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5 ,大小:2MB ,
资源ID:210188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1018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性自命出》的性情论——兼论其与孟子性善论的关系_张伯宇.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性自命出》的性情论——兼论其与孟子性善论的关系_张伯宇.pdf

1、2022年第4期(总第127期)No.4.2022General.No.127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性自命出 的性情论兼论其与孟子性善论的关系张伯宇(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摘要:性自命出 与“思孟学派”的关系,在学界未成定论,仍有待从人性论、修养论进行更深刻细腻的较论。心、性、情的相关论述,是儒家哲理作为“生命学问”的意义基础,也是朱子建立孔、孟学统的依据。性自命出以丰富、细致的概念,撑起了早于孟子学说的儒家性情论架构;但孟

2、子性善论明确的人文抉择与宣示,却是 性自命出 付之阙如的大义。就思想观念发展来说,孟子性善论可说是 性自命出 性情论的进一步发展。但二者在具体工夫修养论的差异,显示了在没有其他有力考证的情况下,不能直接肯定彼此的传承关系。关键词:性自命出;性善论;思孟学派;儒学;乐教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114(2022)04-0075-05性自命出 问世以来,备受学者们重视,其中对天、道、性、命、心、情的说法,常被用来论述从孔子到孟子之间的思想发展。这些论述中有一项重要的具体题目,即:“性自命出 能否代表子思、孟子学派思想”。这个题目主要是从几条线索来建立的,其一,荀子

3、非十二子篇194中将子思、孟轲放在一起批评,说他们“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可见,“思孟学派”的说法即由此出,而“五行”就是思、孟学派的学说标志。在 郭店楚简 中与 性自命出 一齐出土的儒家文献,就有一篇讨论仁、义、礼、智、圣“五行”的 五行,还有一篇 鲁穆公问子思,及一篇 缁衣,据李学勤考证,这三篇应该属于失传的 子思子 之部分2。其二,就 性自命出 中所谓“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3179等说辞,可以 中庸“天命之谓性”417一语概括,此等将性与天命直截联系的说法,除 中庸 外,在孟子及其之前的儒家文献中都未曾明白说出;又 中庸 历来多被推断与子思有关5。其三,楚简 中除

4、性自命出 之外的其他儒家文献,无论从措辞还是内容上看,大概都属于较为原始的儒家思想材料,与子思学说的时期相符合。尽管 性自命出 极可能代表思孟学派的思想,但是也有不少学者更深刻地、更细腻地从“人性论”与“修养论”的视角去观察,认为 性自命出 中的“性情论”与 孟子 的“性善论”似有异趣。性自命出 除了未曾明言”性善”之外,又以本能言性;更在工夫修养论上专谈师法学习的重要,并特别强调、申述 礼乐 教化的意义,对 诗书 只是一笔带过,与孟子特重 诗书 之举迥然不同,反倒有几分类似荀子学说6。由是,将 性自命出 归于思、孟学派的判断,也有不安犹疑之处。总之,性自命出 的思想史归属,虽然有若干考证上的

5、线索可循,但由于其中人性论问题尚需厘清,因此在学界中仍然未成定论。如上述,学界在讨论 性自命出 与思、孟学派的关系时,已进一步从人性论加以省察。但是,“性善论”是否就是“思、孟学派”的必要条件呢?如上所述,所谓“思、孟学派”的说法其原始于 荀子 非十二子篇,从这段文献来看,荀子认为子思、孟轲一派在学说上的特色主要就是“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其具体学说则是“五行”。此处荀子所认定的“先王之统”,主要着眼在古圣先王的“文章”,即“礼乐”上。“五行”依楚简 五行 篇来看,就是“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荀子认为思、孟一派虽声称继承孔子学说,也略有师法先王的内容,如收稿日期 2021-08-25作

6、者简介 张伯宇,男,台湾台北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75DOI:10.16007/ki.issn2095-7114.2022.04.0072022年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所作的“五行”说有“礼”等一格,但是却不能充分正视具体礼乐文章的重要,不够强调礼乐教化,而说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言论,不能达到治平天下、体统万民的功效。在这段文献中荀子对思、孟学派的批评,并没有明白说到“性善论”的问题。同时,荀子在 性恶 篇中批评性善论时,曾数次批评到孟子的“性善”之说,却没有一次提及子思,则“性善”此一题目似只是孟子所标榜。因此,从表面上看,思、孟学派的性论,未必得以“性善”作为名目。然而

7、,从深层看,没有“性善”为名目的性论,是否就不能有性善论的内涵呢?“性善论的内涵”是什么?性自命出 没有“性善”的名目,但其中性情论与“性善论的内涵”是否有正面的关系?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讨论“性自命出 是否属于思、孟学派”时必须加以考虑的内容。因此,本文将比较 性自命出 的性情论与孟子性善论的关系,论其异同,以作为讨论 性自命出 思想归属的基础。一、性自命出 性情论的主要概念及其架构性自命出 一开始就展示出以天、命、心、志、性、情、物、义、道等名义所撑起的理论架构:凡人虽有性,心无奠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奠。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性自命出,命自天

8、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终者近义,知情者能出之,知义者能纳之。好、恶,性也;所好、所恶,物也。凡性为主,物取之也。金石之有声也,弗扣不鸣也。虽有性,心弗取不出四海之内其性一也,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3179“性自命出,命自天降”,“性”是直接由“天”之所“命”于人生的本始禀赋。此处的“天”是一切崇拜、景仰之所指,看不出人格上帝的意味,但也不是那种超绝在时间之上的理则,看不出来有任何抽离掉云天等现象的必要;换言之,这里的“天”就是一般所说的天空,没有神秘的意旨,也不是思辨分解出的所谓理型,或与之对立而生的所谓现象;对此“天”的崇敬、信仰与深情,与昭明在上、广大无垠、包覆万物的意象,完全

9、结合在一起,作为人生托付之所指;这份托付就是“天”对人的不断创生化育,就是“命”。此“命”落在个人具体生命上来说,就是“性”。而“性”作为人生的本始禀赋,并非指人的个别形躯,但亦离不开个别形躯。没有形躯,也就没有具体人生可说。“性”就是具体人生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包括各种格调、感觉、本能与愿望的向度,所以说“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又说“好、恶,性也”,又说“善、不善,性也”。但这些格调、感觉、本能与愿望的向度,只是一个“可能性”,其“现实性”只在“活动”中实现。原文载:“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喜、怒、哀、悲之动,情也。”由此可知,“情”就是“性”的活动,而“情”等活动必然是一应对酬酢

10、的动态结构或物交之际,此应对结构的一端是“物”或“势”,另一端是“心”。正所谓:“金石之有声也,弗扣不鸣也。虽有性,心弗取不出。”也就是说:“心”之于“性”,有如“扣”的行动使金石在“发声”中展示其“声之性”,即“心”就是使生命力展示生命的行动。可见“心”就代表了人的自主、自觉意识,即“主宰义”“知觉义”,为“使”性成情者。“心”的觉显则一起觉显了“物”,此时“物”就是与我心所对者。“即其见于外,物取之也”一句,正说明了“性”此等可能性,在“情”动“心”使下,与“物”酬酢落实的情状。其实此处“心”与“情”都指的是活动,只是特以“心”标明出主宰与知觉的意义。而此“心”的主宰义亦含一自由的弹性在里

11、面,所谓“心无奠志”的“志”,是心之所向、所止,是更具体的“心意”;而“无奠志”,则需要“使奠志”的工夫。在此即是“教”。而“教”是以“性”为主,具有因“物”取之、顺之、成之的作用。换言之,“教”必须以天生的生命力,包括各种格调、感觉、本能与愿望等作为底蕴;复以此因顺各种形色分殊的情境与物事,习练各个应对进退的方式。又可说,此“教”是以先天本性,加以后天培养的作用,教化后展示的生命力,就是天生人成的成果。如刚硬的笾梪之器,是以刚硬的目的为涉求,配合木材的体质而完成的;又如柔软的绳约,是以柔软的目的为涉求,配合丝麻的体质而完成的。人的生命品格,也是人本性结合后天教养而完成的。由于每个人后天的教养

12、各有不同,所以才会认为“四海之内其性一也,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事实上,人生的活动总是在后天经验当中,人心的感知与判断也总是在后天经验当中,我心在物交应对的当下,所能够体会、把握、实践的种种本领及成果,也几乎无法分辨出哪些是天生的、哪些是人成的,因为一切的活动都业已在人成中,与后天人为的行动总是分不开的。这一段文献中还有一句格外重要,即:“道始于情,情生于性”。而“道”这个词是一个具有正面价值、理则的概念,指向人生当循的道路,所谓“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正表示了“某种”不尽同于孟子之说的性善论。但“道始于情,情生于性”究竟该如何解释呢?性自命出 下文论“乐”的部分,正是对“情”的深刻阐释。承上

13、所说,人生本始之生命力“性”只是一可能性,其现实性总是在后天人为的工夫中完成。后续文献便 76第4期张伯宇:性自命出 的性情论叙述了各种实现“性”的方式:凡性,或动之,或逢之,或交之,或厉之,或出之,或养之,或长之。凡动性者物也,逢性者悦也,交性者故也,厉性者义也,出性者势也,养性者习也,长性者道也。凡见者之谓物,快于己者之谓悦,物之势者之谓势,有为也者之谓故,义也者群善之蕝也,习也者有以习其性也,道者群物之道。3179凡与性相关的动之、逢之、交之、厉之、出之、养之、长之七种作用,均以物、悦、故、义、势、习、道七类情形相对。此处的“之”字指的就是“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七种方式或因性而成、或厉

14、性而成,要之皆有长养变化的效果,可知“性”的内容是必须有增益、有调整的,绝不是自给自足、一成不变的道德法则。又可注意者,此处的“义”为“群善之蕝”,而“道”为“群物之道”,要之皆为通人我、和事物之义与道。此义正合于此心此情物交应对的结构。这七种养性方式的关系究竟是平列的,还是互有轻重、互有干涉、互有统属,就文献来看并不清楚。但可说其中“长性者,道也”的“道”是“教”的重要内容。“性”的长养完成,就此亦可说是对“道”的追求。性自命出 以下便从论“道”开始:“凡道,心术为主。道四术,唯人道为可道也,其三术者道之而已。”此处说“道”是以“心术”为主,又说“道四术唯人道可道”,此“心术”是否就是“人道

15、”呢?从文献看并不明确。上博简 性情论 的释文者,认为“道四术”指的是以下的诗、书、礼、乐四科,但下文已明说此四科“始出皆生于人”,应属“人道”之列,则“道四术”非指此四科可知。道四术中唯人道为“可道”,其余三术只是“道之”。至 于“可道”与“道之”到底有什么不同,单从字面上分不明确,但从上下语脉来看,“可道”应表示人生之自主自决义,而“道之”当作因应、顺从之义。此又是一天生而人成的结构。承上述,从义理推想,“心术”当等同于“人道”之义。文献在论“人道”之后,接着就说到圣人以诗、书、礼、乐等四科作为“教”的主要材料。“教”就是“生德于中”的作用,则是以“教”至于“化”的形容,此义正呼应上述长性

16、、养性、取性之说。性自命出 此下便是论“礼教”与论“乐教”。此下略过诗教、书教不论,有可能是阙文,但本文认为更可能是措置不论。此下论礼教的部分也很短,后面则有一大段专论乐教问题的说法。性自命出 性情论的具体内涵就在于论乐教。二、性自命出 性情论的具体内涵:论乐教性自命出 论乐教问题:“笑,礼之浅泽也。乐,礼之深泽也。凡声,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入拔人心也厚。闻笑声,则馨如也斯喜。闻歌谣,则陶如也斯奋”3180解析如下:“笑”是礼之浅泽,而“乐”是礼之深泽。此处的“乐”非但是今日所谓“音乐”之义,更是指“内心深处悦乐”之义,可统说为“沉浸在音乐时的内心状态”。此一“泽”字就点出润泽入里的意思。严格说起来,“乐”是“礼”的一部分,但相对于“礼文”来说,则“乐”是“礼情”。就此义看亦可分说礼、乐,荀子 乐论 说“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即是如此。此处的“笑”亦兼指“皮笑”与“心笑”。以“笑容”本身作为一种表情而言,其所表之情只需浅层的悦乐即可;相对于此,“乐”指的是深层的悦乐。“笑”与“乐”都是“情”,都是感情,却有浅、深不同可说。此处的“声”就是今日所谓的“声音”,在价值上属中性义。性自命出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