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法治乡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保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现根据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办、组织部、宣传部及省农业农村厅、民政厅、司法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某某省法治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苏司通xxXXx号)和某某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办、组织部、宣传部及市农业农村局、民政局、司法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某某市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通法宣办xxXXxx号)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
2、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载体,以基层社会治理为抓手,推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构建涉农配套制度、基层执法、司法保障、农村普法“四位一体”工作机制,构建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增进农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实现全市乡村振兴走在前列和建设“强富美高”新XX筑牢坚实的法治基础。二、工作目标到xxXX年底,具有时代特征、XX特色、乡村和谐稳定、基层群众满意的法治乡村建设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实现涉农配套法律制度更加完善、全社会合力推进的
3、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农村执法质量明显提高、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性明显提高、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的“三完善三提高”目标任务。实现乡村干部带头依法办事,人人尊法守法;乡村安全感不断增强、违法犯罪率不断下降;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乡村法治可信赖、权利有保障、义务必履行、道德得遵守,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基层群众在共建共治中共享乡村法治建设成果。三、基本原则(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觉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法治乡村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实现党的领导、依法治村和尊重村民主体地位的紧密结合。
4、(二)坚持人民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综合运用法治理念传播、法律知识普及、法律制度引导、法治实践体验、法治文化熏陶等方式和途径,推动法治乡村建设依靠群众、为了群众,过程请群众参与、效果交群众评判、成果由群众共享,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坚持“三治”融合。坚持把自治、法治、德治作为根本方式,将“三治融合”作为法治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突出自治的核心地位、法治的保障作用、德治的熏陶功能,提升乡风文明,增强乡村活力,助力乡村善治,推动法治乡村常态化、长效化发展。(四)坚持质效优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聚集提升村、城郊融合村、特色保护村、搬迁撤并村等“四类村”不
5、同特点,根据自然环境、经济状况、人口素养、风土人情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开展法治乡村建设活动,不搞“一刀切”,杜绝形式主义。四、重点任务(一)完善法治乡村建设体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实施,组织、宣传、农业农村、民政等部门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机制,推动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乡村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强化统筹协调,形成建设合力。将法治乡村建设纳入法治建设整体规划,制定细化法治乡村建设责任清单,推动涉农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推动乡村司法保障便民惠民,推动“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主体责任落实,形成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有考核的工作运行机制。
6、坚持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两手抓,统筹推进乡村综合执法、乡村便民服务等乡村治理一体化建设,与“放管服”、“最多跑一次”改革有机结合,优化工作流程,形成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便民高效的服务工作机制。(二)夯实法治乡村建设基础。充分发挥司法行政部门在法治乡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建实司法局、建强司法所、建优司法站。司法所作为法治乡村建设的一线基础平台,要主动作为,靠前作战,加快转型,积极整合资源,融合发展,村司法行政服务站作为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战服务窗口,要强化与村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公共服务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融合。深化村居“德法讲习所”建设,打造协商自治、矛盾调解、法治
7、文化“三位一体”服务平台。依托农村网格化治理体系,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的全面融入,每格培育x户以上学法中心户、培养x名以上法律明白人,建立家庭普法站,建立健全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法治乡村建设工作机制,打通法治乡村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三)推动法治乡村建设惠民。健全贴身下沉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健全村居法律顾问制度,编制乡村法律服务项目库,有效对接农村重大基础设施、产业项目、民生工程、脱贫致富等村级事务的法律体检、法制审查,每年到村为基层组织、辖区学校、企业、村居民提供法律服务不少于xx小时。提升专业法律服务的匹配度和便捷度,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的确权、流转
8、提供公证服务,为涉农环境保护等提供司法鉴定服务,为农村五保、低保对象和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构建联动高效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继承和发扬“枫桥经验”,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社会矛盾风险综合防控新体系中的作用,实施“矛盾不上交”三年行动,推进诉调、公调、交调、访调等工作对接,完善人民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与信访、公安、法院等部门联动配合,逐年提升乡村“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网络化预警覆盖率xxx,调处成功率xx以上,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打造精准便民的智能信息平台。整合做优以“
9、法润东疆”普法平台为核心的新媒体普法矩阵,加大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建设和应用力度,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法治乡村建设中的应用,收集研判村居民法律需求,重点监控涉农诉求、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动态趋势,精准推送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产品和以案释法典型案例,实现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事务办理“掌上学”“掌上问”“掌上办”,让农民群众随时随地可学法、会用法、能维权。(四)优化法治乡村建设载体。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把“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作为法治乡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总抓手,按照“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标准指南,强化动态考评。引导推动村(社区)依照法定程序制订
10、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自治规章制度,健全村“两委”工作例会、联席会议、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编制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并健全监督制度,建立百姓议事、民情沟通、和谐促进的村民说事平台,依法公开村务、党务和财务。推广乡村道德银行。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实施以评立德,推行乡风文明积分制,建立乡村道德银行,形成正向行为加分、负向行为减分清单,通过月度评议积分、季度公示上墙、年度表扬激励的方式,推动每村建好一面“文明新风积分墙”。定期评选身边好人、诚信人物、优秀典型,每季度发布“善行义举榜”,宣传展示道德典型优秀事迹;引导村民群众积极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情暖夕阳、平安巡逻、矛盾调
11、解、爱国卫生等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重家庭、立家训、传家风”等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推动每户拥有x条崇德尚法、可读易传的家规家训,统一制作“文明家庭”匾牌,以一定形式送至农户悬挂,增加荣誉感。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结合沿江、沿海法治文化带和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每村建有x个与农村发展相协调、与生态环境相融合、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相互补的法治文化阵地,每年开展不少于x次富有德法内涵、具有地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艺表演、法治电影放映、法治案例巡展、法治灯谜竞猜等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将法治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相结合,推动法治文化建设深入农村传递法治理念。持续开展“法润东疆?春风行动”
12、、“美好生活?德法相伴”等主题活动,不断深化“法护人生”“法进家庭”“法润村居”系列行动,将宪法学习宣传作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重点,扎实开展国家宪法日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拥护宪法,尊崇法律,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风尚。五、实施步骤(一)动员部署(xxXX年x月底前)。下发实施方案,全面动员部署。司法局成立主要领导负总责,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作领导机构,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法治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扎实做好启动工作,将工作目标、任务举措宣传动员至每个村、每户村民。(二)组织实施(xxXX年x月至xxXX年x月)。各镇(园区、街道)围绕实施方案,分年度制定具体
13、工作计划,细化推进举措、责任分工、时间节点及工作成效。定期开展阶段性检查和专项督查,并形成年度进展情况报告,确保各项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各镇(园区、街道)按照方案要求填写本地“法治乡村建设具体推进计划表”(附件x),于xxXX年x月上旬前报XX市法宣办。(三)总结提升(xxXX年xx月至xx月)。各镇(园区、街道)对法治乡村建设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梳理,重点排查存在问题,理清破解路径,总结经验成效,推广亮点品牌,完善、固化、提升行之有效的先进经验,形成法治乡村建设常态化机制。六、工作要求(一)强化组织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法治乡村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推动市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
14、将法治乡村建设纳入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大局,作为全面依法治市和乡村振兴的基础工作来抓,加强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及时解决法治乡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职能部门要把法治乡村建设纳入法治建设部门规划,作为当前法治建设重点工作内容,制定工作计划,确定重点任务,加强协调督察,确保工作要求有序推进、落地见效。(二)强化支持保障。将法治乡村建设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纳入基层政府责任考核体系,提高法治建设在考核中所占分值。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正常增长机制,保障村级法治宣传、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运转支出。要结合优化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和管理的需要,加大对基层司法所、村(社区)司法行政
15、服务站以及法治宣传阵地的投入。(三)强化协调配合。司法行政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加强与组织、宣传、民政、农业等部门沟通,通过联席会议、情况通报、跟踪评估等方式,统筹区域法治力量,加强对法治乡村建设重大事项、重大问题的共同研究、协同落实,形成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工作合力。要按照“一个统筹、四大职能”要求,充分整合法治督查、行政复议、仲裁服务、公证服务、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治宣传等内部资源,广泛开展“春风行动”“xx司法日”“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法治宣传月”等法治惠民系列活动。切实加强村干部能力培训,为广大农村提供全覆盖、全方位、全时空的法律服务,推动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法治乡村建设工作格局。(四)强化典型引路。各镇(园区、街道)要注重总结法治乡村建设成功经验,挖掘培育示范标杆和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努力在全市形成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工作态势。要发挥传统新闻媒体、新媒体普法矩阵的功能优势,及时跟踪、深入报道工作动态及成效,为全市法治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