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域化党建经验交流材料区域化党建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我区紧盯城市治理体系化不足的问题,建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推动区域化党建“统”得起来、“融”得起来、“聚”得起来,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 一、以“统”提质,激活“动力主轴”抓驱动。紧盯城市治理体系化不足的问题,健全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体系,疏通各领域内“堵点”,打通系统间“经络”,破解“统不起来”问题,变各领域党建“自转”为基层治理“公转”。一是提级管理强统筹。健全责任体系,发挥区级“一线指挥部”作用,强化街道龙头带动作用,突出社区“轴心”作用,完善区级、街道、社区三级联动机制;区委常委全覆盖担任街道“大工委”
2、书记,街道党工委书记及班子成员全覆盖担任社区“大党委”书记,以提级管理进一步充实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力量,让问题解决力度加倍。二是分层分级强统筹。构建组织体系,通过“区级推、组织找、单位报”的方式,吸纳了900余家单位融入区域化党建格局。将设党委、党总支的区级以上机关单位、规模较大的两新组织纳入街道“大工委”,所属党支部分别进入挂钩联系社区或单位所在地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推动成员单位在基层治理、营商环境等方面发挥地域“主人翁”作用。三是制度保障强统筹。健全制度体系,变“单向奔赴”为“双向服务”,区级牵头制定“三张清单”工作程序,街道和社区向成员单位和辖区群众收集“需求清单”,成员
3、单位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形成“认领清单”和“项目清单”;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围绕区域发展大事、社会治理要事、群众民生实事开展研究交流、议事协商,确定项目推进措施,变“单打独斗”为“合力攻坚”。 二、以“融”提效,坚持“条块结合”抓协同。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为平台,打通“三类壁垒”,破解各领域“融不起来”问题。一是机关下沉打通行政壁垒,实现治理力量融合。全区55个区属部门机关党组织全部进入社区“大党委”,把领导机关转变为基层治理内生力量。区委政法委、区民政局等挂钩社区建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金马街道联合区法院创新社会调解优先模式,作为社会治理优秀案例全区推广。通过“吹哨”,集结相关
4、部门下沉社区,累计办结“吹哨报到”案件712件,办结率99.72%。二是暖新服务打通领域壁垒,实现治理资源融合。将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等两新组织融入社区“大党委”,建设暖“新”驿站40个。建立两新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平转急机制,发挥快递小哥走街串巷、进楼入户等优势,探索聘请担任网格监督员,推动送货小哥向“递爱骑手”、物管人员向“先锋管家”进阶,让两新组织党组织成为基层治理“前哨”。三是“城市大脑”打通信息壁垒,实现治理功能融合。完善“区、街、社”三级联动机制,依托*区“城市大脑”建设直连直通一体化智慧调度指挥信息平台,让区级部署直达街道社区,基层情况实时反馈,案件(问题)实时交办处理,共受理案件35
5、万余件,办结率99.86%。 三、以“聚”提能,突出“双链耦合”抓发展。做实“党建链”牵引“业务链”,加强党建引领服务产业转型、民生福祉等中心工作,破解“发展动力不足”问题。一是打造基层治理“共同体”聚力。盘活街道区域化党建成员单位资源,组建78支党员先锋突击队,下沉一线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动员各方筹集价值50余万元医疗物资,服务保障疫情防控;整合1.6万余名党员进网入格,为群众解决困难问题16320个,调处成功矛盾纠纷1887件,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居全市主城区第一。二是搭建筑台引智“新高地”聚才。通过区域化党建平台,实施“以才引才”行动,街道“大工委”人才既是政策的“服务获得者”,又是招商引才员、政策宣讲员,共培养引进各类人才8613名,累计服务14万余人次。三是构建区域发展“生态圈”聚心。开通“政企直通车”,从成员单位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中,选聘20名“营商环境观察员”,联合商投、市场监管、银行等多元主体,走入企业开展“点单式”“组团式”服务,比如,聘请21家商会、非公企业为“招商大使”,成功引进各类重点企业项目7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