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2 ,大小:2.43MB ,
资源ID:2237549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2375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把“人”找回来——回归生命基调的社会学深层叙事_严飞.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把“人”找回来——回归生命基调的社会学深层叙事_严飞.pdf

1、133Feb.2023文明叙事与世界想象青年学人专刊 二 O 二三年 第二期作为一种写作姿态的深层叙事的出场近年来,在社会学“叙事转向”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非虚构写作,并在学科跨界的交流和写作实践中碰撞出大量的火花,形成了丰富的跨界讨论。讨论者深刻认识到,作为一种崭新的写作姿态,非虚构写作更加需要映照出时代的关切,并在经验材料的基础上,描摹当代社会的变迁,从而形成丰富的多维度叙事。这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一种叙事形式,是深层故事。所谓深层故事,按照伯克利大学社会学家阿莉 霍克希尔德的说法,“是个感觉彷佛的故事这是一个情感讲述的故事,以象征为语言。它无关看法,无关事实。它告诉我们对事情

2、的感受如何”。社会学家都是说故事者,在既有的叙事线中,持续不断地拼接细节和延展范围,内容摘要:在社会学的叙事范式中,与宏大的结构性叙事相对应的是个体的经验叙事,而深层故事就是个体经验叙事中一种较为突出的写作形式,其强调呈现当事人的主体性感觉与体验。据此,一种回归生命基调的社会学深层叙事被提上时代议程,其回到文本的刺点、情感的通点、道德的原点,捕捉个体有意义的生活瞬间和人们彼此相连的共通情感,展现个体在驳杂世界中细腻而又厚重的生命体验。对于带有生命温度的深层叙事,写作者诉求的是唤起读者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直面不同生活经历间的巨大鸿沟,这将有助于激发更广阔的情感共鸣与公共性思考。关 键 词:非虚构深

3、层叙事生命基调社会学情感刺点作者: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 100084)严飞 何平等:非虚构写作与中国问题:文学与社会学跨学科对话,探索与争鸣 2021年第 8期。阿莉 拉塞尔 霍赫希尔德:故土的陌生人:美国保守派的愤怒与哀痛,夏凡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年,第153页。把“人”找回来回归生命基调的社会学深层叙事微信公众号134 总第四OO期通过复杂性的事件建构实现对社会现象的结构性洞察。然而,在结构之外,霍克希尔德也提醒我们,还需关注当事人的主观视角,呈现当事人的感觉与体验,通过他们在生活中的希望、恐惧、骄傲、耻辱、愤恨和焦虑,进而理解他们看

4、待世界的方式。一个有张力的故事,需要在小径分岔的叙事路径里创造出非期然的故事景观,用细节、表义和隐喻等语言形式将研究对象具象化,从而凸显被宏大的结构性叙事所遮蔽与淹没的个体,以及他们厚重的生命体验。深层故事的兴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社会学日益重视日常生活和个体经验叙事下的一种回归。社会学常常喜欢将结构性动力当作研究的首要任务,在以结构为导向的宏大叙事里,研究者更加关注由历史动因与政治结构所主导的叙事感,常常在恢宏的议题下将个体的情感、经验等放置于研究视野的边缘位置,或将其作为大叙事的零部件。与宏大叙事相对应,关注个体的经验叙事,可以避免活生生的个体经历陷入庞大的叙事和结构,同时避免他人的认知落

5、入异己化的看法或者墨守成规的印象之中。诚如波德莱尔所言,“生活在芸芸众生之中,生活在反复无常、变动不居、短暂和永恒之中,是一种巨大的快乐”。换言之,人类无时无刻不置身于真实的个体生活世界,它直观、具体、琐碎,是人类社会最质朴、也是最不可替代的面貌。在个体经验叙事层面,尤以情感社会学和生命历程研究为代表。情感社会学试图通过对“情感人”的社会学透视来探索人的情感模式:“七情六欲的展现和满足,跌宕起伏的悲欢离合,人就是由此类情感交汇而成。生活就是情感体验之流,生活的意义就在这个过程”在情感社会学看来,人的最终归属是回归情本体,而情本体的确立,又依托于社会力量在人的经历与实践中的镌刻,因为情感并不来源

6、于纯生物的身体变化,而是可以被塑造和修改的。生命历程研究则通过追溯个体的生命传记以揭示社会和历史进程的丰富性:“以生命历程最为关心的生命故事中的细节为基础,通过近距离和整体性的观察,拓展质性取向在生命历程研究中的独特优势。”两种研究取向都在理论层面揭示了社会学研究可以做到对个案生命细节的关注和个体本真性的情感披露,但稍显遗憾的是,目前尚缺乏实践层面的操作性探讨,到底如何在写作中引导文本作者读者三维的情感通连?又该如何选取生命故事的何种细节片段以激起读者的共鸣?简言之,在个体的经验叙事中,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可以更好地让我们的写作回到人本身?据此,本文提出一种回归生命基调的社会学深层叙事,通过

7、回到文本的刺点,回到情感的通点,回到道德的原点,渲染人物个体在特定情境特定时间的瞬时体验,将读者的目光从宏大事件导引向情感感受,以激发读者的理解与想象,“让人们更能激荡出感动的涟漪,感到惊艳不已”。回到文本的刺点以生命基调为内核的深层叙事,写作者自然希望所描绘的故事可以直抵人的心灵深处,引起深度的共鸣,无论这一共鸣是拍案叫绝,抑或是流连忘返。这种具有极大 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画家,郭宏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年,第14页。成伯清:情感的社会学意义,山东社会科学 2013年第3期。陈心想:生命历程研究质性取向及其意义,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 年第4 期。叶启政:社会学家作为说故事

8、 者,社会 2016年第2期。135Feb.2023文明叙事与世界想象青年学人专刊 二 O 二三年 第二期爆破力的酣畅淋漓,即是“刺点”。法国思想家罗兰 巴特在其最后一部作品明室:摄影纵横谈中,提出了摄影图像的“意趣”与“刺点”这一对重要概念。“意趣”是影像所展现出的一种知面性的直观布局,而“刺点”就如同针尖刺进皮肤时的刺痛感一样,“像一支箭似地把我射穿了”,是影像真正触动观者心灵、让观者大为震动的内核所在。“刺点”可以是影像中的一处细节,也可以是一组局部的透视,在视觉冲击的一瞬间,唤醒观者脑海中早已被遗忘的深层记忆。巴特认为,“刺点”潜藏着一种隐喻式的力量,能够带动起观者的共通感,并通过隐喻

9、让影像内涵的意义回环延展,拓展出新的意义群。正如有学者指出,刺点“难以定位、没有标记、无以名之,它尖锐犀利又被压抑钳制,它在无声地呐喊,像一道将发未发的闪电,带有某种潜在的、未知的冲击力”。那么,何种“刺点”能够给人以震惊?为什么这一瞬间的体验有着如此强大的威力?社会学深层叙事可以在两个文本的实践层面进行拓展。一种是以隐喻作为“刺点”。隐喻通过文本象征性和形象性的表意,可以有效地将难以理解的复杂概念释放出来,让阅读者带入式地感知、体验和想象所描述事物的真实内蕴。例如,霍克希尔德在故土的陌生人一书中,以深层故事的形式对于美国当下越来越明显的政治极化现象进行深入调查,以深度挖掘当下美国社会中保守派

10、人士的内心世界。霍克希尔德笔下的美国保守派,都是一些处在社会中下层的工人、农民、基督徒等,这些人痛恨政府干预,反感福利制度。尽管这些人中的多数居住环境的污染更为严重,但他们却要求政府减少对污染企业的监管,不支持能够改善他们居住环境的政府行为。所以霍克希尔德就从环保问题入手,通过每一位被访者的深层故事去回答这样一个看起来有些矛盾的问题:为什么社会中看起来需要帮助,而且一直在接受帮助的人,尤其是社会底层,会反感这个帮助他们的环保政策呢?在书里,霍克希尔德用了一个排队的隐喻,以第二人称“你”的视角,深深切入到美国保守派人士对美国梦破碎的体验。起初,这些保守派像是排在长长队伍中间,等待着美国梦的实现。

11、他们就像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里面描写的那样,有着清教徒一样既勤勉工作、又勤俭节约的道德感,并且坚信自己能够实现这个梦想。然而他们却发现,太多的少数群体开始在这个长队里超过自己,他们虽然身处自己的国家,却无法被这个体系接纳,无法实现梦想,成为了精神上的“陌生人”。“你耐心地排在一条长队中,宛如朝圣,队伍通往山上。你位于队伍中间,与你站在一起的也是信仰基督教的年长白人,绝大多数是男性,其中一些有大学学历,一些没有。一过山顶便是美国梦,这是队中每个人的目标。排在队伍后面的许多人是有色人种,贫穷,有的年轻,有的年长,大部分没有大学学历。你已经等了很久,工作努力,队伍却几乎没有挪动。你理应前进得

12、更快一点。你很耐心,却有些疲惫。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前面,尤其是山顶的那些人。”“看!你看见有人在你前面插队!你遵守着规则,他们却没有。他们插队,你就像在向后退似的。他们怎么能这样?他们是谁?有些是黑人。由于联邦政府推动 罗兰 巴特:明室:摄影纵横谈,赵克非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年,第41页。吴娱玉:复数的瞬间:“刺点”中的时间机制,文学评论 2022 年第1期。136 总第四OO期的平权行动计划,他们在高等院校入学、实习、就业、福利金、免费午餐方面获得了优待,在人们心中占据了一定的秘密位置。女性、移民、难民、公共部门职员哪里才是尽头?你的钱从一个自由派的同情滤网中漏了下去,你无法控

13、制,也不赞同。”这一种以排队和插队作为隐喻的叙事,就构成一个击穿了个体愤怒与哀痛的“刺点”,将读者(特别是有着类似经历的读者)第一时间带入其间,仿佛自己也站在一个长长的队列之中,不仅可以旁观排队者对插队者的愤怒,甚至自己也会成为一个被插队者随时抢占机会的排队者,尽管充满愤怒,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在一轮又一轮“不公平”的呼喊中,接受残酷的现实。另一种是以复调作为“刺点”。复调是一个音乐术语,在音乐演奏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呈现的声部,这些声部彼此独立,但又可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和声关系。复调特性的叙事策略意味着开放性与多向感,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文本故事线在同一时间脉络下共同推进,各自独立却又

14、彼此交织,从而刺激阅读者勾连出更多的想象与思考。例如,在威斯康星大学社会学系王迪的文章 一个拉丁裔酷儿之死 中,写作者描绘了 2020 年新冠疫情期间一位名叫何塞的中年拉丁裔男性,在纽约疫情最为严重的 4 月,因为感染了疫情而死在家中,直到两周后邻居报警才被发现的故事。在故事的开篇,王迪写道:“我的邻居何塞是一个拉丁裔男子。疫情期间,他自己一个人住在我家楼下。我最后一次看到他,是在 2020 年 4 月 1 日,一个周三下午的两三点间。我坐在楼门前的台阶上,快要和我在加拿大魁北克的朋友打完电话。彼时的纽约开始隔离已经两周多了。门前的台阶成了我的新圣地,我在奋笔疾书的间隙去那儿透口气。”如果仅仅

15、只是沿着这一单线进行叙事,读者大体可以猜想到后续的故事脉络,以及作为邻居的写作者,对因为新冠疫情而死去的何塞的质朴情感,乃至对疫情之下性少数群体生活状况的社会学介入式分析。但写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在循规蹈矩的文本链中又插入了另一条场景的暗线。作为少数族裔的何塞,习惯刁难租客的房东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上门来找麻烦,想把他从楼里清退出门。尽管因为疫情,纽约市的住房法庭颁布了暂停清退的命令,但是疫情的重压给本以贫穷的何塞带来了更多经济上的冲击,被房东扫地出门似乎变成了一件在所难免的事情,以至于使何塞犹如惊弓之鸟。“每次听到陌生人进入地下室,他都会发短信问我们是否认识那个人,因为他担心那是房东的狗腿子

16、。过去十年以来,何塞的家人与无孔不入的霉菌周旋,在冷若冰霜的暖气前苦盼,和喜怒无常的电网鏖战。在这栋楼里度过的每一天,何塞都必须竖起耳朵,睁大眼睛。”这一段转化文本线的技法,自然让人联想起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马修 德斯蒙德在扫地出门这本书中的类似描述社会危机之下,深处社会底层的人们在自己的家里被扫地出门。而一旦被驱逐,他们的下一站就变成了收容所、废弃的空屋,甚至只能流落街头,无人问津。在资本的运作机制下,一些人的贫困反而被转化成了另一些人的超额利润,富者越富、贫者越贫,阶层不断向两极分化甚至固化。正如书 阿莉 拉塞尔 霍赫希尔德:故土的陌生人:美国保守派的愤怒与哀痛,第154155页。Wang Di,“The pandemic of racist capitalism killed my neighbor,”Lambda Nordica,vol.25,no.2,2020,pp.117127.137Feb.2023文明叙事与世界想象青年学人专刊 二 O 二三年 第二期中提到的一位叫谢伦娜的房东,通过抢占便宜的住房资源再放租给贫困家庭以赚钱高额租金利润之后,自鸣得意地说:“贫民窟是个好地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