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8 ,大小:329.20KB ,
资源ID:2284757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2847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近代中医科学化探赜_胡冬敏.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近代中医科学化探赜_胡冬敏.pdf

1、近代中医科学化探赜胡冬敏(复旦大学 历史学系,上海 200433)摘要 本文通过梳理近代报刊、日记书信等文献材料,审视民国时期的中医科学化之争,厘清中西医融合思想的源流与背景,并力图从医学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角度,在历史、文化和社会关系的互动背景中,探讨 20 世纪初中医科学化争论的思想和文化特征。关键词 西方医学;中医科学化;知识学人 中图分类号 K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602(2023)01007608现代意义上的中医生成,始于中西医之争1。“科学”自清末传入中国医学界,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学人提出“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中医科学化的口号应运而生23。中医科学化是中医

2、界为将中医学纳入近代科学体系,构建与西医平等对话的“科学平台”,而主张改造中医学的思潮4。学术界关于近代“中医科学化”的研究成果颇丰。余新忠5 以近代天津名医为个案,从生命史学的角度管窥丁国瑞的生命历程和精神世界,还原近代名医面对近代医学知识转型过程中的心态、追求和对中西医汇通的认识。皮国立6 选取唐宗海为个案,探讨早期的中西医论战背景下的中西医汇通思想。他认为唐氏运用西医理论阐释中医以维护和发展中医自主性的方法值得借鉴。郑洪钧7 的近代中西医论争史 仅简略涉及近代中西医论争史,尚有商讨空间。雷祥麟2 首次以英文专著的形式深入探讨近代中医“科学化”争论始末。祖述宪8 搜集、整合近代学人的中医观

3、资料,集结为专著。相关学者的著述多仅限于粗略勾勒,缺乏深入研究,仍有较大探讨空间。本文通过梳理近代报刊、日记、书信等文献材料,厘清中西医融合思想的源流与背景,探讨知识学人对近代中医科学化道路的探索,分析知识学人如何通过报刊传播科学知识,呈现民众声音,以期勾勒中医科学化论争的社会场景和文化内涵。一、冲突与调适:西方医学的冲击19 世纪初,西方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西方传教士还是西方医学家,都在思考如何将西学传入中国。张大庆9 认为,近代西医的本土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西方传教士为主导,后一阶段则以中国政府为主导。西方传教士为扩大西医在华影响,积极倡导

4、西医教育与译介西方书籍。早期医学传教士如伯驾、嘉约翰等人,通过创办医院、诊治病人来传播西学,希冀通过“医务传道”打破中国人对西方传教士的刻板印象。教会医院通过“医务传道”的方式,利用成功率较高的眼科与外科手术吸引病人,传播医学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招收学徒,以招收信徒。1837 年伯驾在广州创办眼科医局,招收中国学生。1839 年合信在广州惠爱医院,招收生徒。西方医学著作的编译和出版为西医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在此进程中,西医知识在传教士的转译中影响日益扩大,也冲击了传统医学。收稿日期 20220910 作者简介 胡冬敏,女,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史、医学史研究。6719 世纪 60 年代以

5、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医学得以在中国迅速传播。洋务派提出“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的想法。清政府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州、天津等地设立新式学堂,教授西学。1865 年,北京同文馆增设医科,聘请德贞主讲解剖、生理。1888 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医学馆,后更名为海军医学校,这成为中国第一所官办医学校。洋务运动初期,洋务派对西方以“科学”标榜的诊断治疗技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将“西医”视为改革的有机整体,讲 身理启蒙 体性图说 西医略论 等书列为参考书目。李鸿章曾在万国药方 中所做的序中指出:泰西医学有长官、有学堂,又多世业孤学,藏真府俞悉由考验,汤液酒醴更极精翔,且俞跗治

6、疾,割皮解肌,湔浣肠胃,此法久逸。而彼方于肿疡、金疡、折伤、溃疡之石药,且于草木金石之原则化质,一一格致微眇,务尽其实用,非仅以炮制为尽物性,则尤中土医士所未遂者,予久伟其用心之精而立法之善矣。由此可见,李鸿章十分推崇以“科学”为基础的西医。作为传统体制的守护者,他仍希望中医能吸取西医所长,提出“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与精极微之境”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在晚清士大夫当中,并非仅有李鸿章提倡西医、批评中医。桐城派吴汝纶在答萧敬甫 中曾批评道:“今西医盛行,理法精凿而法简捷,自非劳瘵,绝非延久不瘥之事。而朋友民间至今仍多坚信中国含混医术,安其所习,毁所不见,宁为中医所误,不肯一试西医,殊可悼叹!

7、”10 此外,吴汝纶在书信当中多次提及中医不可信。他认为,中医的阴阳五行说、五行配五脏、寸口脉候视五脏均为妄说,中医不能深明药效。1902 年,吴汝纶在日本考察期间,曾在同仁会欢迎会上致答辞:贵国文明之化自医学开始,今亦望中国振兴医学即是起手办法。贵国医学之坏,仍是坏于儒家,缘敝国古来医书列在 汉书艺文志 者皆已亡佚。11 吴汝纶批驳 难经 素问 皆为伪书,认为五脏描述皆毫无根据,并将西医比作今文经,将中医比作古文经,将代表古典中医文化的 难经 归为伪书。吴汝纶还认为日本的医学虽从中医习得,但在吸收西方医学精华的基础上取得长足发展,因而中医应该向日本取法,以求精进。改良派的著名人物郑观应在 盛

8、世危言医道 中从医理医法、解剖、大脑与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治疗和病症分类五方面数列中医不如西医之处。12 他指出:西国医理、医法虽与中国不同,得失抑或互见。然实事求是,推念病源,慎重人命之心,胜于中国之漫无稽考13 罗芙芸在探讨卫生在中国的演变时,曾论及随着武装的帝国主义的到来,中国人开始紧密地围绕着这一词语展开如何实现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争论。西医知识入华的进程中,卫生的含义逐渐偏离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涉及国家的权力、进步的科学标准、身体的清洁以及种族健康观念。14 晚清的知识学人围绕医学的争论亦是如此。梁启超认为:“故不求保种之道则无以存中国,保种之道有二,一曰学以保其心灵,二曰医以保其身躯。”他

9、还指出,“凡世界文明之极轨唯有医学医者纯乎民事也,故言保民必自医学始。”15 1897 年,刘桢麟在为 知新报 撰写的 富强始于卫生论 一文中亦提出,“欲治天下必自治国始,欲治国必自强体始。强体之法,西人医学大昌,近日骎骎乎进于道矣。”16 彼时,“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各种思潮涌现,“医学救国”成为医学界参与社会变革的行动纲领。经学大师俞樾最早反思中国传统医学。1876 年,他在春在堂全书 中撰写专篇论及“废医”,分为七篇,即本义篇、原医篇、巫医篇、脉虚篇、证古篇,去疾篇。第一篇“本义篇”中,俞樾以周礼天官 春秋左传 史记 为据,言及周和春秋时期,“古者醫卜並重”,东汉以后,卜日

10、益衰,甚至“重卜甚于医”,及至唐,废龟论产生。如此一来,俞樾问道,“卜可废医不可废乎”?此篇以医和卜作对比,起抛砖引玉的作用。第二篇“原医篇”中,俞樾考察神农尝百草说,认为孔子的书 对于百草描述年代久远,不足为据。汉志艺文志 载,“神仙家有神农集子技道二十三卷,而无本草之名。”又引中经簿 和七略 以证中经簿 所言,“子仪本草经一卷”在汉时并不重要。故而,俞樾认为,医道传自古仙圣,世人不查,不可议废。77第三篇 巫医篇 中,俞樾引征 素问 山海经海内西经 中关于巫和医的描述,认为巫医同源,“醫字亦作毉古之遗文也”17 750。他指出:周朝建立礼制后,巫医始分。汉巫蛊之祸后,巫之道日益衰落,巫既废

11、,“吾未见医之胜于巫”,医亦可废。第四篇 脉虚篇 中,俞樾认为医家治病,其要在脉,但脉象不可凭信。郑玄将周官 中九藏解释为,“胃旁胱大肠小肠”,其中大肠小肠合为一肠,肺心肝脾肾为另外五脏,合为九藏。素问 中又提出“三部九候论考”17,将脉分为上中下三部,每部又分为三候,但是俞认为此种说法自相矛盾,即上下三部各分三候,为何中部不称之为手阳明?又 太史公扁鹊 传记,扁鹊舍弃繁杂的三部古法,将脉分为上下两部,开创中医的寸关尺三脉相诊治法。俞认为此三种记载,自相矛盾处极多。昔日王充作论衡 以批评儒学的谶纬学说,俞樾先生作脉虚篇以“废医”。第五篇 药虚篇 中,俞樾引郑玄、贾公彦在周官 中对“五味五谷五药

12、”的阐释,认为药有上中下三等,“上药不足以养性,中药不足,而独执区区下药,欲以夺造化之权、操生死之柄。”17 751俞樾认为,脉诊杂乱,医用药杂乱,医学是虚无的,全然无据可循。第六篇 证古篇 中,俞樾列举周公代武王戴璧秉圭、孔子重巫不重医、许世子弑君,以古讽今,指出:“今之世为医者日益多,而医之技则日益苟且。”此外,俞樾也表达对药物的看法,认为有无药物,皆可治愈。因而医治病人,患者最后会“轻病以重,重病以死。”17 752第七篇 去疾篇 中,俞樾认为,不生病者是因为“善养生者消恶心而长善心”,病家生病是因为“风雨不时,寒暑不节。”因而,唯有“长其善心,消其恶心,使太和之气洋溢于其中,而熏蒸乎四

13、肢颜色悦怿”,方可“坚强寿命。”17 754755综上所述,俞樾从五个方面,阐释其中医观。无论从古典中医学角度看,还是从西医角度看,俞樾此番种种论证,似乎都有违“常识”。俞樾作为一代经学大师,不善医学,为何作 废医论 专篇呢?俞氏在 余曲园书札 中承认,“辱以素问见询,素问乃上古遗书,向曾浏览,惮其艰深,且医药自是专门,素未通晓。”18 章太炎作为俞樾的学生,曾在 医论 中多次分析其师的文章。章太炎批驳道,“先师俞君侨处苏州,苏州医好以瓜果入药,未有能起病者。累遭母、妻、长子之丧,发奋作 废医论。不怪吴医之失,而迁怒于扁鹊、子仪,”他还尖锐地批评道,“亦已过矣”。19 赵洪钧认为,俞樾创作废医

14、论处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封建社会士大夫一向轻视医学;二是清末民初医学发展凋敝,庸医横行;三是俞氏妻子儿女早年丧病,激发他对中医的强烈不满。20 不同于早期全盘否定中医,俞樾晚年再作 医药说。他在论述中多次引征 礼记 曲礼 说文 春秋等,以阐释医不可信,药可信:“余废医之论,本之此也。然医可废,而药则不可尽废”21。长期以来,学界多将俞樾视为近代“反中医”第一人。为何俞樾一改之前的全盘废医说,转而支持废医存药呢?张田生认为,俞樾所作 废医论,只因家人遭受病魔蹂躏,对医家发出“学理化”牢骚,此种牢骚在当时实属常见。22 俞樾从内心中并不完全排斥中医。俞樾的学生章太炎也主张废除中医五行,但与俞樾

15、不同的是,他主张中医不应将精力浪费在与西医的争辩上,而应谋求自身的发展。1912 年,北洋政府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提倡建设医学专门学校,并把中医药排除在医学教育系统之外,史称“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1913 年,教育总长汪大燮表示:“余决议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所请立案一节,难以照准。”23 随着北洋政府的倒台,知识界的中医和西医论争思潮暂趋于平静。晚清知识学人对西医的认知、探讨与推崇,较其他社会群体更为深刻。他们的思想是社会变革的缩影,对科学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过分崇拜西医、极力贬低中医也造成中医被误读。24 二、新旧之争:中医融通西学作为中医理论基础的阴阳五行

16、说以古代朴素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法为架构,人体生理功能与病理现象的诠释也皆有赖于此。以“援物类比”将中医和西医加以对比的理论体系也有其弱点,即对人体的构造缺乏精细的认识。此外,传统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观念使解剖学知识在中国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8720 世纪初,西方医学得到迅速发展。西医知识入华对中国医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冲击,西医的病因、病理学说在解释疾病以及传染病的病因、病理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以病理解剖为基础的“病灶”理论与以微生物和寄生虫为基础的病原生物学思想,是近代诊断技术、外科、传染病和公共卫生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思想核心,也是时人比较中西医学长短的参照系。近代中国西方医学和卫生观念的传播远远超过医界的范围,成为科学启蒙和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社会观念和制度变革的理论基础。25 受过西学教育的医者将中医看作不科学的“旧医”,把西方医学视为代表先进和文明的“新医”。如近代医学家丁福保认为,“吾国旧时医籍,大都言阴阳气化,五行五味生克之理,迷乱恍惚,如蜃楼海市,不可测绘,支离轇轕,如鼷鼠入郊牛之角,愈入愈深,而愈不可出。”26 在教科书中,丁福保亦表达了同样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