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9篇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学观察能力培养研究一、教师要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意识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仅仅依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积极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科学教学方法。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有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教导和帮助。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把握学生好奇的心理,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课堂上,可以先讲解科学书上的知识,在课下,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真实
2、的自然事物,让学生把学到的与实际相比拟,加深学习印象。例如,在学习“花的构成这一节中,可以带着学生到学校的校园里,认真观察桃花、梨花等花朵。让学生仔细观察,既了解了花朵的构成,也可以启发学生对不同种类的花进行比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促进学生对小学科学兴趣的培养,从而使观察能力得到提高。教师还可以通过讲科学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要积极观察周围的事物,形成自己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三、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观察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条件有限,不可能完全满足教学中需要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尽力去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多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运用实物
3、、模型、挂图和学校现有的科学实验设备进行教学。有的教学内容比拟抽象,比方“细胞的构成这一节中,就可以运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和体会细胞的构成结构。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授课,也会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观察能力对学生科学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感悟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观察是认识新事物的首要感知,观察也是科学实践的重要环节。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培养。那么观察具有哪些性质呢?客观性:这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根底,是科学精神的精髓。教育学生对待科学要实事求是,观察时说实话
4、,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观察到的现象。持久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品质,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敏锐性:引导学生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随时保持对事物开展变化的“高度警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全面性: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使其观察效果更全面。选择性: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抓住观察的重点,明确观察的方向。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准确、全面、细致地观察,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我们又如何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就要在实际教学中加以指导和点拨。例如:教学昼夜交替现象一课,学生在模拟实验时,指导学生认识到要观察必须先确定观察点。在地球不自转绕着太阳转、地球自转同时绕着太阳转、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地球自转太阳绕着地球转这四种实验中认真观察,观察点到底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观察点并没有都发生昼夜交替现象。学生对出现的这些不同现象产生疑问,就更想了解,更想学习,老师就很容易把学生引导到科学探究的道路上。培养学生观察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二、引导学生主动科学实践科学教学的核心是实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实践活
6、动。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开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学习习惯。倡导“做中学,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遇到问题,不是依赖老师,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而是如何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自觉主动地去实践,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动手前先动脑,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活动中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并用,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养成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认识空气的教学中,空气和水一样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水占据一定空间,空气也占据空间吗?怎么感觉空气的
7、存在?学生根据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讨论、设计,先提出预测,提出实验方案,再选择方法和仪器、药品,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验证自己的猜测。讨论后得出:刮风的时候能感觉到空气的存在。对于空气是否也占据一定空间的问题,意见不一致。同学们提出了几种验证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方案。拿烧杯、纸和胶布,在组长的组织下做空气实验,有条不紊地验证了猜测:空气占据一定空间。同时,教育学生要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和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活动的感悟。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探究中,获取了有关空气的很多知识,充分体现了
8、科学实践的快乐,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三、鼓励学生善于总结反思学生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有时得不到预期的结论。教师不要急于否认和纠错,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要给探究者提供反思时机,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最终获得成功。例如:教学神奇的电磁铁一课,学生在进行组装电磁铁实验时,有时会出现电磁铁没有磁性。这时老师不急于帮助学生查找故障,要鼓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可能导致电磁铁没有磁性的多种原因: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两节电池接反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检查,找到问题
9、所在。教学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时,学生在模拟实验后,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地球不自转绕着太阳转时,观察点总是处于白天。学生通过与另外三种现象进行总结、比照,得出发生昼夜交替现象时地球自转是其中的一个必备条件。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善于总结和比拟,培养学生喜爱科学实践的精神。四、引领学生充分利用资源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可用资源,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家里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小学科学教学中,室外观察题、技能训练题、创造思维题大多与周围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事物,以敏锐机敏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
10、学资源。用小制作和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去探究问题的实质,进而获得结论。让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为学生的开展提供多种开展时机、开展条件、开展时空和开展途径,进而激发学生观察身边现象的习惯。例如:汽车司机夜间行车时,驾驶室内不能开灯,为什么?教师因陋就简,巧借身边的事物来解释。晚上将室内电灯翻开,让学生站在玻璃窗前观察玻璃:当电灯亮时看到的尽是室内物体,而看不到室外的物体;当电灯熄灭时隔着玻璃可看到窗外的物体,就看不到室内物体了。由此,让学生自己观察、总结、尝试说明汽车司机夜间开车为什么不能开灯的原因。五、总结总之,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鼓励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注重学
11、生良好的学习科学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及时进行总结反思。善于利用课外资源,自主地进行科学实践活动,学到知识,学到技能,培养情感,培养素养,有效地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黄冰心 单位:平和县山格中心小学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内涵追求研究一、专心创设环境,生化自然观科学来源于生活,也将回归于生活,这正是科学意义所在。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自然观的过程同样离不开生活,换言之,教师创设良好的环境就是给学生自然观形成提供沃土。这里的环境可以理解为两个层次,一是亲近自然的实践环境,二是科学探究的问题情境。1.亲近自然的实践环境科学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研究的是自然界最一般、
12、最根本的规律。所以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亲历自然科学是科学本身的要求。科学课程能够让学生有时机接近大自然,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发现和探索,是学生形成自然观的便捷途径。如三年级起始单元就让孩子们回忆自己从事过的科学活动,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在大自然的环境里发现生命的存在等等,正是为学生亲近自然不断创造时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结合科学课程为学生多创设这样的亲近自然的实践环境。2.科学探究的问题情境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科学问题通常是复杂多变的,要培养学生能够从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从而得出最正确的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这样才能沉着应对未来生活的挑战。教师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使学生不断主动思
13、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其自然观开展。因此,我们平时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科学讨论、科技制作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亲历科学。学生在亲历科学的过程中,搜集资料、自主寻找科学证据、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获得科学结论,潜移默化地形成自然观。二、潜心挖掘资源,显化自然观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是自然科学重要的组成局部。为了有效开展自然观教育,教学资源的选择和挖掘,是十分重要的。1.教材内容为主将自然观具体化为教学内容是自然观教育的根本形式,纵观小学科学教材,体现自然观的素材很丰富。挖掘这些内容,创设有效科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观念的陶冶、体会自然的思想和方法。整个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都贯穿着
14、历史上对于科学领域进行探索所表现出的自然观和宇宙观,主要体现在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的规律和人类探索这些规律的历程。2.课外资源为辅科学自然观的形成还要充分发挥课外资源的作用,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参观、游览等形式加深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这样,课内学习与课外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就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具体说来,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有针对性地接触相关阅读资源,如网络、图书提供的科普知识、科学历史、科学家传记等。还可以引领学生有目的地参观科技馆、动物园、植物园、艺术馆等公共场所,这些课外教育资源对学生有着很大吸引力,教育效果可见一斑。三、悉心演绎课堂,
15、点化自然观课堂是帮助孩子形成科学自然观的主要阵地,教师如何开展教学直接决定了实际效果。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教学活动类型更加灵活多样,它的应用和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点化学生自然观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然观更需要关注科学探究、现场考察、实验、讨论辩论4种教学活动类型。1.科学探究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要引领孩子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能够围绕自然现象中的科学问题展开,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在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科学自然观。2.现场考察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自然观首先就要让他们去多多接触自
16、然,了解自然,在大自然的陶冶中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直接的感受比间接的知识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习的印象。现场考察就是一种很接近自然的形式。自然的情境给学生理解自然提供了形象的自然感觉,这种自然感觉有助于科学过程的想象,进而促进学生对于自然的深入理解。讨论辩论可以是自由的也可以是分组的,保证每个人都要在有想法的根底上提出观点。学生在自主发表观点的同时也能够认真听同伴的想法,并在同伴的想法中进一步思考。让学生集体形成一种观点的表达、质疑、澄清、修正、补充的气氛。教师在讨论中适当进行帮助,并且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学生通过讨论辩论形成自然观、获得知识,这种同伴教育比听课更加容易获得好的效果。四、总结科学实践活动中应注重学生的对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