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0 ,大小:343.31KB ,
资源ID:2276426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2764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跨学科: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路向_孙士茹.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跨学科: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路向_孙士茹.pdf

1、教育发展2023 年第 1 期(总第 313 期)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引擎,人才是推动知识、科学、技术、产业和经济等领域创新的第一资源。博士生教育致力于培养服务科学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应用需求的拔尖学术型、专业型创新人才,博士生的创新素质、水平和能力直接攸关国家的自主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囿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外延式发展路径依赖,博士生教育呈现鲜明的工具性、赶超性和依附性特征,造成博士生人才培养的“量”和“质”张力持续扩大,创新能力整体偏弱,科研实践参与程度偏低,论文被引次数偏少,学术成果的原创性、理论性、创新性

2、和实践性不强,难以产生重大国际影响和社会效能1,滞后于高教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如今,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勃兴、经济产业创新迭代升级、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竞争日益加剧,我国博士生教育正式迈入以创新驱动为基本标志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稳增长、调结构、促质量和提效益综合推进的关键时期,创新能力培养成为博士生教育的时代使命。从博士生教育的国际趋势看,基于跨学科的交叉融合成为重大科学、工程和技术创新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新理论与新学跨学科: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路向*孙士茹摘要 面向未来的大科学时代,学术创新增长点越来越倾向于发生在跨学科交叉融合地带,通过跨学科教育培

3、养和提升博士生创新能力是必然趋势。实践中,基于跨学科的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诸多困境,包括招生壁垒:单学科主导的博士生生源结构供给;传统院系组织制掣肘:基于单学科的制度化建制与分割化治理;单导师制束缚:导师队伍的跨学科合作创新渠道不畅通与指导胜任力不足;培养模式过度专业化:单一学科范式的博士生课程教学和学术科研训练体系;“内卷化”评价阻滞:工具理性、量化取向与优绩支配的博士生质量标准。为此,亟须优化博士生招生制度设计,构建弹性、灵活与动态的跨学科资格准入通道和参与形式;重构博士生教育组织模态,新置跨学科协同育人模式与“教学研”相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多元化的导师联合指导制度,提升导生的跨学科

4、胜任力、学习力和实践力以及革新博士生质量评价体系,基于创新本位进行学术成果评定和能力认证。关键词 博士生;创新人才;创新能力;跨学科;学科交叉作者简介 孙士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生教育(北京100875)*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重点委托课题“国家 十四五 时期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研究”(编号:WAA200001)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生科研课题项目“教育学研究生的跨学科能力结构及其培养路径研究(编号:2112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5DOI:10.13694/ki.ddjylt.20221207.002科创生和创新型博士

5、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我国为推进跨学科博士生教育的科学化和制度化发展,在最新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新增“交叉学科”作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并发布 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2,标志着在博士生教育阶段开展跨学科教育成为一项政策规定和制度要求。站在新时代节点,通过跨学科教育模式促进博士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培养大批胜任基础理论、前沿科学和应用技术等高精尖研究,灵活应对和解决面向未来的复杂性、颠覆性和创新性社会问题,攻克重大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难题的高层次学术创新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升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供给卓越人才储备就尤其重要。一、跨学科: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向度学科是知识分化、综合和

6、制度化交互的产物,属于高度集成化、结构化和理论化的知识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和组织要素。作为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学科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专业性,存在一定的边界和范围,不同学科之间的理论、方法、范式和概念等具有内在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科间是彼此独立、割裂分离的关系,相反其在质的规定性上存在复杂的关系联结,是互通互构、共生共促与协同发展的。从社会需求、实践应用以及现实与未来问题所涉及的知识复杂性、综合性、系统性而言,学科之间存在着极强的协同性、通约性、融合性。当前,人类社会正在从单一学科主导的小科学时代向学科交叉融合的大科学时代转型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渗透趋势愈加不可逆,学科交叉点演化为重大原始

7、理论创新、核心科技研发、未来前沿问题突破的动力源。从科学意义上讲,学科交叉点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学科创新点与增长点,也是产生重大科技突破和变革性前沿创新的可能突破口。纵观全球,创新已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引领国际形势变化和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人才及其创新力成为关键性和决定性的战略资源。博士教育作为最高层级的教育类属,博士生的创新水平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家与社会未来的创新力与竞争力。区别于其他层次的教育类型,博士教育尤其强调基于知识探究、发现和应用的学术创新,注重科研成果的原始创新及对人类发展产生贡献的深远意义。学科交叉融合趋势为博士生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赋能,要求超越单一学科空间维度,

8、不再限定于传统的封闭式、单学科研究范式,开展学术创新活动和人才培养实践,进一步通过跨学科组织模式再造,培育学科交叉点,生成学科创新增长点。正如伯顿 克拉克所言,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揭示一切,宽阔的论述必须是多学科的3。科学技术的知识系统有其内在的变化和演进机理,呈现分化、整合、再分化、再整合的运动过程和变迁轨迹4。只不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知识创生的内在需要与现实世界变革的外在需求等多重因素的混合作用对知识演绎的综合性与创新性要求更为迫切。跨越传统的学科边界,通过交叉与融合的方式加速实现知识的创新发展是必由之路。它们推动着博士教育系统创新及其模式与运行机制变革,要求逐渐突破过度聚焦于单一学科

9、的专业化教育,实现跨学科博士生培养从边缘向主流的跨越式跃迁,从根本上向深度融合不同学科领域知识、范式与价值观的跨学科教育范式转换,服务于博士生创新能力生成、塑造和可持续发展。世界经合组织(OECD)界定跨学科是两个或以上学科领域间的互动,内容和形式从简单的思想交流到组织概念、方法、程序、认识论、术语、数据以及研究和教育机构等广域范围的相互整合5。相较于单学科范式的博士教育,跨学科教育对博士生创新能力具有独特优势和价值。学科间不仅拥有不同的知识体系、研究对象与内容,还存在研究方法、价值标准和话语体系等诸多差异6。受传统高度专业化的学科文化规训,博士生往往在某一特定领域对问题形成相对窄化的观念、认

10、知,不利于其创新素质与能力养成、学术成果产出及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提升。跨学科教育则打破学科界限,通过学科范式、理论、方法、技术等的交叉融合和26借鉴互补,促使多个相似或有联系的学科相互交叉,形成学科优势的整合集聚,促进博士生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扩大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创新思维和视角,进而推动新知识生成、新科技研发和新问题解决,有助于塑造博士生的复杂性、系统性创新能力。整体上,博士生跨学科教育是促进社会创新发展、学科理论体系创新及博士生创新能力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综合驱力。作为一种未来趋势,跨学科博士生教育既是学科高度综合发展下的适应性之举,也是回应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引领社会发展的主动性应答

11、,更是有效培育博士生创新能力、促进博士教育高质量发展、产出高端博士创新人才的有效保障,同时还应成为博士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范式转型的行动路向。二、跨学科视域下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跨学科的博士生教育和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项系统性变革工程,是对传统单一学科专业或研究领域主导的教育模式的全面创新和升级,聚焦于博士生培养的个别过程或环节难以奏效。依据系统论的观点,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和范式,跨学科教育需要贯穿博士生教育和培养的全过程,在招生制度设计、培养环节过程与质量评价方式等维度进行整体性变革。反观实践,虽然部分高校通过建立学科交叉中心、按一级学科招收研究生、创设跨学科必修课和开发跨学科研

12、究项目等措施进行诸多探索,但大多是局部性、小范围或试点性的,博士生跨学科教育并未大面积铺开,整体成效甚微,依旧在招生入口端、培养过程端和质量评价端存在困境,致使博士生跨学科教育的开展形式胜于质量,难以产生学科交叉集成与融合效应,更遑论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实质性提升。(一)招生壁垒:单学科主导的博士生生源结构供给招生是博士生教育和培养的基础环节,优质的博士生生源是提高培养目标达成度、保障高质量人才输出的必要条件和第一要素。跨学科博士生教育的有效推进,需要改革传统单一学科链的招生机制,在招生入口侧供给跨学科结构的生源。我国博士生招考方式总体经历了统一普通招考向“申请考核”制、硕博连读制以及“直博”等多

13、种形式并行的演变趋势。截至 2020 年 7 月,在 364所博士生招生高校中,247 所高校实施“申请考核”制。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全部推行该制度,其余 88 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 117 所其他高校也将其作为博士生招生的核心制度和常规方式7,对考生的专业基础、学术素养、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未来可塑性等展开系统考察和客观筛选。这种新型招生方式打破了统一化、标准性的“应试”模式,对于博士生学科背景筛选、资格准入认证、考核内容标准、候选人选拔与录取方式等的要求趋于弹性、灵活和多元,提升了博士招考方式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公信力854,为选拔专业基础扎实、学科结构多元、综合素质优异和学术能力卓越的高

14、质量博士生提供了强力保障。但现实问题是,跨学科招生制度设计在实施中受阻且存在执行偏差,囿于学科专业壁垒和传统招生惯性,纵然一些高校博士生招考要求明文规定“允许跨学科招生”,赋予不同学科专业博士生同等竞争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但招考要求和选择偏好仍是单学科为主导,以所在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科研成果、学术能力和创新潜力为主要依据,忽视博士生不同学科来源的内在差异,面向学科和学生背景差异的多元和分类考察处于失位状态。其结果是,非本学科的博士生作为“局外人”的跨学科准入“绿色通道”并不够畅通,因学科界限分割造成跨学科生源吸纳不足,整体生源结构仍限于单一学科内部,较显孤立和封闭,跨学科招生机制和渠道仍待进一

15、步优化。这种单学科主导式的考核机制从博士生入口端将跨学科学习者直接淘汰,阻断了跨学科博士生生源供给,压缩了跨学科博士生的培养场域,不利于学科在交叉集成中产生创新增长点和博士生学科知识结构优化、全面发展和创新能27力增值9,导致跨学科交叉融合型博士生培养从源头上缺乏跨学科生源结构作为基础,制约着博士生创新能力与学术素质的长效提升。(二)传统院系组织制掣肘:基于单学科的制度化建制与分割化治理在我国,学科既作为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存在,也具备特定学术研究领域内学术共同体的归属领地、学术人才的培养场域与学术文化的种群部落等多重角色,同时在大学内部具象为一种制度化的助推学科发展的有形组织载体和“规训”学术共

16、同体的制度规范组合10。因此,学科建制是承载科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与治理机制的组织属性的一体化集成,是本体意义的知识体系与制度意义的管理体系的统一,是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功能的有效载体。推进跨学科博士生教育,需要优化跨学科组织建制和治理运行机制。我国大学学术与学科组织建制以国家学科专业目录的一级学科点为基点的部院系架构为主,辅以基于重大理论、现实与热点问题、前沿科技难题攻克或政策咨询导向建立的实体或虚体研究中心。这种依托学科门类设立的单一学科主导的院系单位建制,为吸纳学术人员扎根学科领地、凝聚学术共同体资源、增进学科认同与合作研究、培养专业化博士人才提供了制度性支撑。但同时也变相铸造了学科共同体的“保护伞”,受学科壁垒和专业界限而固守本学科发展范式、学术话语、研究方法和知识体系,将其他学科的概念、理论、方法与技术排斥在学科外围,造成院系和学科分割,阻隔着不同学科博士生的跨学科互动、课程教学、人才培养以及学术活动,对博士生多学科能力塑造与学术交叉融合创新形成掣肘。对此,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动博士生教育组织建制改革,倡导高校自主“探索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