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注思考民俗民艺2023年2月 第36卷 第4期设计DESIGN038摘要:探究非遗类文创产品设计创新方法,以南通蓝印花布为实例展开设计实践。从文创产品设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层面入手,将查尔斯莫里斯符号学观点作为理论框架引入文创产品设计。通过分析文化符号的语义、语形、语用维度,将设计流程归纳为认知、设计、传播三个阶段。系统性梳理文创产品设计流程,有助于依照次序解读非遗文化元素,明晰设计要点,形成“符号释义、形态呈现、应用推广”的解读过程,助力产品设计提升文化价值;打造出具有文化艺术性、地域民族性、经济实用性、时代纪念性的文创产品,以此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关键词:莫里斯符号学 非
2、物质文化遗产 南通蓝印花布 文创产品设计 传承与创新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04-0038-05Abstract:To explore the innovation method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nd to develop design practice with Nantong blue print fabric as an example.Starting from two dimensions of cu
3、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and the cultur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harles Morris semiotic viewpoint is introduced into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a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By analyzing the semantic,morphological and pragmatic dimensions of cultural symbols,the design proc
4、ess is categorized into three stages:cognition,design and communication.Systematically combing the design proces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helps to interpret the cultural element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rder,clarify the design points,form the interpretation
5、process of symbol interpretation,form presentation,and application promotion,and help product design to enhance cultural value.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China 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we should creat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with cultural artistry,regional n
6、ationality,economic practicability and era memorial.Keywords:Morris s semiotic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Nantong blue calico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黄博韬 魏煜力基于莫里斯符号学的非遗类文创产品设计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THE DESIGN OF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S OF INTANGIBLE CULTU
7、RAL HERITAGE BASED ON THE SEMIOTICS OF CHARLES MORRIS:TAKE NANTONG BLUE CALICO AS AN EXAMPLE引言非遗的活态保护与传承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共识现象1。近些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非遗的相关政策,强调振兴传统工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2。一方面,非遗作为文创开发的重要来源,其研究热度逐渐提升;另一面,非遗在文化语境的变迁下也显露出一些问题:如传承的内容动力不足、传播的普及度与影响范围较小,部分地区的非遗出现难以为继的情况从而导致过度依赖政府扶持等3。新时代背景下,非遗如何适应环境、非遗类文创产品如何融入生活
8、?亟需较为完整的分析。当前我国非遗类文创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类是研究非遗与文创产业融合之间的可能性;另一类是研究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创开发。两者多从发展现状、未来趋势、管理策略、受众行为等角度展开,但将非遗视为文化符号,从符号的意义与解读、构成与形式、对人与社会的影响层面研究较少。此外,符号学在文创产品设计应用中,非遗类文化元素解读过程缺少相应解读次序,有待研究与实践。因此,本文将引入查尔斯莫里斯关于符号学的观点,以南通蓝印花布为实例,从语义、语形、语用维度梳理并解读非遗的文化元素,通过认知、设计、传播三个阶段,探讨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途径与方法。一、符号学介入非遗类文创产品设计研究文化作为
9、一种符号象征系统,其具有构建意义之网和世界图像的主要功能。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William Morris)将符号学划分为语义学(Semantics)、语形学(Syntactics)、语用学(Pragmatics)三个分支,分别从符号的释义、形态、使用维度研究符号问题,其理论奠定了现代符号学的基础4。该成果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设计学等领域,随后在产品设计分支学科中逐渐衍生出产品符号学:从语义、语构、语用、语境维度对产品设计进行解读5。当下非遗文化可以归类为三个趋势:工业化导致农业遗产没落、科技化导致手工遗产没落、全球化导致地域遗产没落。非遗是一种被人定义产生的抽象概念。在提到具体的非
10、遗项目时,讨论的往往不是作为一个文化群体的集合概念,而是整体非遗的定义。以淮河流域的花鼓戏为例,地方政府为申报非遗项目,提升地区影响力而频繁地组织百姓群众去跳花鼓灯。从传统习俗来看,人们只有在祭祀大禹王的时候才会去跳舞,目的出于对洪灾的祈祷,其本质体现出一种美好愿景,而“戏”则作为承载这一意义的形式。为了让非遗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延续,忽视了本质内容,而只强调表现形式的做法有些本末倒置。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本质与形式互为表里,缺一不可。产品设计的本质便是物的文化设计6,其形态设计的实质是对各种造型符号进行编码的过程7。以文创产品设计和非遗文化两个概念为基础,将查尔斯莫里斯的符号学观点作为理论框
11、架介入文创产品设计。首先,从语义维度分析非遗文化现存问题,观察其形式、意义、功能层面是否发生转变。在梳理非遗文化符号能指与所指关系的基础上,探讨符号的本质;与此同时,对设计需求进行挖掘,结合时代语境确定主题与方向。其次,从语形维度选取非遗文化符号,分析元素的形态与构成,经过理解、解构、重组元素的思维过程后,提取符号形式,赋予其产品认知价值,转化为可被感知、接受、理解的产品形式。最后,从语用维度思考文创产品的应用场景。从传播过程中确立品牌定位,从受众行为中分析产品痛点、从符号消费中感受文化体验8,研究思路如图1。二、非遗类文创产品设计流程的符号学解析本文尝试以南通蓝印花布的文创产品设计为实例,以
12、图1为指导,为非遗类文创产品设计原则的提出奠定基础。DOI:10.20055/ki.1003-0069.000436关注思考民俗民艺设计DESIGN039(一)语义学视角下的认知阶段:该阶段需将解读非遗文化内涵作为设计流程的前提,引导设计工作者对产品形式的关注转向对文化内涵的解读。南通蓝印花布作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非遗艺术,别具一格的蓝白韵律间流露出民俗风情与历史变迁,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值得挖掘与思考。1.解读蓝印花布的形式、意义、功能(1)形式从制作工艺来看:由于传统手工制蓝印花布技艺传承手段受限,导致难以实现经济赋能需求,出现了大量蓝印花布仿制品。这些机械化批量生产的布匹为抢占市场,在传统染坊
13、的“只卖布料”原则中作出突破,以蓝印花布为元素的系列文创产品如春笋般涌现。从传承途径来看:早期形式较为单一,多为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在传播媒介多元化的背景下,逐渐出现了社会传承、院校传承等新形式。(2)意义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贵族服饰多以丝绸、织锦等奢侈面料为主,而平民则以葛布、麻布等廉价材料为主,受到社会地位的影响,蓝印花布逐渐成为平民日用品的首选。伴随手工业发展,棉布的愈发普及与染坊的规模扩大导致了平民对蓝印花布需求的增加,其逐渐走向大众视野,进入千家万户9。回顾服饰发展,丝绸锦绣与蓝印花布分别代表着中华服饰美感的两条路线。伴随布料材质与服饰设计的发展,蓝印花布逐渐成为表达人们追求原生态
14、、个性化审美风格的品位象征。这一过程中,蓝印花布逐渐呈现出“平民贵族化”趋势:从实用性向装饰性靠拢,从生活日用品向高档消费品转型。(3)功能从美学角度分析,蓝印花布通过图案传递出自然美与人文美。一方面,它的美源于自然界中蓝草色素的提取,带给人们良好的审美体验与视觉愉悦;另一面,它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寄予10。在现代设计应用中,机械化生产的布料相比手工制品缺少些人情味,过于规整的图形与走线使蓝印花布的自然美与人文美属性有所削弱。从装饰艺术角度分析,蓝印花布的图案在造型方面注重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多以“对称、发散、重复、环绕”形式构成11。在现代设计应用中,逐渐衍生出书籍装帧设计、家具
15、内饰设计、摄影等表现形式,其图案主题朝着更加多元化的趋势发展。2.归纳蓝印花布的变化及原因首先,制作工艺发生转变:伴随生产力的提升推进工业化进程,纺织技术日趋完善,纺织业逐渐发展壮大。蓝印花布由传统向现代产业转型、手工艺向机械化生产转型。其次,传承方式发生转变:社会进步加之国家及地方政府对蓝印花布的政策扶持。社会及院校群体中蕴含着巨大潜力,设计工作者及高校师生为非遗传承带来了前沿理念与先进技术。蓝印花布由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向社会传承、院校传承转型。最后,受众人群发生转变:思想观念同时代进步而转变,当前社会物质资料大幅提升;全面小康的建成改善了社会环境,“平民化”词义扩充,蓝印花布象征着简约、朴
16、素的审美风格;其逐渐呈现出“平民贵族化”趋势、自然美与人文美属性削弱、图案主题更加多元化。3.总结蓝印花布的本质首先,蓝印花布作为一类手工染织的布料工艺品,最初的特征体现为“平民化”,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平民化”背后的高性价比是蓝印花布走进大众视野的关键因素,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布料工艺品的本质特征。其次,手工制作也是蓝印花布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工业技术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但手工制品与工业制品间在概念上仍有差距。以传统绘画中的油画举例,虽然现在数字绘画领域可以模仿油画的笔触,但是充其量定义为油画风格的数字绘画。最后,色彩的高度辨识性作为蓝印花布的灵魂,蓝白相间的搭配中传递着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天人合一”的思想,显露出中华文化鲜明的本土色彩。综上,通过对蓝印花布形式、意义、功能的变化及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后,尝试将其定义为:一类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的蓝白色手工染织布料工艺品(如表1)。(二)语形学视角下的设计阶段:该阶段重点关注分析产品受众群体,从非遗文化层面提取符合受众认知的地域文化元素,采用抽象、解构等设计方式重组视觉符号,确定产品造型;有利于赋予产品认知价值,满足受众的情感体验。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