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小平研究2023 年第 2 期Deng Xiaoping Research NO.2 2023百年党建视域中斗争话语的历史演进及时代要求李少杰摘要党建视域中的“斗争”是党为完成一定时期的历史任务,在内部积极主动纠正部分党组织和党员的错误思想、行为倾向,进而实现自身团结统一的政治品格与实践方法。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以矛盾对立统一观点看待斗争的理论思维,逐渐剔除了经由苏共注入的残酷惩办与教条主义色彩。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建构起斗争的内容体系:通过细化斗争内容,为党内各类主体明确具体要求;规范斗争方式,从正反两方面要求全党正确开展斗争;明确斗争重点,引导全党应对党内
2、面临的突出问题。新时代党建领域所使用的斗争话语,既传承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又在强烈的现实需求下不断拓展理论内涵,为其注入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智慧,通过严明纪律和建章立制确保斗争在规范的框架内开展。斗争也应当成为党的建设学科体系中的标识性概念。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的二十大;党的建设;斗争;政治纪律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3)02-0023-13基金项目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研究”(21&ZD040)作者 李少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坚持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在马克思列宁
3、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将严格的自我批评与党内斗争作为“推动我党进步的一种原动力”。党的二十大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作为新时代“三个务必”的要求之一,并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载入党章,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 18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第 455页。“三个务必”即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 26日。23DOI:10.16
4、870/ki.51-1763.2023.02.010邓小平研究2023 年第 2 期Deng Xiaoping Research NO.2 2023彰显了斗争概念在党的话语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它在党建领域中的基本语义、历史来路与时代内涵尚未完全进入研究视野。习近平强调,共产党人开展重大斗争的领域十分广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方面都有,而且越来越复杂”。因而,研究斗争话语不能忽视其在党建领域的具象表现。既有研究更多关注国际政治、意识形态等党的事业领域的斗争,对党建范畴的斗争问题较少专门涉及。目前学界对党建领域斗争问题的研究呈
5、现鲜明分野:海外研究者往往将关注点局限于党内路线斗争,从权力冲突的狭隘视角曲解斗争作用;国内研究则客观、辩证地揭示了斗争的历史意义。这些研究的关注时段均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较多关注党对斗争概念的反思,而较少关注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斗争概念的改造与规范,因而难以充分解释当前在党建领域发扬斗争精神的合理性。党建视域中敢于斗争的本义是什么?斗争为何会在中国共产党党建史中经历“引入-改造-反思-再度激活”的波折过程?党在新时代如何对自身建设中的斗争内涵进行时代阐释,又通过何种方式对其加以规范?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梳理斗争概念的缘起及演进,认识其在党建领域中的原初内涵,通过揭示中国共产党调整斗争语境、规
6、范斗争方式的历程,理解它在新时代的实践样态。进行这一努力,不仅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加深对党建基本概念的认识,也能为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贡献理性思考。一、生成与调适:斗争概念的生成语境与内涵变迁(一)斗争概念的国际渊源与中国实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受党员成分复杂、社会思潮冲击以及党内革命策略分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 226页。参见岳爱武、朱雪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研究现状及其趋向,江苏社会科学2021年第 2期;刘国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际环境:对策与经验兼论“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
7、 4期;等等。闫健:中国共产党转型与中国的变迁海外学者视角评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 54-57页。参见魏德平:从突出“路线斗争”到坚持“实事求是”中共中央解决党内斗争历史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年第 6期;赵淑梅:浅析中共在革命战争时期以党内斗争方式解决党内矛盾的原因及影响,理论月刊2009年第 4期。24邓小平研究2023 年第 2 期Deng Xiaoping Research NO.2 2023的影响,无产阶级政党内部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争论乃至破坏纲领的分裂,但从辩证发展的规律出发,党不能为了抽象的团结回避分歧,而是必须开展“内部斗争”,以建立“党内真正和谐”。他们指
8、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对内部拉萨尔派的斗争、指导法国工人党对内部可能派的斗争,都体现了任何工人政党“只有在内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的规律。列宁从两方面对斗争进行阐释:在斗争方式上,应当主要开展理论斗争以抵制党内机会主义思想的腐蚀;在检验方式上,党内斗争不是自说自话,不同意见的对错最终要在党外的政治斗争即革命实践中得到检验。土地革命时期,王明在党内产生分歧时引入了斗争思维。他在 为中共更加布尔塞维克化而斗争 一文中批判李立三的“左”倾盲动主义路线及其中包含的所谓“调和”态度,要求“把一切妨碍党进行两条战线上斗争的手段和方法,确切点讲,把那些掩护错误和帮助反党倾向的各种暗藏的与灵巧的手段和方法,揭穿出
9、真相来”,将斗争神圣化、神秘化,并以“拥护国际路线”的名义推行新的“左”倾路线。党内斗争以教条化的马列词句为标尺,将源自实践的理论斥为狭隘经验;在组织上推行宗派主义和惩办主义,以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为手段,诬陷并撤换了许多质疑“左”的错误的干部。这些错误思想和组织路线长期影响党的政治与军事斗争,给革命造成极大损失。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但对路线斗争的反思则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二)斗争实践的及时纠偏与理论重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土地革命时期的党内斗争理论进行了纠偏,在坚持正确路线
10、、反对错误倾向的基础上,对党内斗争的必要性、本质与方法进行理论重构。一方面,强调斗争的必要性,反对党内无原则和平。毛泽东从矛盾普遍性和斗争性的角度阐释了斗争的哲学基础,强调党内经常发生的思想对立和斗争“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 486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 483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 679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551页。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 71、340页。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
11、-1949)第 8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42页。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修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 142-143页。25邓小平研究2023 年第 2 期Deng Xiaoping Research NO.2 2023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中国共产党正是“从两条战线斗争中巩固和壮大起来”。刘少奇进一步将斗争理论系统化,即党内斗争应以思想原则分歧为内核,以政治和组织分歧为外延。刘少奇认为,从作用上看,党内斗争必须以保持党的纯洁与独立、保证党在代表无产阶级最高利益的路线上行动为目的;从方向上看,党必须重视对“左”和右倾两条战线的斗争,既不能疏忽
12、某一方面,也不能采取中立、妥协的态度。另一方面,在方式上克制过火斗争倾向。基于土地革命时期王明推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中的沉痛教训,我们党意识到从私人或宗派利益出发,通过造谣、撒谎、诬蔑来倾轧同志的无原则斗争,会极大地破坏党内团结。对此,刘少奇提出了向组织批评而不向群众乱说、当面批评而不私下乱谈、尊重党员发表意见等七项办法,初步建构起我们党开展党内斗争的基本原则。新的理论指导了积极稳妥的党内斗争。党在整风运动中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学习 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六大以前六大以来 等文献、起草并充分讨论历史决议等形式,帮助高级干部深刻认识错误路线斗争带来的严重后果,实现思想的高度统一。在组织建设上,党摒弃了
13、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错误手段,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地方党及军队中党务委员会工作的决定 等党内法规,明确了案件审查的规范动作,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确保了斗争有序开展。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将“不调和的但是适当的斗争”确立为自身建设的重要原则。斗争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解决内部分歧的一项传统。党在土地革命时期与抗日战争时期对党内斗争的理解与运用存在明显差异:王明等人坚持己见,唯共产国际的教义指导斗争,并将党内不同意见不加分辨地解释为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依靠组织上的打击和惩办加以解决;毛泽东、刘少奇等人同样运用阶级分析方法,但重点强调党员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党内的客观存在,并通过思想建党、教育改
14、造等方式化解党内深层分歧。最终反映在斗争效果上,前者实现了机械、短暂的统一但难以为继,后者则实现了有共同思想基础和党内民主基础的团结。(三)斗争传统的继承发展与短暂挫折在毛泽东看来,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矛盾中斗争的形式“因矛毛泽东选集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 306页。毛泽东选集第 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 530页。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18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 447-484页。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18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 470-481页。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 22 册,北京:
15、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第 436页。26邓小平研究2023 年第 2 期Deng Xiaoping Research NO.2 2023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党内矛盾是否具有对抗性、是否要以对抗性的斗争方式加以解决,取决于犯错误的同志选择改正错误还是坚持并扩大错误。可见,党对矛盾性质的判断会影响到一定时期或温和或对抗的斗争方式,这一选择性思维沿用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部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领导新政权的过程中,因为怕伤害干部的积极性而姑息错误,“放松党的领导和党内的思想斗争”,反而使问题更加严重。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进行斗争视为在执政条件下推进自身建设的
16、重大课题,先是在党员八项标准中明确提出“对于党内党外一切损害党的利益的现象必须进行斗争”的要求,又通过健全党内组织生活、发扬党内民主的方式,为党员提供检举违法乱纪行为的条件。党的八大作出了“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判断,对前述斗争经验进行提炼,强调“党的团结和统一,也不能离开不同程度的党内斗争”,但斗争的方式应该是发展党内民主,鼓励党员继续坚持党的七大提出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义务,促进揭露和消除党的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然而,在经历国内严重经济困难、国际上中苏意识形态分歧与一系列边境冲突以后,党对党外阶级斗争形势的判断发生转变。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与两条道路斗争的长期性,并认为这种阶级矛盾“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党内来”。这一判断不仅影响了党对斗争理论的运用,还推导出对抗性矛盾要用对抗性方法解决的结论,从而导致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没有得到认真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最终造成“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严重错误。党的十大把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半个世纪的历史归结为“十次重大路线斗争的经验”,认为阶级矛盾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