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开场合发言要搞清对象和角色公开场合发言要搞清对象和角色 讲话跟写文章不一样,写文章不知道谁来读,但讲话是有特定对象的,10个人也好,100个人也好,总之是确定的。话就是讲给这些人听的,所以要把话讲好,首先要研究对象,就像企业要把产品卖给客户,首先要研究客户一样。 比研究对象更重要的是搞清自己的角色。有听必有讲,有讲必有听,搞清了自己也就搞清了对象,而关键点不在对象,在自己。 首先必须清楚自己该不该说。 正式会议都会指定发言人,比如总结表彰大会、经验交流大会、重要的座谈会等等,能被上级挑中作为发言人,是一种荣誉,也是宣传自己的大好机会。其他的人则只是“听会”,会议结束时,一般主持人会客套的问一
2、句:“还有没有发言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发言已经结束了。如果主持人说:“还有10分钟,大家再交流一下。”此时是可以发言的。 孔子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该说的时候草率地说了,这叫“躁”;应该说却吞吞吐吐,遮遮掩掩,这叫“隐”;该说就好好说,不该说就闭口不说,这叫恰如其分。人更愿意表现自己,特别是年轻人,所以“不说”比“说”更重要。 公开场合发言是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也是双刃剑。说的好,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说的不好,可能是“光着腚推磨转着圈丢人”。所以必须讲有准备的话,一个成熟的公务员说“我说两句吧”并不是随意的,说“我也没做什么准备”其实是客套话,一定是有准备的。只有
3、外国人才会疑惑:“你既然没有准备,为什么要讲?” 还有一种恐怖的情况,是自己真的毫无准备,可是被点名发言。有一次我参加消防安全检查会议,会议有领导汇报和相关部门代表发言,我是去听会的。没想到,会议日程安排的发言结束之后,省里检查的领导突然说:“我看今天党校的同志过来了,那你们在消防方面是怎么做的呢?”好在这些工作我都干过,比较熟悉,当场没有掉链子。但事后想一想,很多相关的工作当时没有想到,更没能讲出来。如果我提前有所准备,一定会讲得更好,在座的本市领导也会更加满意,从个人角度而言会赢得赞誉。任何一次公开发言,都是展示自己的机会,所以要时刻准备着。 如果确定要发言,那怎样说才更得体呢? 除了口齿
4、清楚、态度坦诚等基本要素之外,最关键的是要认清自己的角色,搞清双方关系。关系把握准了,口齿不那么流利,也算不得大错;如果关系搞错了,说的越好,错的越大。 一是层级关系。公务员体系是科层结构,这个基本结构决定了很多东西,其中之一是上下级关系。下级要服从上级,这不是讲政治,而是任何一个组织实现其功能的必要条件。发言时,要搞清楚自己是处于领导角色,还是下属角色,还是同事角色。如果是领导角色,就要以提要求的口吻讲话,语气可以和缓,但内容不能含糊;如果是下属,要多表决心,显示积极的态度和章法有度;如果是对同事讲话,就要多讲支持配合。 二是长幼关系。黑格尔说过:“同样一句话,从不同人嘴里说出来,具有不同的
5、含义。”同样是“天凉好个秋”,老人说跟年轻人说内涵大不同。50岁的领导说“同志们”自然而然,新任公务员也说“同志们”,感觉却有点别扭。老人说话可以挥洒一点,幽默一点;年轻人要更严谨一点,正经一点。有党校年轻老师,跟中央党校的老教师学一些幽默的讲法,效果适得其反。保险起见,公开场合发言能正式点就正式一点,年轻人如此,老人也如此。 三是主次关系。任何一个场合都会有主角和配角,要准确定位自己。有些主角的口才并不好,配角反而是好口才。很多好口才的人会犯错误,自己讲话的水平超过了主角,自己洋洋得意,结果反而招致调侃,甚至嘲笑。比如主持人讲话一定要短,要把更多的光辉送给主讲人。有些主持人在捧完主讲人“高屋
6、建瓴”之后,说“我再讲三点”,这是最讨人嫌的。我听过主持人最短的结束语是6个字:“落实、落实、落实。”其实只说了两个字,但效果极好。 关系有时候是交叉的,比如青年干部座谈会,各部门主任参加。主任年龄大,青年干部年龄小;主任是领导,青年干部是下属;同时青年干部是主角,主任是配角。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定位自己?这就需要“不卑不亢”了。青年干部是主角,所以要多说、说深、说全、说精彩,同时语气要谦卑,时不时地表扬一下自己的主任;主任发言时长要短,甚至不说,同时要以领导、前辈的口吻肯定青年干部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表态今后更加用心。 总之,在公开场合发言,首先要搞清楚说还是不说,能不说就不说;如果要说,就要搞清自己的角色,说符合自己身份的话,说有准备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