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3 ,大小:1.25MB ,
资源ID:210772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107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叠晕之法”之研究_吴梅.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叠晕之法”之研究_吴梅.pdf

1、261227|2023|02艺术设计摘要:文章大致梳理了中国古代建筑彩画中叠晕技法的发展脉络,并对宋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卷第十四“彩画作”制度中列于“五彩遍装”中的两条“叠晕之法”进行了详细解读,使我们了解到“叠晕”是宋代建筑彩画最重要的绘制技法之一,也因此成就了宋代建筑彩画绚丽、精美的风格。Abstract:The dissertation sorts out the development halo technique in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al Caihua,and analyzes the two item listed in the Caihua

2、zuo System in of the 14th chapter Caihuazuo of the book Yingzaofashi written by Li Jie of Song Dynasty.After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thod of Dieyun,we learned that Dieyun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rawing techniques for architectural CaiHua in the Song Dynasty,thus achieving the gorge

3、ous and exquisite style of architectural Caihua in the Song Dynasty.关键词: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叠晕之法Keywords:Yingzaofashi;Caihuazuo;system;the method of Dieyun文吴梅江苏城归设计有限公司高级建筑师DOI:10.19875/ki.jzywh.2023.02.083引言“叠晕”是宋代建筑彩画最主要的绘制技法之一,它主要是指由同一颜料用“取石色之法”调成深浅度不同的几个色阶,按明暗顺序依次排列的施色方法。营造法式中记录的叠晕技法按照严格的规定逐层施色,大多设于纹样的边

4、缘处,以使彩画纹样产生出凹凸、浑圆之感,由此宋代建筑彩画最终呈现出绚丽、精美又富装饰性的艺术效果。1 叠晕技法的发展脉络叠晕技法脱胎于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晕染”手法,晕染手法至少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出现,如长沙子弹库 1 号墓出土的战国人物御龙帛画,物象主要以线勾形,线条流畅自如,局部平涂色彩并略施渲染,简易的晕染也随之产生了。绘画技术发展到汉代,以帛画、墓室壁画为代表的绘画作品一方面注重线条和墨色的表达;另一方面,也有意识地对物象的体面用色彩进行浅施薄染,因此这种浅淡的晕染技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此时的晕染技术是相对不充分的,它不能与后世的那种具有微妙色阶过渡的晕染相提并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随

5、着异域佛教绘画技术的传入,擅长凹凸晕染的西域画风传入中土,如新疆库木吐喇石窟第 21 窟壁画中的人物形象采用浓厚的凹凸晕染手法表现出肌肉的发达和圆浑,与汉代的浅施薄染很不一样。西域凹凸法与原有汉地传统的浅淡晕染技法结合,产生出重视色彩、晕染趋向精微化的晕染法,梁武帝时画家张僧繇的凹凸花就是受西域凹凸法影响的一种新尝试。张僧繇曾在建康(今南京)丹阳县东南六里的“一乘寺”寺门上“遍画凹凸花”,“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即平,世咸异之,乃名凹凸寺”1。从这段记载可知,张僧繇所绘“凹凸花”用朱及青绿晕染而成,其用色与后世法式彩画作中表现的以“叠晕”为绘制特征的五彩遍装彩画已有

6、些接近。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西域壁画的凹凸画法在晕染时,是在轮廓线边缘部分施以较深的颜色,然后自外向内渐染渐淡,至其中心处最淡,形成圆凸的感觉。中国绘画的晕染方向则与其相反,在形象的心内(一般为最凸处)施以深色,而向四周边缘渐渐淡去。虽然二者的退晕方向相反,但都表现的是一种凹凸的观念,是表现物体的恒常的视觉心理,没有特定的光源和阴影,不表现其客观写实的明暗关系2。敦煌莫高窟北朝后期壁画中,出现了有明显分界的简易叠晕技法,多用于忍冬文边缘,很可能是最早的叠晕实例,此时的叠晕大多采用边缘浅、心内深的退晕方法,并具有叠晕层次少、多A Study on the“Method of Dieyun”in t

7、he Caihuazuo System of the Book Yingzaofashi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叠晕之法”之研究262之外留出白边,即为“留粉地一晕”,如此,叠晕最多能达到六个层次,红、绿晕也是如此:在青晕中展开的叠晕层次为:白、青华、三青、二青、大青、深墨;在绿晕中展开的叠晕层次为:白、绿华、三绿、二绿、大绿、深色草汁;在红晕中展开的叠晕层次为:白、朱华粉、三朱、二朱、深朱、深色紫矿。不过,很多时候,根据需要会剔去中间一个或几个层次,比如面积较小的构件表面,或位于高远处与人们视线较远的构件,又或者构件内缘道、小纹样等处,一般仅用到两到三个层次,比如不用三青、三绿、三朱,或者在大青

8、、大绿、深朱上不再压罩深墨、深色草汁、深色紫矿等(图 2)。绿晕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处理方法,即文中所谓“其晕内二绿华,或用藤黄汁罩加华文”,“其晕内二绿华”可能是指粉地晕内两个纹样的绿华相撞,可以在其中一个绿华上面再罩加一层藤黄汁,从“碾玉装制度”中可知,绿色浅晕上罩藤黄汁产生菉豆褐色,其目的是为了使华文在色彩间装过程中,若两组绿色相撞,其中一组浅晕罩以藤黄呈菉豆褐色,加以区分。除了最常见的朱、青、绿三色的叠晕外,还有一些其他颜色的叠晕做法,常见的有一种染赤黄的做法,确切地说,这是一种“晕染”技法。五彩遍装华文中,常用到赤黄色,比如赤黄牙、外棱缘道赤黄晕等,赤黄色并不是事先调好的,而是直接在画面

9、上通过不同颜色的层层叠加得到的,称为“染”,具体做法是:在需染赤黄的部位先刷白粉,即“布粉地”;用朱华调合白粉,得到朱华粉,压于粉地之上,留出白粉一道,为粉晕,这样就形成“白粉朱华粉”两个层次的叠晕效果,是为“压晕”;然后用藤黄通罩;最后用深朱压心,即得到染赤黄的华文名件。叠晕所用各色并非同色加白,而是利用“取石色之法”取得各色相不同色阶的颜料再进行叠晕,较之用同色加白的方法得到的颜色叠晕,效果更为强烈鲜丽。2.2 不同木构件中的叠晕做法法式中规定了不同构件表面的叠晕做法,包括梁栱层的各组成构件和柱子、椽头面子等。2.2.1 梁栱层构件的叠晕之法梁栱层构件彩画的叠晕做法在法式中有详细地描述3:

10、“叠晕之法:凡枓、栱、昂及梁、额之类,应外棱缘道并令深色在外,其华内剔地色,並浅色在外,与外棱对晕,令浅色相对。其华叶等晕,並浅色在外,以深色压心”“五彩遍装之制:梁、栱之类,外棱四周皆留缘道,用青、绿或朱叠晕,(梁之类缘道,其广二分;枓栱之类,其广一分。)内施五彩诸华间杂,用朱或青、绿剔地,外留空缘,与外缘道对晕,(其空缘之广,减外缘道三分之一)。”中日渐式微的同时,在建筑彩画领域发展成熟,被进一步规范和量化,真正有明确边界、色彩明度变化梯次分明、叠晕层次丰富、制作精微、具有鲜明装饰意味、用“取石色之法”得到不同色阶的颜色、大多在同一色相间展开的“叠晕”技法,出现在营造法式所表征的宋代官式建

11、筑彩画工艺之中。2营造法式中记录的“叠晕之法”2.1 叠晕的一般做法叠晕技法发展到宋代,成为宋代建筑彩画绘制技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彩画趋向精工的主要手段。法式彩画作五彩遍装制度中专门记录了当时建筑彩画中的叠晕做法3:“叠晕之法:自浅色起,先以青华(绿以绿华,红以朱华粉),次以三青(绿以三绿,红以三朱),次以二青(绿以二绿,红以二朱),次以大青(绿以大绿,红以深朱),大青之内用深墨压心(绿以深色草汁罩心,朱以深色紫矿罩心),青华之外留粉地一晕(红绿准此,其晕内二绿华,或用藤黄汁罩加华文。缘道等狭小或在高远处,即不用三青等及深色压罩)。凡染赤黄,先布粉地,次以朱华合粉压晕,次用藤黄通罩,次以深朱压

12、心。”在宋代彩画中,华文的叠晕是由外而内进行的,相应的色彩层次则是由浅入深,即所谓:“自浅色起用深墨压心”的叠晕走向。在当时的彩画中,以青、绿、朱三色为主要色彩,叠晕技法也主要在这三色之中进行,形成青晕、绿晕、红晕。以青晕为例,展开的叠晕层次由浅至深分别为:青华、三青、二青、大青。在深色(即大青)之内用深色或墨压深;在浅色(即青华)在不同颜色间(以青绿色之间为多)进行叠晕的特点。唐代绘画进一步发展了南北朝时期的简易叠晕技法,这种叠晕技法在敦煌石窟唐代壁画中表现得很突出,实例可见:(1)第 159 窟西壁龛顶中唐团花纹样,纹样的叠晕有:绿晕(大绿、淡绿、白);赭晕(赭、淡赭、白);黄晕(赤黄、白

13、)等两到三个层次,轮廓外均用赭笔描线;(2)第 197 窟龛顶中唐彩绘,团花瓣的叠晕层次为深青、青(绿)、淡青(淡绿)、白等三至四个层次,其外也用赭笔勾勒轮廓,等等(图1)。可见,这些石窟壁画中的叠晕技法与后世法式中记录的叠晕之法已经很接近了。此时的叠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与法式中的叠晕技法相比,这里的叠晕层次比较少,也不如宋代叠晕技法的精微,但比南北朝时期已复杂很多,一般以三四重为多。(2)用于叠晕的色彩丰富多样,朱、绿、青三色并不突出,还大量使用赤黄晕、赭晕等。(3)虽然不同色彩间的叠晕做法也很常见,但开始出现了大量同色之间色阶变化的叠晕。(4)从上述敦煌石窟唐代壁画中可见,同色

14、间的叠晕常采用加白变浅的做法,故色彩效果不若法式中所记录的鲜明、强烈。由此可见,由南北朝时期的凹凸晕染手法发展到宋代建筑彩画的叠晕技法,唐代绘画中精妙的晕染技法起到了相当关键的桥梁作用。宋以前的建筑彩画一直依附于绘画,因此在绘画领域中逐渐成熟的叠晕技术也为彩画工匠们所掌握,成为彩画的主要设色技法。由于唐宋时期绘画经历了波澜壮阔的“水墨之变”2,宋代建筑彩画与文人绘画分离,叠晕技术在文人绘画a.第 159 窟b.第 197 窟图 1敦煌莫高窟唐代彩画中的叠晕(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4)图 2叠晕的一般做法(图片来源:作者自绘)263227|2023|02艺术设计参考文献:1张驭寰,郭胡生,赵立赢.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牛克诚.色彩的中国绘画中国绘画样式与风格历史的展开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3梁思成.中国古典建筑典范注释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20.4萧默.敦煌建筑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梁栱层木构件,包括梁、额、枋、枓、栱、昂等有棱边的构件,每个面的外棱四周都留出缘道,作叠晕处理,叠晕方向为深色在外,浅色在内。梁、枋等大面构件的缘道宽为二分,枓、栱等小构件的外棱缘道宽为一分。缘道之内彩画纹样的衬底(法式称为地色)四周边缘亦作叠晕,其叠晕方向为浅色在外,深色在内,其浅晕与外棱缘道的浅晕相对,形成“对晕”之势,

16、法式 称该地色边缘的叠晕为“空缘”。法式之所以称其为“空缘”,大约是与彩画的绘制步骤有关,“先遍衬地,次以草色和粉,分衬所画之物。其衬色上,方布细色或叠晕,或分间剔填。”3“用朱或青、绿剔地,外留空缘,与外缘道对晕”3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彩画的一般步骤是:在外棱缘道所包围的木构件上,先整体作一遍衬地,衬地色为多白土、铅粉、青淀等浅色,然后再在其上绘制纹样。纹样完成后再用大朱或大青、大绿等深色剔地,完成最终的地色。地色留出与外棱缘道相接的部分不剔填,空出原有浅色衬地之色作叠晕缘道,法式称其为“空缘”,空缘的宽度为外棱缘道的三分之二,从营造法式卷第三十三彩画作制度图样上所列图样中可以看到,空缘叠晕一般有两个层次,比如青地外空缘叠晕为白、青华两层,与大青地色相接形成白青华大青三层叠晕,其叠晕方向与外棱缘道相对(图 3)。空缘与外棱缘道采用不同的色彩,比如碾玉装,是青绿晕相对;五彩遍装则是朱、青、绿晕两两相对。木构件身内纹样,如花、叶、枝条等的叠晕方向也是浅色在外,深色压心,与“空缘”叠晕方向一致。2.2.2 其他构件表面的叠晕之法除了梁栱层木构件规定的叠晕做法外,柱子、椽头面子等处彩画的叠晕做法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