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观察 2023年第2 期63Recommendation诤言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北京市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聚焦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人才自主培养、人才高水平开放、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人才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政策和行动方案,人才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当前首都人才工作也面临内部外部的巨大挑战。数据显示,近 10 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学历和劳动人才变化呈现三大负增长趋势:北京常住人口数呈负增长趋势、中青年群体人口数呈负增长趋势、杰出青年人才净流入呈负增长。整体来看,北京对大学毕业生、中青年科技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导致北京成为高层次人才流失最严
2、重的地区之一。建议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政策体系,放宽高精尖创新人才落户门槛。对于符合北京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方向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和紧缺急需型人才等,加大积分落户方面政策性倾斜。突出政策支持的系统性和精准性。现行人才政策中,对于高管、科学家、院士等塔尖型人才关注较多,但对于研发团队核心骨干、中青年科技人才、企业运营管理人才等塔基型人才,缺乏针对性政策引导和支持。建议进一步把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特点和需求,在人才认定标准、薪酬待遇标准、成果评价标准等方面要提高区分度,建立健全从“塔尖”到“塔基”的全方位人才政策体系。同时加强人才政策实施成效评估,关注人才政策条款精准性、可
3、实施性与实施效果,适时调整相关政策,确保人才政策的吸引力和落地实效。推进京津冀高层次人才流动配置,加强京津冀三地创新人才联合培养。京津冀三地创新一体化、产业一体化最终要靠创新人才来实现。建议依托京津冀三地重大创新设施、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重大创新平台,共同编制发布面向全球的创新人才招募计划,形成政策支持和服务合力。创新京津冀三地创新人才共享机制。建立京津冀三地统一的人才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健全京津冀人才合理配置与流动的相应配套机制,推进社保信息、人才资质、人才技能培训等共建共享,探索“项目+人才”、人才社区、“互联网+人才”、人才联盟、人才飞地、揭榜挂帅等多元化人才共享模式。健全市场化
4、人才服务体系。推动北京市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构建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推进人才创新发展平台社会化、市场化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协会、人才联盟等市场化机构作用,建设一批海内外人才港、人才驿站或人才社区。搭建全周期人才服务平台,运用市场化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人才服务清单制度,推动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市场化、品质化。持续优化高层次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多措并举推动“北京海聚计划”“两区人才计划”“生物医药人才政策”等重大人才政策落地落实,完善工作体系、扩大政策覆盖面、受益面。改革科技创新人才和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建立放权松绑和约束监督相结合的人才项目管理机制,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针对高层次人才和国际人才提供“数字化”+“一站式”人才服务,简化国际人才跨境往返签证,畅通国际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渠道,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通道。责任编辑 高冲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文 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委员会 杨金龙委员代表民进北京市委发言摄影 张斯伟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