培训;对从事农村休闲旅游效劳的农民进行烹调技术、社交礼仪、管理效劳等专业技能培训;对外出打工的农民进行法律法规、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1-2门专业技能。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聘请专家学者教授进行农业科技培训。XX县区谭绍村从三峡学院聘请了两位农业博士担任该村的科技副村长,提高了科技对农业的奉献率。通过对农民的培训培养新农民,加大对外劳务输出,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3.狠抓产业结合,培育农村新兴产业。有条件的村要把一产业和三产业结合起来,开发农业观光、生态旅游工程,建农家
16、乐,开展旅游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二)从农民群众最迫切的现实需要出发,狠抓根底设施建设,找准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知道当前农民群众最迫切的现实需要是什么。长期以来,贫困山区农业农村根底设施投入严重缺乏,根底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改变落后的根底设施状况是贫困山区人民群众最迫切的现实需要。概括起来,主要是“五改: 1.改建农村水利设施。对贫困山区农村人民群众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的解决,政府要免费提供水泥、钢材等设备设施,群众投工投劳建水池、铺设管道,切实解决吃水难问题。 2.改造根本农田。要加大对贫困山区农村的土地整理和开发力度,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努力到达人均0.5亩稳产高产农田。 3.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